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红心向党兴产业 光耀乡村民和谐
作者:徐在山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 2025-11-17 来源:《中国村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团结镇红光村,地处哈尔滨市东北角的城乡接合部,建于1955年,是由农、牧、渔业互助组到合作化,后来是大寨式大队转化过来的。当时村集体资源匮乏,底子薄,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少。土地大部分都是难以利用的泥洼、沼泽地,房舍也都是“披头散发流眼泪,里倒歪斜拄拐棍”的泥草房,村民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工分”。

红光村这届领导班子已经为村里服务了58年,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我们始终坚守“风清气正立企之本,诚实守信兴业之魂”,发扬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走出了一条“改革奋进、艰苦创业、科技兴企、共同富裕”的兴工强村之路。

红光村和村办集体企业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是村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我们始终坚持巩固和发展村办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被誉为“黑龙江省第一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也是全国的百强幸福村,先后获得各级荣誉370多项,成为“黑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回顾多年的发展历程,红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发展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

红光村生态厂区

坚持改革奋进,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壮大集体经济

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真正的乡村振兴,必须要有坚实的产业作为支撑,集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红光村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可耕种土地少,不适合发展大田种植,多年来一直坚持多种经营,努力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到创办养鸡场、养猪场、奶牛场,直至兴办加工型小工厂,逐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工促农的发展模式。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为城里工厂打工,尝试性组建了锅炉铆焊等村办“小作坊”,实现了从单一生产农副产品到村办小工业的跨越。八九十年代,在改革奋进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大力发展村办工业,打造了红光牌锅炉,村办集体企业发展成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公司,实现了由小作坊向规模效益型乡镇集体企业的跨越。

当年我们是哈尔滨最小的锅炉厂,社会上瞧不起我们,笑话我们是“臭农业社办厂”。虽然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但我们自己有信心,立志“全国争一流、全省争排头、全市争第一”。在全体红光人的努力下,我们广聘人才,多积累少分配,进行技术改造,扩厂房换设备,靠科技兴企,完成了锅炉制造资质由E级到A级的连续升级,通过了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确立了东北地区工业锅炉制造行业的龙头地位,实现了由传统加工型企业,向科技创新、具有独立设计能力的制造型企业的跨越。

2005年,我们本着“技术改造、产业配套”的原则,抓住节能减排的机遇,引进了风力塔架制造项目,成功进入新能源领域,实现了由多元发展向产业优化、逐步转型的跨越。红光村办集体企业哈尔滨红光锅炉集团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乡镇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全国用户满意企业”、“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和“哈尔滨市纳税A级企业”等荣誉。

如今我们村集体的两大产业锅炉和风电塔架生产,都是全国同行业的标杆,年产值保持在10亿元以上,纳税四、五千万元,村集体赢利四、五千万元,其中有30%作为村民股红和员工奖金,70%留做村积累,村集体实有资金10亿元,人均收入8万元。

坚持共同富裕,筑牢民生根基,促进和谐发展

红光村始终把“发展生产富村民”放在村务工作的首位,始终坚持“依靠村民发展,发展成果村民共享”。

2003年,在兼顾岗位、工龄和贡献等因素的基础上,推行了村办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市区领导和村民都要我拿51%的股份,但我坚辞不受,只拿了奖励的10%。我说:“我要是拿了51%的股份,不就成了新的地主周扒皮,村民们不就成了新的高玉宝了吗?这事我绝对不能干!”我们推行全体村民参股,量化股份,凡是在村集体工作的村民,无论是在岗的、退休的,还是已故的,人人都有股份分红。村集体又投资500多万元,为全体村民办理了“五险”,实现了社会统筹。

现在我村农民不但享有股份分红,还享受国营工人的退休待遇,退休村民每月有两三千元的社保生活费,村集体每月还额外补助1000元爱村爱企福利费,加上年末股份分红,少则近万元,多则几万元。

早在30多年前,红光村就在全省率先建起42816层农民住宅楼,2009又扩建到7层,每个已婚男女村民都分得一套“五全”的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5平方米。原有1991年分配的住房,每平方米个人只交150元,可住30多年。若退房不住了,返给本人每平方米20倍也就是3000元,三屋一厨净赚22.8万元。现在我们正在为村民筹建“全省标杆、全国上游”的现代化农民新居示范项目,系统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升级,建成后人均居住面积将突破40平方米。

多年来,我村累计投资300多万元,连续举办了62届村民在校子女学习成绩汇报会和系列主题活动,报销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全部学杂费,并设多种奖项,鼓励村民子女努力学习,为村里培养后备人才。对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现金奖励,最早每人1000元,现在做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据考上的学校不同,奖励2000元至1万元不等。大学毕业回村工作的学生,红光村报销全部学费。

红光村在“发展生产富村民”的同时,还安置了邻村农民、老区农民子弟和下岗人员近千人,让他们进入红光村办工厂就业,并统一办理“六险”和一金,从根本上改善了他们的家庭生活质量。过去我们村民为投胎“臭农业社”自卑,现在村民都以自己是红光人而骄傲,连周边国营大厂的工人也都对我们刮目相看了,红光村的发展已形成安居乐业、回报社会、共创未来的良好局面。

62届红光学子励志大会

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

我们红光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十分注重发挥党组织作用。我经常跟“两委”班子成员讲,村党支部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党员要发挥好的先锋模范作用。做为村官,要做“改革奋进的先锋,艰苦创业的模范,科技兴企的火炬手,共同富裕的带头人”,更要以身作则甘于奉献,当好群众的表率。

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始终坚守“风清气正立企之本,诚实守信兴业之魂”。红光村的领导班子虽然经过历届选举,没有一个犯错误的、没有一个落选掉队的,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厂务公开、民主理财,实行阳光下经营、阳光下管理。红光的财务人员都是由村民大会民主选举产生的。从1956年合作化到现在,69年的集体账目和原始单据一页不少。村干部警钟长鸣、不做错事,让全体村民没有后顾之忧,一心扑在生产和工作上,上下一股劲,勤俭办事业。我们领导班子带头不接受请客送礼,不吃拿勒卡,自觉接受员工的监督,谁违规谁下岗,无一例外。全厂招聘的200多名大学生都能心甘情愿地留下来,为什么?因为和他们的同学相比,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人人都有发展的空间。

由于红光充分尊重广大村民的意愿,从根本上避免了高速发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为加快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

应该说,红光村现在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好传统,以发展集体经济为第一要务。近年来我们紧紧抓好“强管理创名牌”,两大产业版块,锅炉制造已进入全国工业锅炉行业前十强,风电塔架生产位居全国前三强。今年我们的锅炉生产已率先制造了两台全国首创的232兆瓦(330蒸吨)的循环流化床热水锅炉,正在沈阳安装。我们的燃煤锅炉已实现锅炉房洁净化运行的创举,燃煤锅炉房堪比办公大厅一样净美。我们的风电塔筒制造管理和信誉位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风电大客户和同行业竞争对手都首肯我们是全国之最,订单已满负荷安排到明年夏季。今年产值将突破12亿元,利税将超过9000万元。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产业模式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尊重市场规律,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具有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红光村办集体企业红光锅炉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中国村庄》杂志  10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