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振兴村书写新时代乡村发展答卷
我要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发生在中国乡村大地上关于土地重生、梦想绽放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方水土,一群坚韧不拔的人们,和一个名为“振兴”的希望。
推开太行的山门 遇见心灵的桃源
在太行山的臂弯深处,北纬38°的黄金线轻柔穿过,年均9℃的宜人气候,织就了“无扇之城”的清凉、“天然氧吧”的纯净。这里,就是山西长治振兴小镇。
振兴小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流转土地6331亩。涉及农户1419户,农业人口5685人,职工2000人,村内有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资产总额25.9亿元,村集体收入6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9万元。

振兴村全景
“三难”穷山蝶变 谱写奋斗史诗新篇
然而,这片如诗如画、产业蓬勃的土地,并非天生丽质。时光倒流几十年,振兴村的前身关家村,是深嵌在太行褶皱里的“贫困村”。那时的关键词,是辛酸的“三难”:行路难,一条窄得转身都费劲的泥巴路,就是全村的“命脉”;吃水难,天不亮就得去外村排队,肩膀磨肿了才能挑回两桶浑水;求学难,关帝庙当教室,晴天尘土飞,雨天水帘洞。
改变,始于一群不甘贫困、心怀梦想的振兴人!没有资金,他们东拼西凑;没有机械,他们肩扛手抬。忘不了那炎炎烈日下,乡亲们挥汗如雨,用血泡和肩膀,硬是将65度的险坡,凿成了18度的希望之路!忘不了那凛冽寒风中,党员干部四处奔波,请来打井高手,让甘冽的自来水第一次流进了家家户户,成为全县的骄傲!更忘不了拆庙建校的日夜,一砖一瓦,亲手垒砌起孩子们窗明几净的未来!
这仅仅是起点。解决了生存问题,更大的挑战是如何“富起来”?当村里靠小工业攒下第一桶金,干部们没想着分光吃净,而是做了件轰动四邻的事:给全村人补电费、免学费、大病补助!家家户户装闭路电视,过年过节发米发面!这在当时,简直是“破天荒”!
但振兴人的梦想更大——他们要彻底告别山沟沟,建新村!这意味着:离开祖屋,迁移祖坟!397座坟头,对乡亲们来说,这不仅是搬家,更是动“根”。
阻力如山!有人担心风水,有人舍不得老宅。村干部们没有蛮干,也没放弃。他们磨破嘴皮子,挨家挨户做工作;推选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科学选址;顶着压力,给每户3000元迁坟补助。这一“磨”,就是整整九年!
最终,是那份“一定要让乡亲过上好日子”的初心和坚持,融化了坚冰。三次大搬迁,合并三个村,硬是在山沟里建起了569套绿树环绕的二层小别墅!这就是现在的振兴村!祖辈困守深山的农民,住进了干净亮堂的小楼,做饭不用烧煤烟熏火燎,解手不用半夜跑茅房,每月还能在家门口看场晚会!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汗水、泪水,更是智慧和决心的结晶。

振兴小镇春节嘉年华民俗演出
“五个就地”民生画卷 托举村民稳稳的幸福感
所以,振兴之美,不仅在山水,更在人心。如今,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享有稳稳的幸福——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五个就地”民生画卷。
劳力就地就业。振兴集团及蓬勃发展的文旅康养产业,像巨大的磁石,吸引了辖区内及周边2000多名劳动力。在这里,只要肯干,就有岗位。因病残无法工作的,也全被温暖的社保网稳稳托住。村民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6500元,跃升至如今的5.69万元,职工人均收入更是达到6.38万元。碗里盛的,是实实在在的希望!
孩子就地入学。窗明几净的振兴学校,是知识的摇篮。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免校服费、免住宿费、补伙食费,考上大学村里有奖励,专科2000元、本科3000元、研究生5000元。知识改变命运,振兴为未来铺路。
村民就地就医。小病不出村,振兴卫生院药品零利润,千元以下医疗费全免。更建立了“村民医疗互助会”,新农合报销后,自费部分还能通过“福村宝”二次报销。定期邀请三甲医院专家免费坐诊,“看病难、看病贵”在这里被有效破解。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老人就地养老。60岁以上老人,每年有2000到3000元的养老金,免费体检和节日福利米面油都温暖着他们的晚年。设施完善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书画室、图书室、棋牌室、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这里的老人们,下棋、看书、写字,脸上洋溢着安详满足的笑容,真正实现了“养老”变“享老”。
群众就地富裕。这不仅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用水、用电、供暖、用气有补助,每人每年还能领1500元福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门风家训,从“做饭烧煤、解手出门”到现代化生活,从“只知道耕田种地”到享受丰富的文体活动、每月看上新潮晚会……欢声笑语,是振兴村最美的背景音。
这“五个就地”,不是冰冷的政策条文,而是流淌在振兴人日常生活中的暖流,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和美社区”生动写照!它实现了环境生态化、服务功能化、就业保障化、福利均等化、乡村城市化的“五化”目标,让这座太行山深处的小城,绽放出超越城市的幸福光芒。
“五个振兴”擘画新篇 勾勒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板
站在新的起点,振兴小镇以更高的视野擘画未来,核心就是全面推进“五个振兴”。
产业振兴:告别单一的“黑色”依赖,文旅康养、现代农业、数字科技多点开花,生机勃勃!
人才振兴:筑巢引凤,培养本土“新农人”,打造乡村振兴的人才高地!
文化振兴:深挖“古色”根祖文化、“红色”革命基因、“金色”民俗风情,“三色”辉映,滋养文明乡风。
生态振兴:守护绿水青山,荒山植绿、身边增绿、庭院披绿,让“天然氧吧”永续长存。
组织振兴:党建引领,三级联动,数字赋能,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是这一切发展的根本保障!

