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临邑县宿安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打破行政村界限,围绕传统农业提质与特色产业做强两大主线,积极探索施行“党建联合体+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动资源整合、要素联动、村庄协同,初步形成了“大带小、强带弱、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联村共创新格局,有力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多方面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田管家”机械化作业现场
“科技+管理”提升传统农业:“田管家”订单服务赋能“吨半粮”建设
宿安乡坚持“书记抓粮、书记管粮”,在高辛庄、徐家楼等6个村庄试点推行党建引领的“田管家”订单式服务模式。
组织化运营,破解“谁来种地”。通过签订土地托管合同,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设立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和示范区,实行统一整合、班子成员包田到户,确保耕地不撂荒、管理精细化。依托乡政府建设的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整合,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小麦玉米等主粮“水肥一体化滴灌”良法种植,促进粮食作物产量整体提升。
菜单式服务,破解“如何种好”。合作社提供从种子、农资统一采购,到耕种、防治、收割的全流程“菜单式”服务,农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作社提供的几项或整套服务,解决在外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实现耕、种、管、收 “一条龙”服务,展越合作社负责人王洪泉算了一笔账:“统一采购农资,种子化肥比市场价低15%;统一机械化作业,亩均成本降了50元。老百姓省心,我们通过规模服务也有收益,双赢!”
全链条保障,破解“风险防控”。宿安乡积极对接山东科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一方面聘请省市专家常态化指导,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另一方面严把农资质量关,对接保险公司购买农业保险,组织技术培训,让种地从靠经验转变为靠科技,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田管家”模式由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统一托管全村土地,成为村里耕地的大管家,聚力实现了“吨半粮”创建目标(亩产一吨半粮食),而且通过服务差价和规模经营,为村集体开辟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形成了“群众保底增收、集体服务增收”的双赢局面。

芦笋面条生产车间
“组织+创新”做优特色产业:党建联合体构建“芦笋+”共富矩阵
宿安乡创新组建芦笋产业党建联合体,串联高徐村、赵寨村、邢仙龙村、宿安馨村4个村庄,构建起“1+4+N”(1个党建联合体、4个村党支部、N条产业链)的产业发展体系。
党委统筹,明确分工。联合体党委由乡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任书记,整合各村资源,明确分工。高徐村凭借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负责芦笋种植与“芦笋+金蝉”立体生态套养;赵寨村回引人才负责对接下游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目前已有芦笋水饺、啤酒、养生茶等多款产品走向市场,提升品牌价值;邢仙龙村利用交通和场地优势发展深加工,运营芦笋面条共富车间;宿安馨村依托区位优势成立红色零工驿站,负责劳务输出与管理,形成各方面要素整合的闭环化。
科技赋能,提质增效。在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宿安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在省派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帮助下,积极对接相关专家,采用先进育苗技术,科学制定实施育苗方案,实现芦笋品种的更新换代。同时,宿安乡多方考察,引入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打造芦笋茶、芦笋面条、芦笋啤酒等多条特色生产线,构建以芦笋种植基地为核心,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利益共享,激发动力。联合体实行“按贡献定收益、依环节分红利”的分配机制,确保各村集体收益相对均衡。宿安馨村按劳务输出量收取服务费,邢仙龙村按加工收益比例分红。这种模式激发了各村积极性,实现了“分工不分家、增收共受益”。千亩芦笋共富农场负责人崔长军介绍,“芦笋亩产量在1500斤左右,按市场价8元计算,一亩地纯收入比小麦、玉米多了3-4倍。”
弱村蝶变,彰显成效。曾经的“强基村”赵寨村,在联合体带动下,不仅获得稳定分红,完成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村民也实现家门口就地就业,彻底摘掉了“穷弱破”的帽子。通过联村共建,赵寨村带动3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并利用年底分红完成生产路硬化、河沟清淤、新增8盏路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幸福指数大大提高。
通过党建联合体引领,芦笋种植面积显著扩大,产品矩阵不断丰富,产业链持续延伸,实现了从单一种植业到三产融合的跨越,形成了北方地区最大的露天芦笋种植基地,真正以产业纽带将分散村庄凝聚成发展共同体。

山东省农科院专家宿安乡座谈指导会
“破圈+保供”做精品牌农业:推进“泰铭丰”大棚设施西红柿种植迈向现代化
宿安乡瞄准京津冀市场需求,在刘寨村、大杨家、小杨家、大孟家、小孟家等村大力发展西红柿产业,打造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技术赋能,提质增效。推广高垄单行种植、高压迷雾、臭氧杀菌等新技术,在省市县农技专家指导下,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升。菜农孟庆瑞介绍,“平改高”和“双改单”之后,5亩西红柿在两茬种植期内可增产2.5万余斤,年产量突破10万斤,除去人工费与其他费用,年纯收益稳定在25万元左右。
联供联销,畅通渠道。依托兴达蔬菜市场成立临邑兴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与北京物美、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签订长期收购合同,日供应量达10万斤,并以高于本地超市的价格收购西红柿等农产品,吸引周边乡镇及商河县、陵县等地种植户集中销售。兴达蔬菜批发市场副经理张吉贵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市场与农户形成稳定合作,既保障销路,又提升议价能力,有力地推动西红柿等单品规模化种植。”
质量追溯,树立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菜篮子”安全。利用现有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升级,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据库和质量信息查询系统,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和生产记录档案,确保产品质量。宿安乡还致力提升蔬菜品质,推广新蔬菜大棚设施及新种植管理技术,试种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持续擦亮优质西红柿“泰铭丰”区域公共品牌。
宿安乡的实践表明,以党建为引领,打破行政壁垒,围绕主导产业构建联合体,是实现要素优化配置、村庄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西红柿大棚丰收景象
党建引领是核心。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与政治保障作用,是联建成功的根本。宿安乡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核心任务,以“五抓五促”党建载体为抓手,持续抓队伍、夯基础、促发展、创和谐,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协同高效的生动局面。
产业纽带是关键。选择适合本地、有市场前景的产业,通过分工协作延伸链条,才能形成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宿安乡结合各村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逐村制定“一村一策”,打造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要产业基础,西红柿和芦笋等为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利益共享是基础。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各方都能从发展中获益,才能凝聚最大合力。宿安乡芦笋产业联合体实行“按贡献定收益、依环节分红利”的分配机制,确保各村集体收益相对均衡,充分激发了各村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机制创新是保障。实施“双述双评”等考核管理办法,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确保联合体高效规范运行。宿安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扎实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基层党员干部心在一线、身到一线,摸准一线实情、发现一线问题、解决一线难题。
下一步,宿安乡将持续聚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深化“党建联合体+产业链”模式,推动更多资源跨村流动、产业连片发展,在探索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共富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宿安乡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