——东岭集团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纪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中,一个村的发展足迹往往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比如深圳,这个昔日的小渔村,如今几乎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代名词;而有时候,一个人的作为同样可以成就一个村的辉煌,比如华西村,正是有了吴仁宝,才成就了中国第一村的美誉。
在宝鸡市,也有这样一个誉满全国的村子——东岭村,作为一个西部地区的小村子,东岭人在李黑记的带领下,通过 2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民小组成长为“中国第四村”,成为整个中西部数万村庄中唯一的骄傲,李黑记和东岭村创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穷村跨越发展的奇迹!吸引了国务院以及清华、北大的专家学者前来调研。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东岭实地调研后说:“‘东岭现象’创造了西部地区民营经济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导向性价值和具体形态,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记者来到东岭村,探寻他们超常发展的奥秘,感受当家人李黑记的独特魅力……
李黑记豪情满怀地告诉记者,“东岭”的成长过程 ,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这三个过程,对于发展中的东岭而言,永无止境!特别是过去 10年,东岭人艰苦创业、追求卓越,总收入由 10多亿元增长到 200多亿元,增长了 20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宝鸡人民!未来 10年,东岭总收入只要增长 10倍,就能达到2000亿元,进入世界 500强企业俱乐部!
簸箕变铁钉,东岭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打产品从一开始,东岭村就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突破。
让我们从 1988年 4月 23日早晨说起。
这一天, 30岁的青年农民李黑记正和工友仝明科、郭宝财等人在组办企业东岭铆焊机械厂干活。突然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当他们清醒过来时,爆炸的氧气罐已经夺走了工友小罗的生命。
刚刚走上正规的东岭铆焊机械厂陷入了瘫痪……
时间过得飞快,当人们从悲痛中走出来时,厂子已停产了 3个多月。再这样下去,这个厂子就要完了,东岭人着急了。
这可是东岭人致富的希望啊,不能让这个刚刚燃起的火苗就这样熄灭,自小穷怕了的李黑记在工友们的支持下大胆承包了困境中的机械厂。
接手东岭铆焊机械厂的李黑记和工友仝明科等合计着,再不能走以前焊簸箕、做烟囱的老路子了。经过广泛市场调研,他们发现铁钉市场非常好,货源紧俏,价格坚挺,如果能生产铁钉,对他们这个小厂子来说,肯定赚钱。可资金在哪里?设备又从哪里来?铁钉怎么生产?他们谁也不知道。
但只要认准了,就是脱层皮也要干!一帮年轻人在李黑记的带领下,四处借钱买设备,偷师学艺做铁钉,力邀师傅来指点,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生产出了合格的铁钉和拉丝!那一刻,全厂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其中的艰辛与苦涩,只有那个时代真正的创业者才能体会得到。
产品生产出来,他们已经成功迈出了第一步。随后,在李黑记的带领下,他们的产品稳稳地占领了西安、咸阳、宝鸡各大建材市场。
时光如梭,眨眼间,已经到了 1990年下半年,李黑记的 3年承包期满了。此时,东岭铆焊机械厂的固定资产累积已达到 120万元,人员发展到 40多人。 3年的效益几乎是以前十年的总和。看到这样的结果,村上、组上干部十分高兴,金台区领导也称赞这是“穷窝窝里飞出了一只金凤凰”。于是,初露头角的李黑记成为继续承包的不二人选。不过这一次,他主动提出每年在承包任务的基础上多上交 7万多元,把每年的承包费提高了 15倍。
如果说首次办厂的李黑记摒弃原来的业务,生产铁钉和拉丝是迫于当时的困境,被动求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发展,则是东岭人不断主动求变,大胆创新发展思路,开创东岭集团大流通时代的生动实践。
敢冒敢闯,东岭进入钢铁物流
第二次承包后,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李黑记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可当时的银行面对的大都是国有企业,谁也不愿意把钱贷给一个组办小企业。无奈,他决定冒风险以高息向村民和临近富裕村筹借。就这样,他很快筹集了10多万元。拉丝机由两台发展到四台。
可正当李黑记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时,建材市场却风云突变:产品卖不出去,价格连续下跌,库存的钉子、钢材不断增加,厂里面临资金无法周转的严重困境。 屋漏偏逢连阴雨,李黑记高息筹借的资金这时也马上就到了兑现期。他急得嘴上起了泡,人瘦了一圈。怎么办?如果无法按时兑现集资款,他就要失信于人,以后也就别想着再干什么事;可要兑现了集资款,企业就得逼迫停产。出路在哪里?李黑记此时仿佛陷入了无边的黑暗当中……
人常说峰回路转,就在他左右为难时,营销人员给他多次提到的钢材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差价问题在他脑海中一闪。如果把库存的钢材以市场价全部卖出去,再按他们购货的计划价另买一批钢材,不仅可以按期兑现集资款,还不会影响生产!可他转念又一想,钢材是国家控制的物资,倒卖钢材是违法的。怎么办?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熄灭了。
时间不等人,眼看着集资款的兑现日期越来越近,李黑记已经别无选择。他决定冒险将库存的钢材全部卖出,用差价兑现到期的集资款。他知道,或许自己会因此而坐牢,但只要厂子不倒,东岭人就有希望!
