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沙河市桥西街道兴固村多年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有力推动该村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奋斗目标,用实际行动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兴固村位于沙河市西环路与南环路交叉口,紧邻市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0亩,共有村民700余户3000余人,分为20个村民小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党员100余名,村“两委”班子成员6名,平均年龄35岁。近年来,兴固村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突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主线,形成以油牡丹、建材、交通设施为主导的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2023年,兴固村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兴固村党组织书记陈相楠(右)深入企业走访宣传安全生产
党建引领,群众聚起来
兴固村做实做细党建和社会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帮扶,全面营造“大服务”格局。大力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环境卫生红黑榜、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等典型做法,使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到村庄事务中来,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深化村民自治,建立健全村民议事厅、村规民约、定岗联户、志愿服务、定期评比五大制度,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村委会与派出所共建,设立驻村法官工作室,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00人次;坚持治安震慑与矛盾调解相结合,打造平安乡村,投资20余万元,在村内主要街道安装监控24处,有专职人员值班;组织党员开展夜间巡逻, 借鉴“枫桥经验”发挥调解室作用,成功调解村民邻里之间土地纠纷、矛盾纠纷、意外事故纠纷等 案例98起,实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
提升服务,民心稳下来
兴固村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乡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目标,着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檀台遗址、宋代陨石、汉代古墓等历史文化底蕴,每年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活动,已举办连续五届,擦亮文旅名片,激活乡村旅游。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标准化公厕、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全覆盖,投资200万元进行污水处理并与市政并网,打造“人在画中行”的美丽乡村;每逢初一、十五举办孝道大餐——饺子宴公益活动,为7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通过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倡导移风易俗,零彩礼结婚、丧事从俭已成为兴固村的新风尚。

兴固村的花卉种植产业
造血帮扶,产业强起来
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方式,吸引创新、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兴固村发展交通设施产业已有20多年历史,该行业设备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兴固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交通设施协会”,建立党小组,义务提供研讨交流、设备产品推销、设备维修等服务。结合“三资”清理,将60亩荒坑地盘活,建设高标准新型交通设施园区。截至目前,村内从事交通设施行业80余家,带动闲置劳动力800余人就业,实现全民创业,集体经济稳步发展;通过租赁、招商运营等方式将集体闲置的自留地盘活,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快速增长。土地流转承包经营700余亩,经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种粮大户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按照“村委会-家庭农场-农户经营”的模式,以100元/亩向集体缴纳服务费;农业观光设施大棚收入逐年增高,科技引领种植绿色有机蔬菜收入达3万余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油牡丹种植,探索推行“流转模式”、“入股模式”、“抱团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结合牡丹文化产业园、村史馆、黄河文化游园、宋代陨石等特有资源,走出一条集“产业、生态、绿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乡村振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兴固村将继续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和有力抓手,持续优化“党建+”模式,助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驰而不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河北省沙河市兴固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