重温入党誓词
“两学三游”特色模式 解码振兴探索新图景
而这“五个振兴”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就融汇在我们精心打造的“两学三游”特色体验模式中。
◆ “两学”——解码振兴智慧
党建考察学。振兴巨变的“核心密码”在“初心园”,这里不是冰冷的展馆,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党群馆、村史馆、家风馆、全国村志收藏馆……静静陈列着当年修路的铁锹、搬迁村民按下的红手印、记录奋斗的老照片。它们无声地讲述着:为什么出发?为了谁奋斗?在这里能清楚地看到,党组织如何在一次次艰难抉择(比如迁坟、转型)中,像定盘星一样凝聚人心,像发动机一样驱动前行。还有上党战役展览馆,将红色精神深深融入乡村血脉。来这里,您触摸到的是一个村庄在党旗引领下改天换地的真实脉动,学到的是“党建引领”如何从理念落地为改变命运的巨大能量。
人才培训学。振兴的经验如何复制?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学院能同时容纳1000人住宿、就餐、学习,无论是扎根乡村的实干家,还是投身暑期实践的大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村庄就是学院,田间就是课堂”是我们的灵魂。我们培训什么?未来乡村的实干家:农业技术大拿、民宿经营高手、乡村电商达人、非遗传承巧匠、基层治理能手……课程全是“干货”。还和中央党校联办“党员云课堂”,把最前沿的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也为渴望深入乡土的大学生,定制接地气的暑期实践项目。来这里学习,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也为大学生们打开一扇理解国情、服务乡土的实践之门。
◆ “三游”——沉浸式乐享振兴
康养度假游。振兴文旅康养苑拥有500余张风格各异的康养床位。在康养理疗中心体验“医康养护乐”五位一体服务,享受“互联网+智慧医疗”的便捷。漫步大雄山健身步道,在喊沙湾疗愈身心,入住古韵悠然的俏上党精品民宿小院或温馨的康养公寓。在这里可以放下疲惫,沉醉于山、水、林相依的生态画卷,是滋养身心的绝佳目的地。
学生研学游。户外拓展基地锤炼意志;自然探秘馆、瓜样世界馆、耕读学堂馆、鱼菜共生馆揭示自然与科技的奥秘;国防教育基地、红色景点播撒爱国种子;元宇宙体验馆激发无穷想象!把课堂“活动化”、“趣味化”,让孩子在游中学、在行中思,让成长在探索中闪光!
农业观光游。振兴小镇四季皆景,日夜精彩!徜徉在孝廉公园感受传统美德,在槐荫寺古树下聆听岁月回响。白天,逛上党印象步行街,品特色小吃,体验非遗手作,赏格桑花海,玩转无动力乐园、鹊仙吊桥、振兴冰雪世界。夜晚,才是重头戏!“振兴不夜村”华灯璀璨,11大专场活动、13个国潮舞台、55个网红打卡点,将上党文化、传统文化、美丽夜景与民俗演艺(旱船秧歌、八音会、抛绣球、民俗迎亲等)完美融合!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构建起活力四射的“五夜”产品体系,让游客尽情沉醉在国潮风华的盛宴中!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旅游综合收入超5000万元,流量在这里真正变成了“留量”和财富。

红色研学活动
智慧点亮未来 振兴再续华章
振兴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是全省首家引进5G技术的乡村,打造智慧乡村元宇宙,虚实共生,催生数字经济,服务党建、旅游、农业、教育、康养。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办公……“互联网+旅游”在这里不是概念,是触手可及的便捷体验。
从2018年开始,连续举办的春节嘉年华,让振兴小镇的名字一次次闪耀央视荧屏。避暑节、消夏节、根祖文化节、重阳文化旅游节……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活力与欢笑。
振兴小镇的故事,是一部用汗水、智慧与初心书写的奋斗史诗;它的今天,是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治理优、百姓富的和美画卷。这里的美,是太行山水的钟灵毓秀,是奋斗者双手创造的幸福家园,是“五个就地”描绘的温暖图景,是“五个振兴”铺展的壮阔前程,是“两学三游”呈现的沉浸体验。
心之所向,振兴可往。太行山的青山绿水间,山西上党振兴小镇等您来,赴一场山水人文之约,在雄山脚下听风读雨,在上党南界烹茶泼墨,找回生活的本真与诗意;启一段共赢发展之旅,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蕴藏着无限商机;创一程知行合一之境,无论是研学实践还是会议培训,这里都是理想之所,体验“两学三游”的独特魅力,感受“五个就地”的和美生活!
作者系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新区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