两天后,工商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厂里,他们二话没说,先封了工厂的门,然后把李黑记叫去审问。“一个农民要办工厂为大家办点事咋这样难?”李黑记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就在这紧要关头,金台区政府一位领导站出来为李黑记说情:“他一个农民办厂不容易,又按时给国家缴税,这件事也是迫不得已,就做罚款处理算了。”从不轻易掉泪的李黑记听到这话,禁不住热泪横流。
这个偶然的事件却让李黑记看到了钢材流通中的巨大商机。从工商部门出来,他得知南方的乡镇企业也参与钢材经营,“别人能干的,咱们为什么不能干?”于是,他又多次找工商部门的领导商谈。这位领导被他干事儿的劲头感动,给他出主意说,金台区一家经营钢材的国有公司因亏损已停产关门了,你们可用合作或租赁的形式经营钢材。
听到这个消息,李黑记激动的心像要蹦出来似的,通通直跳。他知道,这件事要是办成了,他们企业的前景就光明了!很快,东岭以租赁的形式取得了经营钢材的合法权。就这样,李黑记冒着坐牢的风险,抢先一步,领着东岭人跻身于被国有企业垄断的钢材交易市场。
涉足钢材交易市场,给东岭人带来了新的转机。他们开始在加工铁钉、拉丝之余,逐渐将发展重心向钢材流通领域转移。
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转型,正是这次转型,将东岭带入了发展的高速路,他们的生产规模和固定资产开始几何式增长。
1994年,东岭铆焊机械厂产值首次超过亿元。当年 6月,团中央授予李黑记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这时的企业固定资产已经达到 2000万元,生产规模是建厂初期的几十倍,东岭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可正当李黑记带领大家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一堵看不见的墙横亘在他们面前,他们几乎无法逾越。
组变村,东岭进军钢铁销售
李黑记承包的东岭铆焊机械厂是一个组办企业,自然受制于村组,受村组管理。可村组干部未必了解市场,企业要立即办理的事情再经过组里研究往往贻误时机,于是企业和村组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不断出现,村企矛盾公开化。最后,联盟村上竟然作出了三条几乎要置李黑记于死地的决定:一是企业贷款,村上不给担保,不给盖章;二是不能给企业租地,不办征用手续;三是企业要招工,就让他扶贫,把那些呆痴、没文化的人招去。
这三条决定就像三条绳索紧紧地勒住了企业的脖子。李黑记被逼到了死胡同。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处在了一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解放生产力的年代,一个寻求新突破的年代。有了这样的时代背景,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就没有砸不破的锁链。
但此时,李黑记和东岭人还只能像困在泥塘里的巨龙一样,他们努力着、挣扎着,求生的欲望让他们充满了决斗般的激情,他们不甘心就此被困死!
不能眼看着让僵化的体制把这样一个振翅高飞的雄鹰束缚!党和政府再一次成为支持东岭发展的强大后盾。金台区经过积极调研,果断作出在东岭村试行“以企带组,组企合一”的办法。李黑记高票当选当时的东岭组组长并继续领导企业发展。
为了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毅然将承包经营中积累起来的 6000多万元资产捐给了集体,他不再考虑个人得失。此时,他已经将全部的心思用在了东岭的发展上。
体制创新让东岭得到充足的发展空间,企业集团化,销售收入从一亿到两亿、再到四亿,东岭人的事业再次以几何倍数兴盛起来。“以企带组,组企合一”的创新体制暂时缓解了组和企业之间的矛盾,但村上和企业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企业扩大再生产,向银行贷款,村上不盖章担保;企业要发展,村上不给土地……旧体制仍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时任金台区委书记的齐桢同志又一次带人到东岭调研。“村上的管理体制在这里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表现为村上和企业的矛盾,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深层矛盾。东岭单独设村条件具备,势在必行!”
