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村官队伍建设 推动农村社区发展
——关于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工作情况的报告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简称村促会)是以中央书记处批准设立的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庄为基础组建、经民政部批准、由农业部主管的社团组织。自1994年底成立以来,遵循促进我国农村社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宗旨,积极开展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认可和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1.以推进农村社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为工作重点
我会成立伊始,即以中央提出的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为工作重点,在各省区市农村工作部门的支持下,总结推荐了一批村庄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小康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为召开首次全国性的经验交流会议作准备。1997年,全国村社发展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这里所说的村社,是指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社区)。会议期间,时任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同志,在中南海与参会的部分村干部进行座谈,倾听来自农村最基层的声音,勉励村干部再接再厉,勤恳工作,在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发挥好带头作用。温家宝同志的讲话和座谈情况,均由中央有关部门转发。
为研究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本会联合中国农村杂志社于2003年举办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文活动,历时10个月。吸引了一批专家、学者和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积极撰文,为农村小康建设献计献策。
此外,我会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还开展了对农村小康建设的研究和促进工作,提供咨询,交流经验。
2、以发挥比较优势战略为新时期村社发展的突破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变迁,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凸显,各地农村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特点、传统工艺等优势,因地制宜地配置生产要素,涌现出一批批特色村庄。为了研究特色村的发展经验和趋势,探讨其发展道路,探寻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如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问题,我会于1999年12月和2000年10月,在浙江省台州市方林村和重庆市巴南区民主村先后两次召开中国特色村年会,探讨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会议提出“竞争力的比较资源优势‘因素研究’”、“村社怎样发挥比较资源优势”等前沿性的概念和理论,帮助与会村官确立“以新时期村社发展比较优势战略为工作突破口”的思路,对于推动特色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起广泛的反响。
3、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建设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此后,我们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通过全国“村长”(村委会主任、村党组织书记)论坛这一平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即以“构建农村和谐社区”为主题,结合农村实际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代表们反映深受启发。新闻媒体共刊发150多条消息和专题,产生广泛影响。自此,每届论坛都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确定主题,让来自各地的村官代表在这一平台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多方进行交流和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近几届论坛探讨的“关注民生,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创新为民”、 “转型发展、务实惠民”等主题,使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深入于农村基层干部心中,逐步成为他们做好农村工作的基本理念。
二是利用《中国村讯》等载体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交流。通过我会会刊《中国村讯》和中国村社网等载体,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义,刊登专家、学者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文章,交流农村社区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致富农民群众的经验,介绍名村强村特色村实施科学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先后在会刊和网站上刊发此类文章200多篇,向1500多个村庄免费赠送会刊十几万本,促进了农村社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
二、搭建村官交流沟通的平台,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1、全国“村长”论坛已成为我国村官最大的年度盛会和交流平台
由于各地村庄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和沟通的渠道,我会积极探索村庄之间相互交流的途径,在1997至2000年期间,为各地村官搭建了“全国村社发展经验交流会”和“中国特色村年会”等平台;从2000年起,上述经验交流会改名为全国“村长”论坛,一年一度,目前已成为村官们的年度盛会和交流平台。
