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沼山村,一幅乡村振兴的活力图景在山水间铺展:徽派古民居与万亩桃林交相辉映,潺潺溪流穿村而过,古桥古树诉说沧桑,四季花海轮番登场。这里,山水搭台,村民唱戏,绿水青山的大舞台上,正真实上演着“产业强、乡村美、村民笑”的共富好戏。如今的沼山村,不仅打造了沼山古村桃乡4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里》沉浸式山水漫游演出享誉湖北,更荣膺全国文明村、全国旅游重点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国字号”盛誉,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这场蝶变的核心密码,正源于一颗汁水黑红的“狗血桃”与农文旅的深度融合。
破 局:在废墟上播下“花”的种子
沼山村,位于大冶市保安镇与鄂州市沼山镇交界处,周边青山环抱、流水潺潺,哺育了全村8个自然湾659户群众。但在十几年前,还是省级贫困村的沼山,面对着泥巴路、臭水沟、露天的厕所、低矮的房屋,对未来的发展也曾一度迷茫。
2009年8月,在外经商多年的张远兴响应组织号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从一名“生意人”变成了“村书记”。回村任职后,张远兴发现肩上担子挺沉,村集体经济薄弱、产业支撑不强、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开弓哪有回头箭?为了摸清村里的山林资源,他用半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沼山的每个湾组、爬遍了沼山的每个山头,了解到村民种植“狗血桃”的情况后,发展“桃产业”的想法在他脑子里生根发芽。他请来农科院的专家现场指导,得到肯定答复后,张远兴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不敢试、不敢闯,村子怎么会有改变?”张远兴决心做好“桃产业”这篇大文章,带领村民围绕“狗血桃”种植先行先试,逐步延伸完善桃产业链,立足第一产业,催生衍化第二、三产业,打造一个高质量、可持续、能致富的产业体系。2009年10月,在沼山村党总支的带头下,村里成立了大冶市德佳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第一批500亩土地,栽种1200棵桃树苗。
“合作社越办越红火,种桃子确实能赚钱,我们也就放心了。”从党总支带头种桃,到村集体提供桃苗、鼓励群众种桃,再到群众看到机遇、自发种桃,合作社的规模越来越大,沼山村的桃树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既然要种桃,就要种出自己的优质品牌。”有着经商经历的张远兴十分注重品牌建设,他带着村“两委”采取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种植指导,提供田间管理、精准施肥、科学用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2014年,为“狗血桃”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
随后的几年,沼山村党总支将重心从建设“桃品牌”向打造“桃产业”转移。村集体出资铺设草坪万余平方米,种植红叶石楠、杜鹃、樱花、海棠、桂花等景观树木上千棵,带动周边村湾群众栽种桃树2万株、梨李1.5万株,油菜2000余亩,形成了“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冬有乐”的四季美景。
沼山村古村桃乡景区
融 合:农文旅织就乡村振兴网
沼山村刘通湾,由刘公“开五”自元朝至正八年迁徙至此,距今已有680多年历史。这里外有高石流水三山环抱、内具古韵风华气势雄浑,坐拥颇负盛名的大冶八景之一“沼山叠翠”,素有湖北“小婺源”的美称。基于此,沼山村于2012年被黄石市授予“十大最美乡村”和“最具开发潜力的风景区”等荣誉称号,在2014年获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丰富的文化资源、浓厚的人文气息、独特的乡村风情,是沼山村产业振兴的特色所在、魅力所现。村党总支抢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机遇,深度挖掘利用桃资源,谋划实施“桃+”战略,推动“桃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沼山产业振兴插上了又一双“翅膀”。
2015年,沼山村与北方工业大学合作,制定了《大冶市刘通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5-2030)》,明确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对村湾建设、房屋风格等进行了统一规划,实施了古河道修复、古树保护等项目;村里每年投入十几万元资金用于卫生保洁、消防检修等工作,最大限度做到修旧如旧、原貌复原。村党总支深入挖掘刘通湾文化底蕴,尽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村民口口相传的话语中,发掘了“白马桥”文化遗存,整理出“白马驮桥”等文化典故;结合刘通湾群众独特的楚剧唱腔,定期开展文艺演出、戏曲比唱等活动;挖掘刘通糍粑、刘通豆折等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传承传统美食制作技艺……
