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我与新坪村的十年逐梦路
作者:陈永红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 2025-11-14 来源:《中国村庄》
 
 

十年前,我与595户乡亲们告别岷县大山,踏上靖远北湾这片陌生土地时,眼前的土地一片荒芜,大家的眼神里满是迷茫与不安。

而如今,我们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从“食不果腹”到“产业兴旺”、从“背井离乡”到“安居乐业”的跨越。这十年,我从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村委会主任成长为党总支书记,与村民并肩作战,既有汗湿衣襟的拼搏,也有深夜难眠的思索;既是信念与坚持的淬炼,更是干群同心的见证。

新坪故事:从“深度贫困村”到“家家能致富”的十年历程

新坪村的故事,始于一场地震,却在奋斗中绽放新生。作为2013年“7·22”岷县地震灾后异地安置村,595户村民于2015年从岷县大山深处搬迁至靖远县,贫困发生率高达94%,属于深度贫困村。

十年来,为了让村民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我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为新坪村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8亿元,让这片土地焕发勃勃生机。5处综合服务场所拔地而起,1座污水处理厂保障生态,20公里硬化路连通四方,90公里水渠滋养沃土。

更有585座日光温室和320座凉棚,如同金色的希望,在田野上绵延铺开,平均每座温室大棚年产黄瓜3万斤以上,每座棚增收5万元以上。曾经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的村庄,如今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实现了10倍跨越,全村老百姓真正实现“人人有产业,家家能致富”的幸福生活。

这十年,是充满艰辛与荣光的奋斗历程,更是披荆斩棘破茧成蝶的蜕变绽放,每一寸光阴都浸透着汗水,我们以汗水浇灌梦想,用实干谱写新篇。

艰难起步:从“等靠要”到“主动干”的思想转变

在岷县,我们是旱作农业,所以初到新坪村时,面对新家园的水浇地,大家束手无策、惶恐畏惧、民心涣散,看不到希望,不愿意种地,集体将土地流转了出去,老人晒太阳,年轻人整天游手好闲。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发展产业,带动大家干起来是关键,但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

当时,村民们祖祖辈辈习惯了种药材,对蔬菜大棚这种设施农业完全陌生。有人说:“大棚能种出啥?别瞎折腾!”也有人说:“还是种药材稳妥。”面对这样的反对声,我和村班子决定:先建示范棚,用事实说话!2016年,我们争取到靖远县蔬菜局100万元项目资金,说服4户村民,凑出20亩地,建起了6座蔬菜大棚。

大棚刚建成,没水没电成了“拦路虎”。我们只能协调来一台柴油发电机,冬天打不着火,四个人轮流摇半小时才能启动;水要从农户家里接管子,白天用水量大,我们就晚上抽水,一晚上蓄4方水,连一个大棚都浇不透。大年三十阖家团圆时,我们的村干部却守在大棚边,盯着抽水机,生怕出一点差错。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下来,这6座辣椒示范棚收入3万元,终于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让大家跟着干,才是更大的挑战。20173月,为了让老百姓有事可干,我决定将他们流转出去的土地收回来,组织种植了1600亩小麦,那一茬小麦,不单解决了乡亲们的温饱问题,也重拾了土地的价值。

在驻村第一书记王永杰的统筹带领下,我们计划推进大棚规模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村民们的思想动员工作成了首要难题。面对部分村民的观望态度,我主动以自家土地作为示范,又从亲戚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沟通,用实实在在的规划图景和惠民政策叩开了乡亲们的心门。

那年,我们成功流转196亩土地,建成77座日光温室,新坪村的产业发展就此步入正轨,同时也点燃了大家致富的希望。

陈永红(右)与菜农交流

产业破局:从“零基础”到“亿元村”的发展之路

大棚越建越多,新的难题又接踵而至——销路怎么办?585座日光温室日产黄瓜30多万斤,加上邻村的90万吨,如果卖不出去,一切努力都将白费。

我带着村班子跑遍兰州高原夏菜市场、西宁青藏高原市场,四处取经。最终,我们找到了出路:成立靖远县新富中蔬菜贸易有限公司,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村口建成占地28亩的农贸市场,配套果蔬保鲜库12间、库房16间,吸纳商贩26名,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交易自产蔬菜。2024年,新坪农贸市场年销售收入达2.6亿元,小黄瓜真的变成了“大金疙瘩”。

品牌化运营。我牵头成立青年合作社,注册“花儿新村”品牌,建成辐射西北的蔬菜交易市场,与白银市兴华种植有限公司达成蔬菜购销合作协议,与华润万家等大超市对接供货,让小农户“抱团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益。

多元增收。村里有16户村民因各种原因无法参与大棚种植,根据他们的特长,争取400万元项目资金建起标准化养殖场,村“两委”带头自筹14万元买了200只羊。目前养殖场存栏肉羊2000多只,户年均收益4万元以上。同时,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我们发展扶贫车间、光伏扶贫等产业,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如今,新坪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十年增长10倍。

扶智固本: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精神重塑

产业兴旺后,我们深知“精神脱贫”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刚搬迁时,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为了让我们花儿新村成为一个物质精神都富裕的新农村,我们组织开办新坪讲习所,宣讲政策、组织技能培训。

通过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开办妇女识字班,帮助妇女识字,提升家庭参与度;制定村规民约,举办“好婆婆好媳妇”评选、生产大比武等活动。每年春节,村里都热闹非凡,联欢晚会、社火表演、篮球赛轮番上阵,村民的精气神彻底改变了。

随着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节节攀升,昔日的陌生土地已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群众逐渐融入当地,适应生产生活转变,这些变化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精神世界的蝶变——自信的笑容取代了初来时的无助和惶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

反哺社会: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责任担当

如今的新坪村,道路宽敞整洁,大棚错落有致,小院温馨美丽。但我们从未忘记来时的路,更懂得感恩。

2020年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了解到湖北省生活物资紧缺,在我的提议下,全村群众积极响应,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自发捐赠黄瓜3.9万斤,27日运往湖北仙桃,用实际行动感谢党恩。20223月,我个人又为全县多个疫情防控点捐助爱心蔬菜,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202312月,得知临夏州积石山发生地震,我内心五味杂陈,想起我们也曾是灾区百姓,党和人民给予我们诸多关怀。于是,我紧急联系村“两委”商议,为积石山受灾群众捐赠新鲜蔬菜,用爱心和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尽绵薄之力。为了让新鲜蔬菜尽快运抵灾区,我们凌晨三点多开始摘瓜、打包、装箱,连夜将12吨蔬菜送到灾区一线。20251月,西藏日喀则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我尽己所能协调各方资源,筹集了棉帐篷、食品等物资,并随车送到灾区,帮助他们早日度过难关。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我们正用行动传递温暖,让爱生生不息。这种爱的接力,如同星星之火,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让善意循环不息,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陈永红查看小麦长势

未来展望:从“生存”到“振兴”的新征程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以“产业提质、乡村示范”为目标,通过引进新品种、实施轮作制提升农业效益。同步投资900万元推进“一路两环三公园”改造工程,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成立“花儿新村”物业公司,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并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工作。在成功创建市级示范村的基础上,正着力构建“种植-加工-旅游”一体化产业链,积极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努力把新坪村打造成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旅融合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样板村。

十年逐梦路,新坪村从“贫困村”蜕变为“花儿新村”,这离不开党的引领、村民的奋斗与党员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将继续践行“埋头苦干、担当作为”的誓言,与大家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作者系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党总支书记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