1999年 7月 26日, 经省、市、区有关部门批准,撤销联盟村六组,设立东岭村。 7月 29日,李黑记被推选为东岭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东岭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这时的李黑记却在琢磨另一件事,村企矛盾解决了,如若不解决为谁干的问题,企业照样缺乏内在动力。只有充分发挥东岭每一个人的聪明才干,更大范围地为东岭积蓄人才,才能真正让东岭走上更加光明的金光大道!
李黑记决定对企业全面实行股份制改造。股份制改造是一次利益再分配,搞不好会让集团大伤元气,甚至会使企业产生分裂,必须慎之又慎。按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东岭集团由李黑记控股理所当然。但他思量再三,坚决不同意。最终,将企业固定资产由 1万多元发展到54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到 6亿多元的创业人李黑记,只拿了不到公司股份的 3%,集体仍然是最大股份。
股份制改造的成功,为东岭又一次凝聚了人心,成为东岭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分水岭,从此,东岭集团在李黑记的带领下,进入了高速扩张的工业化时期。
分忧解难,在国企改革中转型提升
如果说以前东岭的成功得益于较早踏入钢材贸易流通领域带给他们丰厚利润的话,那么,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这种优势已经逐渐消亡,如果继续在这一条道上走下去,不仅面临发展乏力的危险,更隐藏着市场变化所带来的更大风险。如何把东岭集团带上一个更高的目标成为东岭领导层思考的重大问题。
那段时间,虽然东岭的事业在一如既往地发展着,但李黑记的心却时刻闲不下来,他在寻找着东岭的出路,寻找着东岭的未来。
此时,正值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一些极具潜力的资源型工业企业由于管理等“国企综合病”而陷入困境。职工发不出工资,还不起银行贷款,债务无力偿还,一些企业严重资不抵债。无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只能选择国有资产退出 ,让民营企业进入。
在社会上,人们时常会议论民营企业是怎样通过官商勾结等不正当手段、侵吞或占有国有资产的案例,对民营企业偏见很大。但是对于东岭而言,近年来他们为国企改革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在全省找不到第二家。东岭所进入的国有企业,不仅都是危困企业,还是各级政府派给东岭的光荣而艰巨的“政治任务”,通过下边两个企业,可以看到东岭人所承担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责任:
凤县锌品厂就是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国企。 1万吨锌冶炼工程从 1993年开始兴建,由于缺乏资金,建建停停,停停建建,一直到 1998年才全部建成投产,投产后又因缺乏资金和技术,生产一直不能正常进行。到 2000年,负债达 1.68亿元,严重资不抵债,工人一个月 200元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为此,该厂成为凤县政府的一大包袱。凤县几任书记县长多方奔走,寻找合作方,希望能完成对凤县锌品厂的重组改造,但终因包袱太重无人接手。
为此,市、县政府有关领导多次找李黑记,希望东岭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愁。改制该企业时,李黑记的心突然豁亮起来。我们发展的目的不就是为社会多作贡献吗?既然国家和企业需要我们,我们就责无旁贷!他一口应承了下来。
此时,他也正在关注着国有企业改革,他知道许多国有老厂“没死”,只是被“病魔”缠住,只要开对药方,这里有可能成为东岭开创新阶段的沃土。
2000年 5月,东岭正式进入凤县锌品厂,全盘接收债权债务、设备以及全体职工,并补发原厂拖欠的职工工资。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 2000年 10月,经省经贸委审核批准,投资 3.5亿元,实施 5万吨锌冶炼技改项目。 2008年,经省发改委审核批准,再次投资 8亿多元,淘汰 1万吨落后产能,实施 10万吨锌冶炼及综合利用项目。
东岭改制凤县锌品厂的成功,一方面他们离不开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解决就业方面,帮助政府最大范围地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大问题。目前该公司有职工 3000多人,其中 95%以上都来自当地;可以这样说,东岭让凤县 3000多人成为企业职工,在自己家门口当工人,这是很多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对于当地政府而言,这组数据也意味着 3000多名劳动力就地解决了就业问题;对于当地群众来说,他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在自家门口每月可以挣到 2000多块钱,有了城镇医疗保险,有了养老保险。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个县至少有十分之一的家庭与东岭有了直接联系。
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从 2000年至今,东岭在凤县的投资总额超过 12亿多元,累计上缴税金 5亿元,为当地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全县第一纳税大户;带动了矿产开发、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并加快了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同时,公司 3000多名职工,全年收入八、九千万元,大部分被职工在当地消费掉,由此也带动了房产、旅游、餐饮、商业等产业。
在公益事业方面,东岭以实际行动积极回报社会,近 5年投入 2000多万元,支持凤县城建和交通事业,以及扶贫、帮困、助学、助教等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比如东岭给双唐公路捐资 528万、给嘉陵江大桥建设捐资 296万元,凤县 2009、 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全省“十强县”,东岭集团也功不可没!