全国“村长”论坛组委会由段应碧同志任主任,杨汝岱、吴仁宝、郭凤莲、申纪兰等同志任名誉主任。按照“‘村长’论坛‘村长’办”的原则,论坛的筹备和主持均由以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同志为主任、由50多位名村官为委员的执委会承担。至今已先后在重庆市巴南区民主村、江苏省南京市章村、云南省昆明市福保村、山东省寿光市三元朱村、山西省晋中市大寨村、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江西省南昌市进顺村、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山西省晋城市皇城村、江苏省无锡市华西村等地成功地举办了十届。
党和国家领导人王刚、李源潮、周铁农和前领导人杨汝岱、何鲁丽等同志先后出席全国“村长”论坛并作重要指示,中央有关部委领导陈锡文、韩长赋等同志作重要讲话。在全国人大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立法过程中,该法案起草小组专门派人听取论坛参会代表的意见,这既是对村官们的尊重,也体现了人大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每届论坛还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作解读,优秀村官作报告,参会的代表在各种分论坛中交流互动,村官之间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大家深感受益匪浅。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成说:“全国邀请我参加的论坛有好多,我最喜欢全国‘村长’论坛,因为参加这个论坛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四川省蓬溪县莲珠桥村党总支书记刘章华说:“我到县里去开会,县领导见到我说‘老刘,你参加了几届村长论坛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说我眼界开阔了,观念更新了。”
连续十届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各地村庄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而且提供了合作互助、资源互补的机遇。上海市九星村、浙江省航民村、滕头村、花园村、方林村等五村,以全国“村长”论坛为媒介,在全国首次结成了五村合作联盟,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第一届全国“村长”论坛举办以来,已有300多个村庄通过这个平台结成“东西部对接”的对子,形成500多个对口支持的项目。“村长”论坛的平台,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正发挥着积极的助推作用。河北、山西和湖南湘西、浙江台州等省市也举办了当地省市的“村官论坛”,使这一平台向更广泛的地区拓展。
2、大学生村官论坛已引起社会的关注
近年来,我会高度关注大学生村官这一新生事物,积极为他们搭建沟通平台,同样取得好效果。
2007年6月,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在北京市丰台区果园村举办,开创了本会协助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先河。
2008年3月,我会又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我会参与起草的《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发表,并在《光明日报》全文刊出。
2009年4月,我会与中共舞阳县委、舞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来自26个省市区的近200名大学生村官围绕着“创业、成长、成才”的主题,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同时,我会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发布了《2009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并由农业出版社出版。
2010年4月,我会又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延安市宝塔区委和区政府,举办了以“弘扬延安精神、创业兴村富民”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
2010年10月,在江苏华西村举办的第十届全国“村长”论坛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与2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座谈,倾听他们的呼声和要求,勉励大学生村官再接再厉,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
3、其他类型的交流平台各具特色
除一年一度的全国“村长”论坛和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外,近几年来,我会还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绿色村庄年会”、两届“中国市场村合作论坛”和两届“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使各种交流更具针对性,更加专业化。
在“中国绿色村庄年会”上,来自“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唯一在“世博”会设案例馆的村庄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以“蒋巷生态园”闻名中外的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太行山最绿的村庄河北省邢台市前南峪村,被誉为“北国江南”的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等生态名村,介绍了他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环保第一、绿色第一、生态第一、低碳第一的理念,开展绿色村庄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与会者表示要以这些村为榜样,大力促进农村社区的生态建设。
在“中国市场村合作论坛”上,中国市场村第一村上海市闵行区九星村、西部市场第一村重庆市沙坪坝区新立村、天安门前第一村北京市丰台区果园村等市场名村,在市场建设、经营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对大家启发很大,为同类型的城中村、城郊村如何突破被动城市化的瓶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两届“中国特色镇发展论坛”,先后以“做强特色镇、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和“新思维、新模式、新合作、新发展”为主题,围绕加快特色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县(区)域经济、推进城镇化等内容,交流各地特色镇发展经验和做法,探讨加强特色镇合作发展新路径,对乡镇社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运用刊物和网络平台,为各地村庄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
