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以三次创业为笔 绘就共同富裕新画卷
作者:马先富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 2025-11-17 来源:《中国村庄》
 
 

——山东省莒县陵阳街村乡村发展的40年答卷

陵阳街村地处大汶口文化核心区,曾是“吃救济粮”的穷村,如今已发展成为集体经济收入450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2万元的“明星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我们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就是坚持党建引领,“三次创业、四轮驱动”的奋斗史。

党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红色密码”

支部强则乡村兴。自1984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我始终坚持“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的信念。坚强的支部班子是引领乡村发展的核心,我们的支部班子从1984年延续至今,始终保持“老中青”结合的稳定结构,目前已有7名“90后”人才加入,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在乡村发展的谋划中,我们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三会一课”与田间课堂结合、党员“联户包片”等机制,我们将党的政策转化为村民的致富宝库。

举办桂花节

产业突围:三次创业铸就“多元生态”

产业活则乡村富。我们以三次创业破解发展瓶颈,构建起冷链物流、光伏发电、文化旅游、培训研学“四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第一次创业(1980-1997年):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发展村办企业,实现初步富裕。从“无”到“有”,兴办织布厂、印染厂等13家村办企业,199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万元,让村民端稳“铁饭碗”。群众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有积累,对旧村实行改造,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统一规划的新村。从此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快速起步,增强了大家共同富裕的信心。

第二次创业(1997-2015年):适应形势,对村办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从“散”到“聚”,通过股份制改造激活企业活力,让有经验、有技术、有实力的人领办企业,集体将收入的资金用于开发建设20万吨果蔬冷储设施,发展租赁经济,以此为基础创建东莒集团,并发展成为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第三次创业(2015年至今):对企业实施创新转型升级。从“旧”到“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将恒温库升级为低温库,打造6万吨冷链物流基地,形成了沟通南北、货运东西、惠及海内外的新型营销格局,年增加集体收入1000万元。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利用屋顶、林地建成25兆瓦日照市规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的发电量可达3250万度,推动年集体经济跨上3000万元的台阶。投资1亿元建设培训基地,大胆探索创新村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模式,承接全国乡村振兴培训班90余期,培训2万余人次,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万人次。

如今,我们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亿元,跃居“中国名村影响力排行榜”第49位。

文化铸魂: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兴则乡村美。陵阳街村是中国大汶口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闻名于上世纪60年代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当时众多专家学者云集陵阳河,对几十座墓葬进行发掘,出土的大口尊、牛角号等几千件文物成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的重要佐证,20余个原始陶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也证实了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此以后,陵阳河连同杭头、大朱家村遗址等大汶口文化遗址群,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探究东方文明的首选地。

人类文明首先在陵阳河吹响了号角,丰厚的文化底蕴也为陵阳街村的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深挖大汶口文化、汉文化、桂花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融合发展模式。

建馆传史。投资千万元建成2600平方米的陵阳河文化博物馆,配套设施齐全,陈列5000余件文物,开发陶文拓印、考古盲盒等体验项目,年均吸引游客5万人次,文创年销售额超700万元,依托市场化运营,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以文创开发反哺文物保护,实现文物保护与文旅经济的双赢。

节庆引流。连续举办12届“中国陵阳桂花节”和2届古玩博览会,带动桂花产业经济与古玩市场,形成“赏花+淘宝”的复合消费场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文旅IP,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商户营业额提升40%

艺术赋能。与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培育200余名乡土文艺骨干,破解乡村文艺人才断层难题。同时创新业态,孵化庄户剧团、农民书画社,以艺术激活农业资源,使传统种植园升级为具有IP价值的文旅目的地,将千亩桂花园升级为集民宿、非遗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形成“人才培育-内容生产-商业反哺”的良性循环。

共享共富:从“口袋富”到“生活美”的民生答卷

民生稳则乡村安。我们坚持“发展成果由村民共享”,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放在长久地改善民生上,累计投资超3亿元。

住有所居。建成135平方米公寓楼1座,供村民免费入住;建设306平方米小康楼200栋,村民仅需出资10万元即可入住三层小楼,村集体补贴每户达30万元。免费公寓与补贴小康楼形成互补,既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存权,又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升级需求,实现从兜底保障到品质居住的阶梯式覆盖。

老有所养。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400元养老补贴和米面油,70岁以上额外增加300元,米面油等实物供应降低生活成本,现金补贴提升自主支配能力,互补型福利组合构建起立体化养老保障网,实现村民“养老不犯愁”。

弱有所扶。设立扶贫基金,帮扶9个曾经的贫困村兴建企业,将输血式帮扶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造血能力;为108户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解决个体发展能力不足的痛点;并向甘肃临洮捐赠25兆瓦光伏电站,带动千人脱贫,形成清洁能源扶贫的跨区域示范。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更探索出可持续的共富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创新经验。

光伏发电

未来展望:锚定“四提升三突破”新目标

征程万里风正劲。站在新起点,我们提出“四提升三突破”发展战略:提升产业能级、生态品质、文化内涵、治理效能,实现新兴产业引进、特色产业升级、人才培育机制突破。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推进陵阳河数字农业片区建设,打造“农业+文旅+科技”融合示范带;深化“培训经济”,建设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孵化基地;依托大汶口文化遗址,申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千年文明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没有现成路径,唯有实干方能破局。陵阳街村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产业为基、文化铸魂、共享发展,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华章!

作者系山东省莒县陵阳街道陵阳街村党支部书记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