陕西略阳钢铁厂也是我省一个老牌国有企业,退休、退养、在职和家属共 3万多人(在册职工有 8000多人)。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负债率高达 84.5%,成为省上领导的一块心病。如何让这么大的企业获得重生,省上有关领导找到了东岭。
这无疑是对东岭最大的考验,一个是 3万多人的老厂,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村办企业,一个村办企业要控股一个国有大型老企业,需要怎样的魄力和勇气!
董事长李黑记说:“民营企业最大的责任就是安置就业!”在他们看来,挽救略钢与其说是一次投资,还不如说是一次对社会的回报,是对东岭人价值观的一次历练。他们没有食言。尽管从 2003年 11月至今,东岭没有让略钢出现人员下岗,他们在略钢的投资超过 10多个亿,企业产能由 30万吨提高到 130万吨,但是,和这么大的投资比起来,略钢给东岭的回报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
东岭集团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不仅让这些老牌国企走出困境,也加速了其工业化的进程,集团逐步由钢材物流贸易企业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
从2000年起到2009年,九年时间,东岭先后参与了 10多家国有企业改革,让这些国有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解决了 1.6万人的就业问题,每年上缴国家利税 10个亿。东岭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只要走对了路子、解放了脑子,就可以获得新生,依然能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火车头”。
在参与国企改革的同时,东岭集团也不断完善产业链,自主投资,加大了对这些国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日前,记者来到当初无人接手的凤县锌品厂采访,这个当初破败不堪的企业如今已经更名为凤县东岭锌业有限公司,在眼前这个现代化的“园林式企业”,你已经找不到当初的一点影子了。东岭锌业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经理李长武告诉记者,凤县东岭锌业有限公司目前年产 10万吨锌锭、 20多万吨硫酸,但他们的污水排放为零,空气质量防控行业领先。
不断地改扩建和新建项目,让东岭实力迅速壮大,年收入突飞猛进到这时的 100多亿,而且,也让东岭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农民已经脱胎换骨,成为集团骨干或者产业工人,东岭村家家住上了村上分给的两套住房。日前,记者走进东岭社区,这里风景如画,楼底下一排排小轿车排放整齐,已经完全找不见昔日农民的踪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清华、北大的学者来此调研后说“东岭从传统农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改变了农民,意义非常重大。”
敢于担当,走出危机
正当东岭集团快速发展时, 2009年 8月,凤翔“血铅事件”爆发。东岭一下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东岭在凤翔的冶炼企业,项目建设审批手续齐备、合法;冶炼工艺选型先进,采用ISP冶炼工艺,目前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其最大特点是将所有原料置于密闭状态下熔炼,把排向大气的铅、锌减少到最低水平。全世界 ISP生产线共有 14条,分布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等国家,我国仅有 5条生产线,东岭冶炼厂是其中之一;生产管理规范,环保达标排放,即使在事件发生之后,国家环保部西北监察中心,省、市、县环保局联合进行实地监测分析,以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态度,同样承认企业周边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均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但是,在整个事件的爆发、处置过程中,东岭人显现出了大胸怀、大责任。在事件刚刚发生之后,东岭人深感痛心,没有回避。在新闻发布会上,东岭的新闻发言人代表李黑记董事长向全国人民讲了发自肺腑的三句话:“一是尽管我们企业的生产排放达到了工业排放标准,但与人居指标仍有差距,我们对这次事件发生深感痛心,表示歉意!二是我们将把所有血铅超标的儿童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全力以赴配合治疗;三是我们坚决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尽全力配合政府做好群众搬迁工作。”
即使在不明真相的群众情绪最激烈、甚至冲击厂区的时候,东岭人也做到了极大的克制,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企业停产 8个多月期间,东岭不仅承受住了 4个多亿的经济损失,而且为 2000多名职工发放工资、奖金,缴纳各类保险。同时,东岭还拿出一个多亿解决村民搬迁问题。
凤翔“血铅事件”的发生,引发了整个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深刻反思。痛定思痛,也可以说,东岭的“牺牲”,又何尝不是促发了全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一场环保革命,推动我国有色冶炼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放弃“第一”目标,走低碳环保之路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虽然东岭集团成功化解了“血铅危机”,但当家人李黑记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么大的企业, 16000多名职工,这个家不好当啊。怎么样才能让东岭发展得更稳健、更科学、更能抵御市场风险?其实,他从未停止过类似的思考,只不过这一次比任何时候都急迫,都让他不能自已!