我会创办初期,编辑出版了会刊《村社发展交流》。自2004年起,改为《中国村讯》,截至2010年12月已出版了70期。《中国村讯》的宗旨和定位是“为村庄服务,为村官服务”,深得读者的好评,村干部评价它“贴近实际,贴近村庄,贴近村官,对我们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我会还办起了“中国村社网”和“联村村网”,报道我会的工作情况和活动信息,反映各地村庄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介绍西部村庄的资源优势和需求,弘扬“先富帮后富”的社会责任感,推进东中西部村庄对接、合作,共谋发展局面。我会还直接帮助20多个村庄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使网络成为许多村庄之间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三、促进各地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和特色村的建设
1、促进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村庄的发展,领导班子是关键。为提高各地村官队伍整体素质,多年来,我会着重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宣传和推介优秀村官。在已举办的十届全国“村长”论坛中,论坛执委会推介了数十位杰出村官和几位功勋村官,使广大村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国村讯》在其重点栏目“封面人物”里宣传报道了40余位优秀村官的先进事迹。2009年11月的《中国村讯》刊发了本刊采写的长篇通讯《沈浩的小岗情结》,在第一时间被安徽省滁州市政府网转载,并为国家级新闻媒体随后宣传报道沈浩的事迹,提供了若干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真实感人的细节。
二是,推介著名村官巡回报告,以先进事迹激励农村干部。每届全国“村长”论坛都安排“中国著名村官报告会”,吴仁宝、申纪兰、王乐义等感动中国的“双百人物”,先后在报告会上展示了共和国村官的风采。除此之外,我会还积极地牵线搭桥,组织优秀村官到各地进行巡回报告,使奉献与创新成为激励各地村官成长的源泉动力。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我们先后推介并组织近百位杰出村官,在各地作报告60多场,受众多达5万人次。
三是,介绍或组织中西部地区村干部到沿海地区先进村庄学习,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我们先后数十次分批介绍或组织几千名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干部到江苏省华西村、北京市郑各庄村、山东省南山村、浙江省航民村和花园村、山西省皇城村等名村考察学习。
我会还曾联合中央党校对外培训中心,办了十几期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班,培训村干部上千人。
四是,编辑出版《中国村长手册》,促进农村普法。为使农村基层干部知法、懂法,增强政策和法制观念,按政策和法律的规范管理村务、发展经济,切实把本村的各项工作纳入政策和法制的轨道,我会联合中央有关部门共同编辑了《中国村长手册》一书,将与农村基层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当前适用的并业已公开发表的汇编成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五是,开展“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科学化运行问题研究”。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催生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的创新,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石。为探讨村民自治制度的科学化运行,在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会课题组就这一问题的原则、内涵、目标和工作重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研,着重就乡村关系、“两委”关系、村委会与村经济组织关系、村委会和村民关系的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理顺上述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六是,开展村庄土地流转的课题研究。为了解村庄土地流转现状,更好地引导村庄产业发展,并提供决策参考。我会联合浙江杭州航民村,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开展“中国村庄土地流转设定项目开发研究”的课题。从村庄发展核心要素分析的四个方面,对全国100多个村庄的土地流转情况实地调研,剖析成功的案例,探讨不同村庄流转的模式差异,就今后村庄土地流转中政府、企业与村庄利益关系提出了若干建议。项目组根据研究结果,编著《土地赋能,创造村庄发展新空间》一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并获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优秀论文论著奖。
2、注重特色村建设,提升村庄的竞争力
我会始终抓住特色村的发掘、分类、推介、建设与发展不放松,以引导村庄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几年来,我会特色村工作委员会在全国推介宣传300个有鲜明特色的村庄,就特色村的形成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出版了《透视中国特色村》、《中国特色村实践探索》、《60年,东部村庄发展纪录》、《名村影响力》等专著,分别由科技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和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
在推动特色村建设的基础上,自2007年以来,先后五次进行了名村影响力发布;2009年5月在山东省南山村召开的全国“村长”论坛第五次执委会议上,举行了中国特色村旅游节发布仪式,推出了十大特色村旅游板块,对研究特色村的发展与提升村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肩负社会责任,开展公益活动
1、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村庄的发展
自2005年第五届全国“村长”论坛以来,我会与论坛承办村先后免费组织400余名55个少数名族村庄的村官代表参加论坛,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交流互动,寻求项目合作,争取名村强村的带动和支持。并先后三次组织300余人次的少数民族村官,到东部或中部地区发达村庄考察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探寻民族地区村庄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2、支持受灾村庄重建家园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我会积极动员全国“村长”论坛执委成员所在村,为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在较短时间内执委所在村庄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5000多万元,我会并组织浙江航民村、方林村,江西进顺村,上海九星村,北京郑各庄村等5个行政村,采取“村对村”对口支援的方式直接支援灾区6个村庄的灾后重建。
