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金鸡出笼 茶香致远
作者:余雷 唐坤 点击数:28 更新时间: 2025-11-26 来源:《中国村庄》
 
 

安徽省广德市新杭镇金鸡笼村的万亩茶园不时送来清冽茶香,游人沿着蜿蜒茶垄、茶园步道、观景平台,在寻找“长三角最大数字茶园”的秘密。步履所至,触摸着“绿叶经济”的真实脉络,也是在用脚步丈量茶村发展盛景。大家都感到金鸡笼的乡村振兴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指标,而是有温度的发展故事。

“科技赋能,绿叶加持经济腾飞”

茶香弥漫在皖南丘陵的田野山间,在金鸡笼村“十里茶谷万亩茶园”极目远眺,远处平畈的田野里同样葱葱茏茏。

金鸡笼村的村民们还没有到农闲的时候,因为他们还有自己家的茶山需要侍弄。鲜嫩的茶树叶片还在等待着主人家来除草和施肥,以在随后的日子里更加充分地吸收土壤中的营养,让明年的叶子更加肥厚有味。5个月后,本地特产的“广德黄金芽”鲜叶将会在村里的茶叶交易市场上市,并迎接苏浙皖各地蜂拥而来的茶商。

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杨广奇和往常一样来到茶山,他先是照常看了下茶农们承包的茶山,而后来到金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山上,向队长李明贵询问近期茶叶生长的情况。

李队长说今年和往年不太一样,因为要从春茶单采调整到一年多采,所以剪枝的功夫要多费了很多,一些新的病虫害也有出现。杨广奇沉吟半晌,与“科技小院”的联合单位负责人通了一个电话,然后便叮嘱李队长:“把新的病虫害叶片采摘下来,连同虫卵一并送到安徽农业大学,让教授们帮我们看看新情况,在防治方面有什么新的方法。”

“科技赋能,才能让绿叶经济腾飞”,这是杨广奇一贯的坚持。金鸡笼茶山的联合试验田是当地首个“科技小院”的落地项目,由金鸡笼村、安徽捷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安徽农业大学共同建立,将覆盖金鸡笼村万亩茶园中的白茶、广德黄金芽、奶白茶等主要品种。试验田将借用“以草抑草”等多项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主要从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茶苗培育、种植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课题尝试,探索适合本地环境的种植环节管理标准化手段,为广德黄金芽有机茶产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奠定技术、管理和工作标准基础。

大学生实践队在金鸡笼村研学茶旅经济

“发展乡村经济,最重要是因地制宜”

2017年,刚刚上任的金鸡笼村党总支书记杨广奇下定决心改变原来“产业零基础、村民矛盾多”的情况。他认为发展乡村经济,最重要是因地制宜。可是金鸡笼村之前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金鸡笼村该往何处去呢?在调研走访了几个月后,他决定抓住本地土壤水文适合茶叶种植的优势,发展茶产业。

他自掏腰包率先入股,以村党总支为核心,带着村里党员和村民,发起成立了金益农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做给百姓看,带着百姓干,帮助百姓销,推动共同富”,率先流转承包闲置山场资源,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村民修建环茶山路,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建造茶叶加工基地,设立茶叶冷藏库房,还依托“科技小院”、“党建联建”等载体,吸引外部资源进入。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纷纷开始承包茶园进行种植、从事茶园养护管理、购置农业机械、学习电商销售,让金鸡笼村“十里茶谷万亩茶园”成为广德黄金芽核心产区之一。

只通过简单粗放加工茶叶来做大做强茶产业肯定是行不通,杨广奇还思索着如何通过产业融合提升附加值。2019年,他牵头引进社会资本,与村里新成立的集体经济主体九斗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展开合作,利用茶园山水风光带打造民宿餐饮旅游。到2024年,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茶叶销售3000余斤,茶农平均增收约3万元。

