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要闻 > 正文
 
科技为我国小麦连年丰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cuncuhui 点击数:3548 更新时间: 2009-08-11 来源:农业部
 
 

  当前,全国小麦主产区跨区机收已经全面启动。农业部孙政才部长在全国小麦跨区机收开机启动仪式上宣布,今年全国夏收小麦丰收在望,如果后期主产区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可望实现连续第六年增产,这将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连年增产的新纪录。

  今年小麦生产是在前五年连续增产的高起点上展开的,先后经受了北方主产区特大旱灾、南方持续低温阴雨、多次强降温和病虫害严重发生等多重灾害的严峻考验,丰收实属来之不易。在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坚决支持下,在去年秋冬种播种基础好,小麦苗情好于上年的基础上,农业科技工作者毫不松懈地扎实工作,科学抗旱保春管成效显著、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增强、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技术服务及时到位,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迎来了小麦丰收的大好局面。

  良种良法配套显威力

  小麦连续六年丰收,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

  ——培育和推广了郑麦9023、济麦20、烟农19等一大批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导品种的作用十分明显。农业部发布的12个小麦全国主导品种,年推广面积就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33%。国家对小麦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调动了农民使用新品种的积极性。主产区农民过去对小麦这类常规品种一般使用自留种子,目前正在向统一供种、年年换种转变,促进了育种科技成果推广。

  ——分区域推广主推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性利用。在不同的生态麦区针对不同的小麦产品品质类型组装了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通过耕地养分管理和测土配方施肥,适合不同区域小麦高产栽培的水肥高效利用综合技术模式逐渐形成。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下,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麦蚜、吸浆虫和麦蜘蛛等得到全时监测,对今年偏重发生的小麦条锈病和吸浆虫等,结合低毒高效农药的推广进行有效防控,减轻了小麦生产损失。

  科学抗旱成效显著

  去冬今春我国普遍干旱少雨,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连续3个多月未见有效降水,加之连续几次强降温过程,导致旱冻交加,对冬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河南、安徽受旱麦田比例分别达到七成和八成。针对各地旱情,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科技人员认真考察,充分论证,及时分析旱情发展,提出科学抗旱技术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极大地降低了干旱带来的负面影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和科技入户专家提供素材及时编写了分别适合9类地区的抗旱应急技术明白纸,由农业部统一印刷10万份及时送到旱区。旱情缓解后又及时印发了第二批12类、20万张技术明白纸,引导农民进入正常有序的春季田间管理。同时,围绕抗旱保苗、春耕备耕春管,以追施小麦返青肥、拔节肥等主推技术为内容,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形式,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大培训。据统计,各地累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0多万人次,农民1130万人次。

  通过对受旱小麦田间调查发现,整地质量好、播期适宜、播种深度合适的田块,小麦抗旱和抗冻的能力较强,受干旱影响轻;受旱重的小麦大部分是整地粗糙、土壤悬松的地块。播种深度是培育壮苗的技术要点之一,小麦适宜播深3~5厘米,也早已经被农民所了解,但在抗旱调查中发现,由于播种过浅旱死或播种过深、麦苗长势弱、抗旱、抗寒力下降问题依然严重。通过对播期不同,而土质、品种和栽培条件相同或相近的麦田进行苗情调查,发现适时晚播麦田小麦抗旱性明显高于早播麦田。从大面积考察表明,底肥充足,科学配方施肥的麦田旱灾较轻,N、P、K肥使用比例不合理或底肥用量少的麦田受旱严重。各地因此吸取了旱灾经验教训,将继续推广规范化播种、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增强今后小麦生产的防灾应变能力。

  科技服务及时到位

  小麦连续第六年丰收,得益于近年来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高产创建活动,尤其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科技支撑作用的累积效应。近年来,农业部门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实行大联合、大协作,积极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等远程教育手段,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带动科技示范县,培养科技示范户,有效地提高了数百万农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新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建立了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今年小麦科技示范县100个,其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9.8%,培育了9.8万名科技示范户,每户带动20户以上农民学习小麦生产技术,提高了技术水平。

  (作者肖世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农业部科技入户小麦首席专家)

2009年6月2日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