他开始反思公司提出的做亚洲最大的铅锌冶炼基地的奋斗目标。
此时,他们的铅锌冶炼从无到有,已经做到了全国产销量第四。而亚洲最大的铅锌冶炼企业就在中国的葫芦岛,再努力一把,亚洲第一的宝座不是不能到手。加上铅锌市场的逐渐恢复和产品用途的不断扩展,铅锌冶炼的前景被众多行家看好。更何况行业第一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企业家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可李黑记最终却选择了放弃。在他看来,把这个行业做精做好比做大更重要。
经过一番讨论,在李黑记的主导下,东岭集团对他们冶炼产业发展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他们毅然放弃了亚洲第一的追求,转而在现有的锌冶炼厂大力发展环保节能产业,拉升产业链,提高产能。他们要做全球最节能、最环保的冶炼基地。
东岭冶炼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周伟告诉记者,尽管在血铅事件中,国内权威专家检测结果显示他们的排放达标,但李黑记董事长却没有因此而满足。就在他们停产检修期间,公司再次投巨资对生产环节各项环保措施进行了全面提升,加大了对电尘排放的治理,增加了“水洗镉”系统,使他们的烟尘排放达到零污染。这在国内铅锌冶炼企业中是一次创举!
不仅如此,东岭还投资 2个多亿,利用焦化生产、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富余煤气和液态金属冷却过程中的余热,建成了国内第一座综合回收利用焦化及有色冶炼余热的电站,年发电量达到 1.47亿度,满足了企业 70%的电力需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 12.3万吨,节约原煤 4.7万吨。
2010年 11月 26日,东岭热电站项目竣工投产,没有增加一锨煤、一滴水,就靠科技创新,东岭在铅锌冶炼和焦化生产环节“造”出了1.47亿度电!他们的成功实践吸引了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环保专家实地考察了他们的项目后,大加赞赏,认为这不仅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还具有创新性和行业示范作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同样对他们转变发展方式、自觉探求环保节能之路的科学发展大加赞扬。
在凤县东岭锌业有限公司,同样的热电项目也为企业带去了福音。他们以 1.7亿元引进北京世纪源博科技公司的专利技术设备,将生产系统沸腾炉、焦结炉等产生的 60吨 /小时余热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达 9360千瓦时,节约标煤 3.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6.5万吨。据粗略估算,仅这两个电厂,每年就为东岭集团节约六、七亿元人民币。
东岭集团的两户冶炼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三废治理、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依靠自主创新,在国内铅锌冶炼企业中第一个实现了焦化厂和冶炼厂的一体化建设,建成了国内第一座综合回收利用焦化以及有色冶炼余热的电站工程。两个“全国第一”采用的都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具有专利技术的国产设备,使锌冶炼过程中的多种余热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拓展了余热发电技术应用领域,从而成为同行业节能减排的领军企业。
他们放弃了规模第一的追求,却成了行业内节能减排第一的企业。东岭在新的发展时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抢滩大上海,进军国际贸易
2011年 5月 19日,东岭集团隆重举行欢送仪式,赴“上海金克金属贸易公司”(简称“金克公司”)工作的首批员工再次踏上创业之旅。不过这一次,他们所肩负的使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创业,这是一个西部的村办企业首度向国际贸易发起冲击,他们之所以选择上海,就是看中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
