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晾晒中的千变万化的扎染成品
苍山洱海间,针线穿梭,板蓝根的清香随风飘散,一幅蓝白相间的扎染布缓缓展开,宛如凝固的千年时光。
周城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西北部,西靠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桃源码头,是国内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落。全村常住人口逾万,几乎全是白族。
这里保存着完整的白族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通过“非遗+产业”的创新模式,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艺发展之路。
扎染传承:融入生活的文艺行动
扎染可以说是白族最具艺术特色的文化。这是一门在布帛上”作画”的古老手艺,透过针与线的束缚,染出深邃又灵动的蓝白世界。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与现代工业印染的快速高效相反,扎染的每一个步骤——收割马蓝、古法制蓝、设计刻板、印刷、扎花、浸泡、脱浆、沉染、氧化、拆线、漂洗、晾干——都需要时间和耐心,体现了传统手工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精神。
由于染料在织物纤维中的渗透和扩散具有不可完全预测性,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偶然性”被视为自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充满了生命感和神秘感。人们常说:“扎染之美,三分在人,七分在天。”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文化艺术产品的兴趣增强,许多白族群众开始自发传播扎染技术,扎染产业在周城村及周边地区获得持续发展。既有国家非遗传承人段银开、段树坤夫妇守护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也有返乡青年夫妇“小白小蓝”创办“蓝续”品牌。他们一边做培训传承,让扎染走进更多现代家庭,一边收集销售扎染产品,发展家庭式订单为本村村民拓宽收入,其订单来自全国各地,品牌效益蒸蒸日上。如今,周城村扎染产业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多家扎染经营户、年产值超1.6亿元的支柱产业,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也远销海外。
对于周城村民来说,扎染不只是一门文化手艺传承,更是蕴含着品味慢生活细节的文艺行动,这是白族人生活节奏的一部分。

周城村火把节
古韵新声:院落深处的烟火人间
在周城,白族文化不仅展现在蓝白相间的扎染布上,更深深融入在人们日常居住的建筑与饮食之中。这里的民居与菜肴,以一种质朴而深刻的方式,讲述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走进周城,石板铺就的巷道纵横交错,清澈的泉水沿街流淌,将一个个白族民居串联起来。这里的民居,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完美诠释。照壁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元素。这堵位于正房对面的墙壁,远不止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在大理多风的环境里,照壁能起到阻挡风寒、调节庭院气候的作用。每天还能将阳光反射到正房,为室内带来温暖和光亮。
而白族建筑的智慧,更在于它是一部无声的“家族宣言”。仔细观察每家每户门口的牌头(门头),其形状竟暗藏玄妙:圆形代表女方当家,方形则意味男方做主。同时,牌头上镌刻的四个大字,如“清白传家”、“琴鹤家声”,则直接点明了主人的姓氏源流与祖训家风,让过往行人对这户人家的精神传承一目了然。
与建筑艺术相映成趣的,是周城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白族三道茶以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独特品饮方式,成为待客的最高礼仪。头道苦茶用烤制而成的茶叶冲泡,滋味醇苦,象征着创业的艰辛;第二道甜茶加入了红糖与乳扇,香甜可口,寓意苦尽甘来的喜悦;第三道回味茶则以蜂蜜配上少许花椒,甜中带麻,让人在细细品味中感悟人生的百味。这道茶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饮食范畴,成为了一种富有哲理的生活仪式。
在日常饮食中,周城人喜好酸、冷、辣的口味。生皮的鲜嫩,酸辣鱼的开胃,还有充满趣味的“泥鳅钻豆腐”,每一道菜都体现着白族人对本土食材的深刻理解。逢年过节的“八大碗”宴席,更是将白族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酥肉、乳扇到白杜鹃花菜,这些菜肴既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融入了地方的特色风味。
在周城,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所,更是伦理道德与艺术审美的载体;饮食不仅是果腹之需,更是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的体现。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共同构筑了周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古老的白族文化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焕发着新的生机。

纸马作坊中展示的图样
神舞人间:乡土信仰与节庆的欢歌
在周城,白族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更绽放在其深邃的乡土信仰与全民狂欢的节日里。甲马纸与火把节,便是这一静一动、一神一人的最佳诠释。
甲马,是一种用于民间祈福禳灾活动的木刻版画纸,被视为人神之间的“通行证”与“快递”。在周城,许多人家至今保留着使用甲马的习俗。这些纸上印制着各种神灵鬼怪、飞禽走兽,图案粗犷古朴,每一张都代表着一位特定的神灵或一种祈愿:祈求家宅平安,会焚烧“招财童子”;出门远行,则会祭送“甲马神”以保路途顺利。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却蕴含着白族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是古老万物有灵信仰在当下的鲜活印记。
如果说甲马是人与神的私下对话,那么火把节便是整个民族的集体狂欢。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周城会陷入一片欢腾的火焰与红色的海洋。这一节日活动是村民自发组织,人们穿着由村里裁缝量身定做的民族服饰,大家协同竖起“大火把”,其上插满寓意五谷丰登的彩色旗帜和水果,夜幕降临时点燃,火光冲天,预示着来年的兴旺红火。人们举着小火把在村中巡游,甚至相互洒松香粉,腾起的火焰燎去晦气,带来祝福。整个仪式充满了原始的激情与强大的凝聚力,是白族人民乐观、勇敢与团结精神的集中迸发。除此以外,白族还有三月三唱白族调祭祖、促进农业生产的栽秧会等节庆活动。
从甲马纸上的静谧祷告,到火把节之夜的炽热欢腾,周城的白族人用一种极具张力的方式,平衡着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这些古老的传统,绝非表演给外人看的“节目”,而是深深嵌入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让乡村的文艺图景因这份信仰与活力而更加完整和动人。
从蓝白相间的扎染布匹,到炊烟袅袅的三道茶香;从镌刻家风的照壁题字,到人神共舞的甲马与火把——周城村的白族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静默的标本,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这条河流的源头,是苍山洱海间的风土,是世代白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创造。它流淌在“三坊一照壁”的庭院里,萦绕于“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思中。在这里,文艺并非高悬的装饰,而是融入呼吸的生活本身。它是一针一线的劳作,是一砖一瓦的建造,是一茶一饭的品味,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望与创新。
如今,这条文化的河流正携着古老的韵律,汇入时代的浪潮。它向每一位来访者低语:真正的乡村振兴,始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当古老的扎染纹样出现在现代设计之上,当白族调融入新的音乐创作,当火把节的光亮照亮更多人的脸庞,周城便在世界面前展开了一幅由传统与现代共同织就的壮丽画卷,这曲古老的“白韵”,正在这片土地上,与时代的心跳共振出新的文艺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