2018年,沼山村吸引游客60余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突破15万元关口。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4854元增加到17162元,涨幅超过3倍……文旅融合发展,让沼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领头羊”、“红旗村”。
沼山村夜景
腾 飞:古村桃乡铸就文旅金招牌
如何将文旅品牌做大做强,塑造沼山产业振兴的鲜明标志?镇村两级协同发力,给出了清晰答案:紧扣“古村桃乡”主题,聚焦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业态发展、功能配套、人居环境整治四大领域,全力打造以《桃花源里》山水实景演艺项目为核心的开放式景区,集乡村游玩、休闲康养、研学教育、度假民宿等多功能于一体。
这一战略立足于沼山古村桃乡景区的独特禀赋:千年古树、百年古居诉说着历史沧桑,万亩桃园、千亩花海铺展出生机画卷,共同构筑了寻幽探秘、追思怀古、修心养性、宁静致远的理想之地。在建设过程中,景区尤为注重新业态的布局以注入活力:土场咖啡、桃里露营地、鸡舍奶咖、染尽芳华草木染换装店、沼山文集、白马桥·舍民宿等创新项目相继落成。这些业态让游客感受到多元化的乡村魅力,颠覆了对传统乡村的认知,成功构建起“可游可憩可体验”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围绕核心资源“桃”,体验活动“桃”醉人心,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精心策划沉浸式桃林采摘游,让游客穿梭桃林亲手采摘,感受“枝头到舌尖”的新鲜;在桃里农场,智慧大棚化身自然课堂引导研学;扫码追溯认养桃树,云端生长日记记录点滴;草木染坊以桃叶、桃胶开发染料,体验古法扎染;节气厨房供应桃花酥、桃胶羹等时令美食。同时配套桃胶采集、农家乐美食、土特产市集等丰富农趣项目,提供一站式乡村生活体验。推出采摘价格优惠,畅通直播带货、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助力桃农增收。
夜幕降临,品牌的核心亮点《桃花源里》震撼上演:这部投资4000万元的实景剧以水库为幕、桃林作台,运用3D全息技术(如鲲鹏掠水),由150名村民演员披星吟唱楚腔古韵,为游客奉上山水奇幻夜宴。如今,沼山村形成了“桃+农业+生态+旅游+养生”五大优势,构建了“桃生态、桃文化、桃思想、桃生活、桃神话、桃爱情”六大系列景观区,打造了“集散服务中心、熊文湾乡村田园、杨文昌湾桃源、王祖湾立体商街、刘通湾民俗艺术村落、张伏四湾文创艺术、简张湾康养度假”七大板块,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画卷。
沼山村漫山桃花美景
共 享:绘就共同富裕的沼山图景
在沼山村,“村党总支—湾组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治理网络高效运转,催生了创新的共治模式。“文明积分超市”里,村民王翠花用参与环境治理获得的积分兑换了油盐:“打扫门前路就有分,谁还乱扔垃圾?”这小小积分,撬动了村民自治大热情。“阳光议事厅”则成为民主决策的平台,村民可对村庄规划、景区建设“指手画脚”——仅2024年就征集建议40余条,其中13条被采纳用于景区改造。
发展的红利,通过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直达村民:合作社328户股东2023年户均分红8200元;文旅产业提供岗位217个,昔日的矿工成功转型为导游、民宿管家;非遗传承人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村民演员陈晓华在演出结束后清点着劳务费感慨:“白天管果园,晚上演戏剧,月增收3000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集体将闲置校舍改建为文创集市,年增收50万元,这笔收入定向反哺村里的养老驿站,实现公益循环。
暮色中的沼山村,《桃花源里》实景剧璀璨的灯光映照着村民们满足的笑脸。这颗曾经默默无闻、汁水黑红的“狗血桃”,如今串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金链条。它见证了一个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贫困村,蝶变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破亿元的4A级景区的奇迹。沼山村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当乡村勇于打破藩篱,将整个村庄打造成没有围墙的景区;当农业根基扎得深、文化魂魄铸得牢、旅游业态玩得新;当每一位村民都能成为文旅舞台的主角——绿水青山就必定能结出丰硕的“共富果”,共同实现“桃花源里”的幸福梦想。
(作者单位:李雅维、彭倩倩,湖北省大冶市农业农村局;杨帆,大冶市保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