董事长李黑记告诉记者,进军国际贸易,并不是东岭集团一时的考虑,早在 2009年金融危机还未过去时,东岭集团就未雨绸缪,放眼全球市场,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开始涉足这一行业。虽然和行业内许多国际化大企业相比起步较晚,但是,他们看中的是这一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的广阔前景。东岭做铅锌好几年了,对这一行业也有所涉足,因此,进军这一行业有先天优势,同时,东岭又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和良好的企业信誉,这些都为东岭进军国际贸易打下了基础。
李黑记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机高调进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有色金属价格低位徘徊已经有一段时间,价格有了回升之势,这个时候是最好的介入时机。
其实,在 2009年,为了弥补金融危机造成的生产不足,东岭集团已经开始涉足有色金属国际贸易,专营铜、铁、铝、镍、铅锌等有色金属产品及原料的进口贸易。虽然他们起步较晚,但是,凭借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人才储备,东岭集团一经踏入,就在这一行业形成一股强大的“东岭旋风”,许多大宗业务被他们迅速揽入囊中,当年就完成贸易收入 5亿美元!创出了宝鸡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奇迹,一举坐上宝鸡国际贸易的头把交椅。
初战告捷让东岭人再次坚定了大举踏入这一行业的决心。李黑记告诉记者,东岭之前的 10年时间,基本上走的是工业化的道路,工业化让东岭迅速壮大。但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新兴行业为东岭注入新活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贸易不仅对西部是一个新兴行业,对我国来说,也是才刚刚起步。东岭选择这个行业,就是要自觉提升产业链条,促进东岭产业转型。
从无到有,短短两年时间,东岭的国际贸易已经稳居宝鸡第一,跃升到全省第四。两年的成功实践更加坚定了他们转型发展的决心。这一次,他们将东岭上海公司、国际贸易部、锌锭销售部、期货办等 5个公司(部门)合并,组建全新的“上海金克金属贸易公司”,一改过去多头经营、合力不足的缺点,再次强势进军这一行业。“上海金克金属贸易公司”的诞生,必将把东岭集团带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面对记者,李黑记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目标是在 3年内,力争国际贸易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让它成为东岭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多元突破,东岭发展脚步更加成熟稳健
早在 2008年,当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时,作为受冲击最大的钢材和金属行业企业,东岭也曾经饱受折磨!但是他们挺了过来。当时,为了弥补生产的不足,他们及时调整了思路,加大了物流和贸易的市场份额,成功弥补了当年因生产不足而带来的影响。
李黑记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他们公司有几个人常年做公司自产的焦炭业务,金融危机时,因为公司的业务量少了,这几个年轻人就试着做焦炭贸易,没想到一年下来,他们竟然为公司拿回了近千万元的利润。李黑记非常高兴,不仅对他们实行重奖,还大会小会表扬,到第二年,他们为公司拿回的利润就达到2000万元。
对于一个年销售收入超过 200亿元的集团公司来说,这虽然是个小事情,但却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要抵御风险,就需要适度的多元发展,不能把全部的资产投放到某一个领域。
其实,此前,他们在发展冶炼和物流贸易的同时,已经开始向矿业开发、资本运营等行业迈进。他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企业,不仅要有项目的储备,还要有战略上的前瞻性。
2010年,经过慎重讨论,东岭集团五大公司宣告成立。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条“高铁”联合发力,东岭进入了适度多元发展的新阶段。
李黑记告诉记者,这五大产业支柱将成为带领东岭集团跨入世界 500强企业俱乐部的五大“集团军”,这样的发展战略,既是着眼于东岭的现实情况,也考虑到国家的发展政策和方向,是东岭人未来几年再上台阶的希望所在!
