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合作社聚力兴产业 野葡萄扎根富归东
作者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 2025-11-17 来源:《中国村庄》
 
 

果实累累丰收乐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位于三江县西部,距离县城45公里,平均海拔500米,独特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孕育了土生土长的优质山野葡萄,种植历史长达百年。

过去,村民多是上山砍藤移栽,或依藤建房顺势种植。但长期以来,归东野生葡萄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一是种植技术落后,村民缺乏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知识,葡萄产量与品质难以保证,育苗率曾长期不足15%。二是销售渠道狭窄,以往交通不便,商贩不愿上门收购,村民只能肩挑背扛运到县城售卖,路途颠簸损耗大,价格不稳定且收益微薄。三是产业模式单一,仅以卖鲜果为主,缺乏二、三产业支撑,销售范围局限于周边集镇,销售时限短、效益低。

合作社发展历程

2012年,在归东村党总支书记龙秀昌的牵头下,归东秀昌野生葡萄种植发展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成立初期,由于葡萄从移栽到挂果需三年时间,收益回报周期长,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为打消村民顾虑,合作社采取一系列举措。

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平整山道、修建灌溉系统,改善种植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由村民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安排专人培训指导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并以保底收购和入股分红的方式,保障村民收益。

此后,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合作社规模逐步壮大。20236月成立龙秀昌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的职工之家汇聚村内能人巧匠,给村民提供就业、增收渠道,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24年获评自治区“劳模创新工作室”。

截至目前,归东野生葡萄核心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3660亩,联合辐射带动同乐村、岑甲村、地保村等8个周边村屯的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葡萄年产量80多万斤,销售收入350万元。如今全村户户有葡萄园,家家种上优质茶叶和高产油茶、优质水稻,达到“户户有产业,季季有收入”的要求。

2020年以来,归东村新建农产品冷库、葡萄酒厂、展示厅及小广场、球场等民生工程;通过秀昌野生葡萄种植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贫困户就业、免费提供物资、技术指导;积极探索“村、校、企”结对发展,与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村校技术结对,同时与三江县韵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结对共建,为打造千亩野生葡萄示范基地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大力发展订单式种植项目,与柳州市桂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实施千亩玉米种植项目、蔬菜瓜果种植项目,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每年每亩土地可增加收入2000-5000元。

龙秀昌通过成立三江县归东秀昌野生葡萄种植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归东村民持续提高收入、提升生活水平的努力得到上级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奋进奖”、“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柳州勤廉先进个人”等荣誉。三江县秀昌野生葡萄种植发展专业合作社获评2022年度“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被评为“3A级质量服务诚信企业”,生产的归东葡萄也于20241月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证书。

稳稳托起致富果

产业发展模式与举措

创新种植模式,提升土地效益

葡萄一般在每年4月份开始发芽,边发芽边开花,到5月底葡萄叶才长齐,而茶园在2月底3月初即可采摘春茶,到5月份进入夏季,阳光更加充足,葡萄架下的茶树接受阳光充足,夏茶的生长不受影响。

合作社充分利用野生葡萄和茶叶不同的生长特性,大力推广“架上葡萄+架下茶叶+茶下养鸡”的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在葡萄尚未丰产时,利用葡萄架下空间种植茶树,同时在茶树下面养鸡。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目前,归东村茶园面积1960亩,野生葡萄种植面积3660亩,其中套种葡萄面积1500多亩。以村民龙桂荣为例,其葡萄年收入可达3-4万元,茶叶收入约2.5万元,通过套种模式,户均可增收1.5万元。

强化技术支撑,攻克种植难题

针对育苗率低问题,在珠海边检总站援建20余亩育苗大棚,配备遮阴网及喷淋设施,使育苗存活率从不足15%提高至70%,并免费分发葡萄苗给困难户。

同时,邀请科技特派员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内容涵盖病虫害防治、施肥、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如今85%以上种植户已基本掌握栽培技术。

完善销售体系,拓宽销售渠道

电商合作。与柳州日报社、三江邮政公司合作,借助邮乐购、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以及市、县融媒体和网红抖音直播,让归东葡萄飞出大山,仅2019年就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8000多斤。

消费帮扶。积极对接帮扶单位与企业,在2025年野生葡萄文化节上,珠海边检总站、三江仙池茶业有限公司、广西三江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社签订野生葡萄认购和消费帮扶协议。

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保障传统线下销售基础上,通过电商拓宽线上渠道,解决销售难题,确保果农销路无忧。

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利用粤桂协作项目资金,建成集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葡萄酒加工厂,配套标准化冷库和冷链物流、帮扶车间、电商销售平台。引进三江县民心酒业有限公司,生产“归东红”系列葡萄酒,该品牌通过SC认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产能80吨的葡萄酒生产线创下1000多万元产值。

书记示范作培训

产业发展成效

经济效益显著

归东村野生葡萄产业蓬勃发展,核心示范区种植面积达3660亩,可采摘面积超2000亩,年产鲜果超35万公斤以上。通过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实现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山野葡萄年产值约350万元,整个产业综合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产业还辐射周边地保、岑甲等村,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社会效益突出

促进就业。建设葡萄苗圃和示范基地,开发种植、加工、销售等长期和临时用工岗位,吸纳本村及附近村屯劳动力200余人,年人均务工增收2万元以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助力脱贫与乡村振兴。曾经的贫困村归东村于2019年底整村脱贫摘帽,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经济持续向好,山野葡萄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

人才回流。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思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品牌与文化影响力提升

品牌打造。“归东百年葡萄”成功注册商标,“归东红”葡萄酒在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摘得“双金一银”,提升产品知名度与美誉度,拓展国际市场。

文化活动。持续举办野生葡萄文化节,以节引客、以节促旅、以节兴业,展示侗乡风情与农文体旅融合成果,提升归东葡萄文化内涵与品牌影响力。

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村党总支书记牵头成立合作社,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凝聚群众力量,为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创新模式是关键。创新种植与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与产业附加值,适应市场需求,增强产业竞争力。

科技支撑是动力。引入先进技术与专业培训,解决种植方面的难题,提高产量与品质,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多方合作是保障。借助帮扶单位、科研院校以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品牌文化是活力。注重品牌建设与文化挖掘,提升产品知名度与附加值,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归东村供稿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