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从“名校优生”到“小张书记”
作者:任旭东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 2025-11-24 来源:《中国村庄》
 
 

在曙阳村发起“村烤”项目的小广场

情系乡村,投身热土已成为青年择业的心之所向,星辰绿野、广阔天地也成为生机无限的追梦舞台。

2021年,张新华从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江苏省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来到亭湖区,次年5月又按照市委组织部选派“名校优生”到村挂职锻炼的政策指引,主动报名到最基层的盐东镇曙阳村,成为群众口中的“小张书记”。在这片土地上,他发挥多方面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用青春、热血、智慧与担当,奏响了新时代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奋斗乐章。

撰写烈士传记,赓续红色基因

战争年代,曙阳村民大义凛然,积极投身革命,用热血铸就忠诚,付出了巨大牺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初到村里,一份曙阳村烈士名单吸引了张新华的目光。大学期间,他曾经入伍三年,戍卫边疆,对革命先烈有着更加崇敬的情怀,对背后的故事也充满向往。他当即意识到,这份名单意义重大,必须要让人们详细了解其中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这不仅是曙阳村乃至共和国的光荣,也是群众身边的英雄模范。

他将此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走村串户,深入调研,翻阅档案,还发动村里的大学生共同参与,凭借之前任职于亭湖区委办《亭湖工作》编辑部的功底,历时3个月,终于精心撰写完成3万多字的《烈士传记》稿件,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让烈士精神从历史走向现实,成为凝聚乡村情感、传承优良村风的重要载体。

开展智力帮扶,力推崇文重教

张新华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有着特别的农村情怀,对全村的父老乡亲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一到村上,就在一点一滴工作中,千方百计想着为村民生活带来改善,为村庄面貌带来提升。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张新华从群众现实需求出发,积极搭建校地合作桥梁,联动东南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开展深度共建活动。为村募集500余册书籍,让书香浸润乡土;组织绘制200平方米义务墙绘,让原本素朴的村舍化作绚丽的文化长廊,打造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街景。他牵头成立曙阳村奖助学基金,连续4年累计发放4万余元,资助考上大学的成绩优异或家境困难的学生。这份来自乡土的温暖,不仅是一份鼓励,更是一份期许,让莘莘学子记住了家乡的关爱,也期待他们学有所成后,能反哺乡村,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张新华在直播中

抓住线上流量,开拓网红经济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元素已成为直播赛道的重要内容,吸引着巨大的网络流量。张新华敢闯敢试,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助力村庄发展的新机遇。2022年底,他注册“小张书记”抖音账号,化身乡村“代言人”,通过短视频、直播,宣传乡村美景、特色农产品,让曙阳村走进了大众视野。目前为止获得2.1万粉丝关注,平台视频播放量近亿次,收获点赞36万个,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30余万元。

同时,受“村超”、“村BA”启发,2024年,借助村里的空地广场,张新华发起打造了夏日“进村赶烤”活动。他借助抖音短视频、直播宣传造势,迅速点燃乡村烟火气。项目落地时,村民自发响应——青年免费设计场景、绘制墙绘,老人主动搭手帮忙。

每到晚上7点,“村烤”广场就热闹起来。搭起的帐篷、支起的桌子、亮起的彩灯、欢聚的好友,有村里嫁出去的姑娘,隔壁村的亲戚,镇上的“吃货”,甚至还有从市区慕名开车赶来的“粉丝”……活动吸引大批游客打卡,当月营业额10万余元,不仅为村民提供6个就业岗位,还带动数位村民摆摊增收。

推进改革试点,壮大集体经济

在“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中,张新华也积极参与推进。在他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农户从多块田合并成一块田,解决了土地碎片化问题,村集体渗溢500余亩土地,年增收51万元。如今,放眼望去,连片的农田如绿色棋盘,沟渠纵横如银线交织,硬化村道蜿蜒其间,勾勒出一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现代田园画卷。目前曙阳村土地流转率90%以上,村民每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2025年,面临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工作的新挑战,他与村书记蔡绍景并肩作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推动工作平稳高效完成,为土地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期间,面对村里青坎闲置的现状,他深入调研,大胆探索,采用村企合作模式,发展青坎经济林木种植。2024年春天,700棵碧根果树在青坎扎根;2025年春天,1000棵杨树在河边茁壮成长。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成为了村里的长期经济增长点。他还精准谋划项目,牵头成立村级劳务公司、申请30万元资金建设冷库、与邻村携手合作建设农事服务中心,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2万元,目前已累计为村集体增收超200万元。

“小张书记”把工作做进了群众心里,也赢得群众真心的回应。驻村期满前,张新华因工作需要暂返原单位。忙碌间隙,一通电话打破了案头的寂静。听筒里传来80多岁爹爹带着颤音的思念:“小张,好久没见你了,想你了。”村舍门前时常出现蔬菜与鸡蛋,却寻不见馈赠者的身影。

自驻村以来,张新华以实干为笔,助力曙阳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村里先后摘得“江苏省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省级金字招牌,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近90万元;更扛起农业农村试点改革重任,并迎接农业农村部领导前来调研指导,吸引宿迁市、盐都区等数十个地区工作组来学习经验。他的奋斗故事也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这份扎根乡土的答卷,赢得了组织的充分肯定。

从破解基层工作的“硬骨头”,到活用“互联网+”唤醒乡村沉睡资源;从架起城乡需求的“连心桥”,到以“做一颗为盐城添味的盐粒子”自勉——张新华把青春的汗水洒在了曙阳村的每一寸土地。他用坚守诠释担当,以奉献书写成长,让平凡的驻村岗位成为青春的“练兵场”,更让自己的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绚烂绽放。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