2010年,东岭的“五路大军”开始集体发力。这一年,成为东岭人成功走出危机、再创新高度的一年。
占据了东岭集团半壁江山的物流贸易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120亿元,完成外贸收入 7亿美元,贸易综合位居全市第一;
有色冶炼产业向低碳、环保发展,工业产值超过百亿,冶炼生产延伸催生的有色贸易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个最初靠几个农民打拼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现在已经成为全省资本运营的高手,先后投资兰州银行、长安银行以及数十家企业,金融投资产业回报可观;
矿业开发进入全面开花的新纪元:国内的西藏、新疆等,省内的凤县、麟游,国外的墨西哥……
刚刚涉足的地产开发一炮打响,首期 50万平方米已经销售一空,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今后,每年将形成 100万平方米的开发规模。
这一年,他们的集团总收入达到 232个亿,比上年增加 24亿元,位列中国企业 500强第287位,创全省民营企业之最,成为全省民营企业中的领跑者。在集团带领下,东岭村在“中国经济 10强村”评比中荣获第四,成为陕西农村的骄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东岭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每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会给企业注入新的动力,都会促进企业跨越发展,可以说,每一次转型都成为东岭再上台阶的标志。从一个村办小厂,到全国企业 500强,东岭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自觉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个企业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不断强大!
采访札记:东岭的发展就像一个谜,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直到真正走进东岭时,才突然发现,自己身边的这个企业有着那么多的独特之处,有着那么强烈的磁力。东岭的发展,为许多西部企业提供了一个样板。
限于篇幅,记者只能粗略地勾勒出东岭几十年发展中不断求新求变的步伐。其实,在这些脚步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东岭的精彩。
东岭的当家人李黑记时常说:“做企业就像做人一样,要诚实善良,勇于担当,富起来就要‘亲仁爱众’,就要为穷人着想、为穷人服务。我们的企业是在党的好政策和老百姓的支持下成长起来的,企业越大,就越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初市上动员李黑记,看能不能救活宝鸡焦化厂。许多人都劝李黑记不要接这个厂子,可当李黑记走进焦化厂一个职工家时,他的心颤抖了:主人家锅里煮着豆腐白菜,没有一点肉,连油花也少得可怜, 40多岁的男主人抽着一块钱一包的香烟解愁。从那户职工家里出来,李黑记就打定了主意:一定要把这个厂救活,后来,东岭多次投资,不仅救活了焦化厂,还全部安置了原厂职工。像宝鸡焦化厂一样,东岭先后参与了 10多家国有企业的改制,解决了上万名职工的就业问题。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 2008年,他们也没有裁减一名员工,相反,还响应政府号召,开发了1640个就业岗位,职工收入不仅没有减一分钱,还增加了 10%。
几年来,东岭先后拿出 2亿多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不仅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也让企业赢得了更多群众的赞誉,成为宝鸡人的骄傲。他们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用于扶贫帮困和助学助教,去年,为了支持我市的城市建设,又投资 3000多万元在渭河上修建石鼓廊桥。这座正在建设中的廊桥已经成为宝鸡一景。
李黑记一直强调走共同富裕之路。从东岭实施股份制改造时起,李黑记就抱定了这样一个信念。他说,我一个人富了不叫富,大家都富了才算富。为此,他放弃了大股东的地位,坚持村集体为大股东,每年给群众按20%分红。村上 812名村民 95%以上劳动力在企业上班,年工资收入从 2万到 10多万不等。此外,全村每人每年由村集体分红 1.4万元,退休老人还多发 2000元退休费,再加上集资款分红、租赁收入,东岭村村民年均收入在 5万元以上,户均资产达到 150万元,是全国有名的富裕村。李黑记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在东岭村,更让我吃惊的是,这里竟然生活着那么多国内顶尖的行业专家,他们放弃了原来舒适的生活,拖家带口,在东岭一干就是多年,一些已经成为东岭人。这些来自东北、广东、上海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有的享受国务院津贴,有的是全国劳模,有的是行业标兵,他们在东岭快乐地生活、辛勤地耕耘。东岭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这里没有村里人和外人的概念,有的只是共同追求的目标。李黑记说,正是有了他们的加入,才有了东岭的今天。他们不仅是东岭的财富,更是东岭的骄傲和未来。
……
东岭还有许多说不尽的故事,他们创造了西部企业发展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付出,是汗水,是对事业的追求,是对社会的担当!东岭的实践说明,只要肯干事、会干事,西部照样能成就大业!
通过产业结构不断地调整和转型升级,东岭集团这个昔日的村办企业已经走上了一个快速、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0年,集团总收入达到 232个亿,东岭村在“中国农村经济 10强村”评比中,由过去的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记者 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