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共谋乡村振兴 同筑共富之路
作者:吴协恩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 2025-10-21 来源:《中国村庄》
 
 

 

“共谋乡村振兴,同筑共富之路”道出了新时代的课题与老百姓的期盼。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乡村全面振兴了,共同富裕也就水到渠成;反过来讲,共同富裕实现了,乡村也必然全面振兴!当然,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哪个方面的振兴,而是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共同富裕,也不等于一样富,一样富只能导致一样穷,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是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机制要创新,制度建设要跟得上,要靠大家一起来创造。乡村振兴也好,共同富裕也好,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乡村振兴的“五个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

第一,产业创富,要选对路子。“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产业兴旺,并不是说所有乡村产业形态千篇一律。各地农村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也好,新农村建设也好,如果搞“一刀切”,框定在一个模式内是很难成功的,结合本村实际、百花齐放才是成功的。比如辽宁小平房村,坚持“党建引领、生态优先、民生为本、三产融合、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从“山区”到“景区”、从“先富”到“共富”的振兴发展之路。像浙江东阳花园村,今年4月份,我专门率“两委”班子前去考察学习,他们在生物医药方面,建成了全球最大维生素D3生产基地。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实现产业兴旺,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尊重不同乡村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农村要致富,发展集体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像华西村,早在1984年底,吴仁宝老书记就一家一户地谈心,动员村民把年终分配的钱作为投资建厂,入股分红,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集体控股、个人入股”的新型股份制集体经济制度。202110月,我们又成立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部份股本(2.67亿股)量化至华西村2672名合作社成员,每人10万股。2024年,华西村一级可用财力达1.9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1.08亿。当然,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做到产权明晰,不伤害大家的积极性,促进大家一起把集体事业干好,为一方老百姓造福。像上海九星村,2003年启动了产权制度改革,以股份公司的形式进行股份制改革,2013年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了“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架构,在创新集体经济模式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还有江西进顺村、浙江航民村、山西龙门村等,都做得非常好!其他地方也可以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探索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第二,人才引富,要搭好台子。“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关键是人的振兴,需要大批人才做后盾。然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加大,乡村“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很多村子就是留不住人,绝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是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素质较高的人口,但在城市里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他们又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于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我们老书记讲:“地创高产出,人创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只要广大高素质农民都积极参与进来,乡村振兴的路子就越走越宽。从苏南发达地区来说,现在有的地方村书记都很难选拔上来。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才,而是他们不愿意当村官,更情愿去发财致富。

“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说白了,就是要搭建好平台,把人才吸引过来、留得下来。像山西阳城皇城村、长治振兴村、河北武安白沙村等,建设了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乡村人才培训学院,为全国各地培养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现在,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许多在外打拼的农民工、大学生、企业家等纷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像四川绵阳崔兴江,放弃在城市发展机会,带领高棚村民种植蔬菜,出口哈萨克斯坦,每亩地增收2万多元,闯出了一条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像陕西富县大学生村官孙青林,坚持带动农户有机种植发展高原苹果15年,打响延安苹果的品牌,促进村民户均增收过万元。海南陵水县的大学生村官林明德,带领村民种植诺丽果500多亩,每天生产酵素产品10吨以上,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市场供不应求。像河南省新乡市的朱长春,牵头创办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将金银花业务扩展至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与多个大企业达成合作。当然,也只有把村庄发展好了,人才才会回来。人才振兴,既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人才使用效益,也应当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的新观念。

第三,文化润富,要守住根子。“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个地方什么最宝贵?文化最宝贵。如果农村丢失了文化,农民就将失去精神支柱,这将给社会造成很多的隐患。吴仁宝老书记很早就提出:不能认为搞物质文明就是“硬指标”,搞精神文明就是“软任务”,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8年华西就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配置专门人员,全面负责全村精神文明方面的“产供销”。在理想信念教育上,更是既没有淡季,也没有旺季,而是几十年的一贯制。文化振兴,也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多认识几个字,而是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华西更加注重以“双送”促“双富”,通过“送知识、送健康”的方式,使老百姓精神比物质更丰富,“脑袋”比“口袋”更富有。各地农村在文化振兴上也各有特色,像山东莱芜官场村,积极培育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像江苏马庄村,既有香包非遗传承,还有农民乐团用歌声唱响幸福生活;像四川战旗村,打造的乡村振兴十八坊,集传统文化产品、小吃、非遗于一体;像内蒙古赤峰建昌营村,与贵州台盘村对接,搭建“村BA”赛场,开创少数民族“村BA”的先河。今年,华西也把贵州“村BA”引进了村里,深受老百姓欢迎。