在杨广奇的带领下,金鸡笼村的茶产业经济逐渐壮大,家庭种植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村民们的增收模式越来越多,荷包越来越鼓,对党组织的信任越来越深。2024年,金鸡笼全村鲜茶叶产量近550吨,单日交易量突破600万元,总产值破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从0元突破到200万元,被授予“中国茶产业特色村”荣誉。

金鸡笼丰富茶产业链增加村民收入

“先建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

几年前的金鸡笼没有这样的生气勃发。

那时的金鸡笼,是周边著名的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常规农产品种植及桑蚕养殖等,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集体经济为零,党员和群众都毫无斗志。

杨广奇说:“在我回到金鸡笼村之前,曾经对金鸡笼村进行了三年的观察,发现了金鸡笼村软弱涣散的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所以在2017年我回来当选金鸡笼村村支书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村党总支进行了改革。”

面对种种困难,怎么办?杨广奇组建了当时广德市最年轻的“两委”班子,把党性教育放在第一位,根据党员日常表现情况进行量化积分并实行“红黄榜”管理。事实证明,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金鸡笼村党组织重新焕发了活力,在无数次的抉择中都始终坚守在第一线,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起到了带头作用。

还是以环茶山路为例。2017年,金鸡笼村决心修建环茶山路。在数个月的“拓荒”过程中,党员和村干部们星夜走访、秉烛夜谈,身先士卒带动所有村民出钱出力;一身泥泞、吃在山头,如愚公移山般啃掉了一个个的山茆深谷。这条从村民牙缝中挤出来的“茶山路”如今成了金鸡笼村得以发展的“富裕路”,“十里茶谷、万亩茶园”破笼而出、金鸡啼鸣。经过粗略测算,道路修通后,每天仅用工成本就下降了10/人。一季茶叶下来节省200多万元,鲜叶损耗节约150万元。

在持续的探索中,杨广奇摸索出来几条经验:以党支部为人才池,聚拢本土乡村人才资源深耕村庄;以党章为基准绳,在乡村实践中落实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党建联建为纽带,利用更多的载体和抓手,用丰富资源、优秀人才滋养乡村、播种梦想。

如今,在杨广奇的带领下,金鸡笼村党总支从“软弱涣散”党组织,一跃成长为安徽省“五个好”村级党组织标兵,金鸡笼村被评选为“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推行“林下经济”,鼓励村民完善茶园生态系统

“乡村振兴为村民,乡村振兴也要靠村民”

由于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基层实践成果,杨广奇被推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组织提案和参政议政的的过程中,他愈发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愈发体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杨广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乡村振兴为村民,乡村振兴也要靠村民”。为了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杨广奇在镇内率先开展了“队委会”试点改革,建立起“党总支-队委会-户主”综合治理机制。

通过试点改革,丰富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人居环境整治、农田建设等所有关系到村民自身的大事小事,都由村民深入讨论来决定。田间地头里、院内树荫下,就是队委会的会场,有效解决了“村民民主参与不深入”、“工作难以精细化”等问题。

在金鸡笼村这两年“耕地找回”的过程中,杨广奇不断推动“队委会”机制运转起来。他首先将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召集起来,将“为什么要找回耕地”、“找回耕地后我们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弄清楚。在充分的调研中,各村民组队委会成员及时反馈了老百姓的顾虑,也让老百姓明明白白地了解了村里未来的规划。最终金鸡笼村只用4个月就找回了1500多亩流失耕地,为村里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土地资源基础。

叮嘱完茶山上的农事,杨广奇沿着环茶山路出山。一路上有村民组队长拉着他询问下半年高标准农田怎么弄、村民组的集体资产怎么处置,也有村民找他投诉邻居家的鸡飞狗跳。于此同时在他车上,还摆放着“推动建立国家级以竹代塑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议。

在“茶”之外,“竹”和“乡村旅游”也将是金鸡笼村未来发展的一个支点,“茶”、“竹”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如何实现,是全国人大代表杨广奇和金鸡笼村目前一直持续思考的下一个问题。

作者:余雷,安徽省广德市金鸡笼村党总支委员;唐坤,广德市新杭镇流洞社区党委书记助理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