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川村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忠和镇东北部,处于安宁区“兰野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上,辖9个社855户3349人,是省级和美乡村和市级文明村。
步入崖川村,一条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一排排整齐和谐的民居、一处处欣欣向荣的产业、一张张村民幸福满足的笑脸,让整个村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一幅村优美、家整洁、人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以前,我们村的路不好,下雨后踩一脚一裤腿的泥,现在你们看看,多好多平整呐!”崖川村村民邹吉云指着家门口笔直的马路,高兴地说道。

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
兴产业,乡村事业旺起来
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崖川村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和“先手棋”,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积极探索推广“土地经济”“物业经济”“新型农业”等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势头。
“以前村民自己种地,收入很不稳定,自从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村上帮我们搭建了温棚种植的产业,不仅在种植阶段提供指导和帮助,农作物成熟后还帮我们寻找销售途径。”崖川村农梦轩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牟香玉满心欢喜地看着自己的温棚。目前,他承包了6个大棚,草莓种植能一直持续到5月份,之后还会种植其他瓜果蔬菜,相信以后村民收入会越来越好。
借助距离兰州市区近这一交通区位优势,崖川村“两委”积极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探索成立村党组织种植养殖联合社,积极构建“联社带分社、分社带农户”的村村抱团发展路径。通过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产品专供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除了重点发展粮食、瓜果、高原夏菜产业之外,还依托资源和市场特色,打造区域知名的花田养蜂基地,大力推行花田蜂蜜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借助临近兰州市野生动物园这一区位优势,不仅使得崖川村庞大的劳务人口有了输出路径,也成为了崖川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优势条件。
从庄稼地里腾出来手脚的村民,如今成了就近务工的生力军。“以前种西瓜的时候,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年龄大了去外地打工也不实际,我就来合作社工作挣个零花钱,一个月工资是3000元,加上四亩多地土地流转金2000元,现在我们老两口的生活也更加富裕了。原来守在田埂边,一年到头挣不来这笔钱,好在村委会及时提供称心岗位”,村民张世玉说。
村“两委”班子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游的发展思路,一方面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及游乐观光设施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承载基础,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完成联动温室作为草莓采摘基地,以合作社开展运营工作。同时,依托基地发挥村民能动性,鼓励农户开办特色农家乐10余家,深化“电商+合作社+脱贫户”模式,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与电商平台对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兰州绿洲贤居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牟先菊说道:“我们农家乐的经营模式主要以‘线上+线下’农产品的采摘以及烧烤为主,有很多吃过我们桃子的客人会选择自己去地里采摘,因为我们的桃子口感较好,收益也越来越好。”
依托兰州野生动物园这一重要旅游资源,村“两委”积极动员周边农户投身住宿餐饮产业,打造“崖川乡里”复古产业一条街。结合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旅游高峰期的实际情况,在动物园道路、尹忠公路沿线打造食品美食街,改造提升沿线民宿、餐饮店、休闲农家乐25家,新增5家,达到30家,为动物园的游客做好餐饮住宿保障,吸引游客将消费留到当地,间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让游客吃得健康住得舒服,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产业饭”,在保障游客的同时促进三产发展。
如今,崖川村正日益成长为一个农业特色发展、休闲旅游蓬勃的产业融合新型示范村,成为兰州市安宁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好样板。2023年以来,崖川村争创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2家、规模养殖场4家,创造年产值2300万元,实现农民土地流转、务工增收450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2年的1.15万元增加到2.5万元,使村民有了充足底气,走上了致富路。

村民在动物园就近务工
强治理,乡村面貌美起来
坚持把省级“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的切入点,崖川村建成垃圾中转站1座,购置垃圾转运车3辆、垃圾箱30个,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至丰泉环保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的垃圾收集转运机制。推进镇级环卫所建设,配备环卫保洁人员41人(其中每社配备1人、中心区域配备15人),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健全。
聚焦群众院内、庄前屋后、门口巷道等区域,崖川村坚持“村两委主导、网格长主抓、村民主动参与”原则,制定整治标准,结合“门前三包”,在每个社确定1至2名党员干部作为整治工作联络员,负责统筹协调整治。同时发动在村党员认领一条道路、一个片区或一户农家,对认领的区域进行整治,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实现了群众从“要我整治”到“我要整治”的角色转变。
村党总支副书记罗英回忆道:“原来崖川村109国道沿线,没有污水收集,农户随意倾倒污水,垃圾也没有集中清运点,加之房前屋后杂物堆积,绿植稀缺,景象颇为杂乱。”
“这几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现在路修得好,绿化也好,相比以前改善了好多。出门走在马路上,有树有花,路面也干净,看着心情就很舒畅,生活在这里很幸福。”村民小李对崖川村的变化赞不绝口。
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崖川村新建修缮村主干道路6.5公里,修建完善自来水供水设施3处,打造“村门第一道”花园3处,小广场10处,累计栽植国槐等优质苗木2.12万株,对南北两山绿化廊道实施全方位管护,村域绿化覆盖率超过40%。公共厕所的建设与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的改造,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整合各类资金1300余万元,铺设污水管网6.4公里,实现主干道沿线污水集中收集,筹集资金70余万元安装路灯496盏,崖川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曲径通幽的农家乐
润民心,文明乡风树起来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崖川村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农村典型挖掘和人才培育,持续开展“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在身边”等创评活动。通过打造村史馆和民俗馆,让村民留住乡愁,铭记历史。结合村情制定《崖川村村规民约》,通过发放“移风易俗扑克牌”等创新方式,反对铺张浪费、抵制高价彩礼,彩礼礼金连续10年零增长,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发动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用“行动积分、以分换物”的方式,让“积分超市”真正成为凝聚群众、带动群众的有效载体。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主题宣传活动,成立“抵制高额彩礼”志愿服务队,发放宣传倡议书,讲解高额彩礼危害,引导村民摒弃世俗婚姻观念,树立正确婚嫁观。通过文艺演出、政策咨询、知识竞答等形式,积极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用直白的语言和真实案例,向村民们阐述厚养薄葬的意义,深入讲解文明殡葬的流程与规范,让村民们深入了解殡葬改革的重要性。
“生前多去尽孝道,厚养薄葬贯彻好,仁寿文化美名扬,绿色殡葬更环保……”崖川村文化广场上节奏明亮的快板表演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村民们用简洁生动、押韵上口的语句,从倡导文明祭祀到弘扬孝老爱亲传统,将移风易俗的关键要点一一阐明,用百姓话去讲百姓事。美丽乡村,看“颜值”更看“气质”。
穿行在崖川村的街道,一面面文化墙、一张张宣传牌,将“不起眼”的墙壁变成了传播文明的窗口、教育群众的阵地。
如今的崖川村,村容秀美,邻里和睦,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公共服务体系日臻成熟,产业结构日益合理,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方位提升,正随着省级“和美乡村”这一建设契机开启涅槃之势,倾力勾画着生态优、产业兴、民风美的和美乡村新蓝图。
作者:赵东,兰州市安宁区忠和镇党委书记;周育娇,忠和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兼党建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