2008年7月,我会在四川省农办的协助下,在郫县农科村成立“全国‘村长’论坛受灾村重建指导协调中心”,委派我会办公室一名副主任常驻灾区,代表名村协调受援村的重建工作。中心还招聘了一批志愿者,采取定点援建,“一对一”派驻服务队的形式,协助重建家园。
3、落实“乐义果菜技术推广”
2005年4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三元朱村时,对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嘱咐两件事:一是“要把技术一如既往地向全国传授,让更多的农民增收”;二是“要注重培养农村人才”。为了支持王乐义同志做好这两件事,扶持广大蔬菜专业村发展,既丰富城市的菜蓝子,又使更多的农民通过种菜致富,我会联合上海九星村、山西皇城村等名村,与三元朱村共同发起实施“乐义果菜技术推广发展计划”。免费培训各地300个蔬菜专业村、50个蔬菜专业合作社的1000名技术骨干和村干部;同时组建蔬菜专家组,奔赴河北省张家口市、河南省平顶山市等全国15个地级市,举行规模分别为300人以上的为期两天的“农村经济与蔬菜产业发展报告会”。
4、支持“三农”高端人才培养
2009年10月,我会推出支持“三农”高端人才(博士)培养计划,分批次招收10名“三农”人才,进入相关高校攻读“三农”方面的博士,他们在受资助求学的同时,以三分之一的时间为所支持的村庄服务。此计划的实施将有利于探索“三农”人才实践培养模式,为村庄引入对口的人才,助推村庄的发展。
五、财务收支情况
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北京神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我会自199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计14年)的财务原始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会计报告进行了审计,结论是“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的财务状况以及业务活动情况,其收入主要是接受捐赠、提供服务收入,所有收入合法;支出主要用于项目活动、日常支出,支出合理。”
六、几点体会
十几年来,村促会为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按政策办事,照章程活动。始终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始终坚持本会的章程,是我们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每办一件事,每举行一项活动,我们都据此加以选择。把握好方向,践行好宗旨,履行好职责,是本会立足之本、工作之基,保证了本会的工作得以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为广大村官所认可,得到他们的支持,受到他们的赞扬。
二是,有为才有位,有位不越位。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要得到会员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必须切实遵循自身的宗旨,积极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增强会员的凝聚力,扩大社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为才会有位。然而,有位又不能越位,准确地把握好自身的定位。做自己该做的事,不与他人争位子、争资源,不做该别人做的事。既要“有位”,又不能“越位”,是我们遵循的原则。
三是,活动建平台,服务看需求。从村庄较为分散,村干部相互交往较少的特点出发,我们着重在交流、沟通方面为他们搭建不同的平台。已颇具影响力的是全国“村长”论坛和大学生村官论坛,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关怀。此外,还有媒体和网络平台。根据不同的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是,办事靠大家,为人讲诚信。首先,是团结和依靠广大村官办会,力争大家的事大家办。这是本会的活力与生命力之所在。本着这一精神,我们提出“‘村长’论坛‘村长’办”的原则,成立由著名村官组成的执委会,作为该论坛的执行机构。他们把办好论坛,视作自己的事。其次,是广泛邀请中央和各地从事农村工作和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参与本会的工作,共同推进农村社区的发展,解读和剖析典型村庄的发展经验。由我会发起编辑的《中国村长手册》,就是邀请中央有关农、林、水、民政、科技、国土和金融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20多人共同完成的。其三,是建立一支热心服务、诚信办事的工作团队。他们当中有博士生、大专生和退休人员,是一支以青年为主的老、中、青结合的队伍。这个团队的共同点在于积极热心为农村社区发展服务,讲奉献,讲诚信,正是获得广大村官认同的主要原因。
五是,赢利非目的,生存为发展。我们既非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亦非财政拨款的单位,而是自收自支的社团。要干事,要发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收入,以维持自身的正常运转,否则将难以为继。本会的收入来源除会费外,主要依靠提供服务取得的收入,以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和赞助。在资金使用上,坚持两条:一是勤俭办会,量入为出;二是收支透明,按照财务制度办事,定期接受财务审计。
十几年来,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方面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广大村官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为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会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从事事务性的工作比较多,调查研究比较少;为村庄发展创意、规划的思路和形式比较多,跟进和落实的比较少;与东中部名村强村的联系比较多,深入西部欠发达村庄比较少;本会的自身建设工作也抓得不够,有些制度尚不健全,未抓好落实。如此等等不足之处,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改进。
寒来暑往,冬去春回,十几载光阴很快就成为了历史。改变的是斗转星移与村庄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不变的是村促会的宗旨和为农村社区发展尽可能多做贡献的一腔情怀。总结成绩和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发扬和发展;直面不足和问题,是为了克服和改进。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要求,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我们将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再接再励地做好工作,为促进我国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