财富难长久,文化传千年。实际上,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乡村治理,需要经济举措与政治举措、文化举措并用。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既要“物质变精神”,又要“精神变物质”,这是做好乡村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辩证法。农村要振兴文化,首先要增加农村的文化设施,把文化土壤培育起来、把文化氛围营造起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其次要创新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这方面可以通过送戏下乡、文艺演出、农民远程教育、集中培训上课等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把农民从牌桌上拉下来,引导他们养成文明习惯,追求健康的生活。

第四,生态增富,要擦亮牌子。“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现在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民,而老百姓最需要的其实是健康。保护好环境,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健康。像浙江余村,前年我专程去考察调研过,他们依托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文旅、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打通了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的转化通道,达到了“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颜值变产值;村民变股民、流量变产量;资源变资产、招商变聚商”的成效。像山东临沂九间棚村,在沂蒙山上建设了生态农场,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产品;像浙江滕头村,以生态立村,建设成了浙江未来乡村示范村。

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某个方面高质量,而是全面高质量。高质量的“高”,就是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后,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在解决“快不快”的问题后,解决“久不久”的问题。华西的目标就是打造“农村都市”,要把华西建设得既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城里有的各种服务设施,我们农村也要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未来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差别”会越来越大,但“差距”会越来越小。乡村振兴也好,城乡一体也好,不是简单地把‘村’建成‘城’,根本目的是要真正方便老百姓。今后我们要让乡村治理更加精细,让都市功能更加完善,让为民服务更加精准,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实际上,环境也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也并非不可相容,是可以协调统一的。我们作规划、抓产业、搞项目,既不能“拍脑袋决策,想到啥是啥”,也不能“脚踩香蕉皮,滑到哪是哪”,而应当“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意味着不仅要搞好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最关键的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五,组织带富,要盘活班子。“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我国实行的是村民自治制度,村民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但村民自治不代表“党可以缺失”。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如果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像我们周边的农村过去就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党支部,不如三个老太婆”。有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党支部,几乎成了“老人俱乐部”。党强则村强,关键要靠党建引领、组织引领,老百姓也是乐意被引领的。像陕西韩城晨钟村,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党建引领组织建设,建立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像河北宁晋黄儿营西村,在本村产业园区上建设了民营经济党建队伍,带领全村共同发展。

“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群众立场站歪了,群众路线走偏了,群众眼里就没有你!”作为华西来说,我们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我们听了群众的话,群众自然会听我们的话。村民说得上话,也做得了主,自然心中就有集体、眼里就有未来,村民自治也就水到渠成。为了重新拾起农村的优良传统,我们创新开展了党员联户“1+10”制度,由1名骨干党员联系10户左右村民,全村共有95名党员组长为970户村民家庭服务,每周入户,每月集中学习、传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精神,并以“拉拉家常、谈谈家事”的方式,倾听村民诉求。通过这样的方式,畅通了联系干群的“最后一米”,也增添了邻里间的“乡情乡愁”。乡村毕竟是“熟人社会”,少不了“人情味”,因此既要依法治村,也要以情感人。

十八大以来,我们农村的干部群众总结了“两句话”:总书记顶天,村书记立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也切身感受到了“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抓好“关键少数”,也就是抓好干部、抓好带头人、抓好一把手,要牢牢把握一高一低“两条线”:高线是党建,起凝聚作用;低线是法治,起限制作用,尤其要预防基层腐败。当然,作为村干部来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既要讲法治,也要讲德治。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人才是活水、文化是灵魂、生态是资本、组织是引擎。归根结底我们基层干部先要振兴!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