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峪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部深山区,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所在地。全村总面积9700亩,常住476户1570人,党员101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前南峪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治穷、致富,走出了一条生态持续改善、经济持续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弘扬“抗大”精神,发展沟域经济,走科技兴山、生态富民之路,带领广大群众从“过去穷在山高石头多”发展成“现在富在山绿林漫坡”,林木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70余项。
近年来,前南峪村坚持党建引领全局,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大精神,发展成效显著。利用抗大红色和生态绿色资源优势,打造前南峪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年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200万元,旅游带动收入1860万元;发展现代农业,开发出高科技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建起水窖等集雨工程,配套微喷和滴灌等现代水利灌溉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整治,投资368万元修建污水处理设施,村域内3000米河道得到统一清理,连心河、连心湖水体清澈见底,打造出小桥流水的秀美景观;开发新型清洁能源,投资386万元建起邢台山区第一座秸秆气化站,实施集中供气工程,实现“两人烧火,全村做饭取暖”;多年持续实行“三免六补二奖”集体福利,在邢台山区实现电话、电视、安全监控、宽带网络等十多个方面率先发展。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所在地,前南峪村红色文化浓厚。保留抗大旧址24处,有抗大陈列馆、抗大纪念碑、首长旧居、抗大旧址群等诸多红色建筑,前南峪村获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抗战时期由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和骚扰,抗大总校经过两次转移,最终于1940年11月4日到达邢西县的浆水镇。从延安到浆水,整个行程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抗大到达浆水以后,将校部设在前南峪村,政治部在浆水。在浆水,抗大总校进行两年零三个月的敌后正规化办学,培养了6、7、8三期,共8000余名军政干部。在浆水办学期间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和鱼水情深的军民故事。

绿树掩映下的前南峪村
抗日烈士靳惠民
靳惠民,抗大上干科民运组组长,负责联系群众,反奸除霸。在反“扫荡”期间,积极组织当地群众坚壁清野,冒着敌人的枪弹,用身体背运浆水镇附近村庄里没有及时转移的病弱老人。他在群众当中的威望很高,反“扫荡”后得了传染病,被隔离起来,但是村里的百姓不怕传染,仍积极照顾他的生活。
1942年5月,日寇向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时,大部队被迫转移。民运干事靳惠民留下来担任民兵总指挥,负责掩护群众转移和向敌人进行麻雀战的任务。5月的一天,有消息说,日本鬼子要向口子村进犯。当群众撤到深谷隐藏好后,民兵们摩拳擦掌,等待时机消灭敌人。忽听一声枪响,只见日本鬼子举着太阳旗,由东向西扑来。他们一进村就烧杀抢夺、无恶不作。靳惠民带领民兵埋伏在村外山梁上,准备等敌人接近时用手榴弹打它个措手不及。这时,跑来一个40多岁的农民,呜呜咽咽地说自己母亲有病瘫在家,还没有转移。靳惠民听后斩钉截铁地表示,让其他人监视敌人,自己去帮老乡转移。说罢,他飞快地奔下山岗,向村北头那间房子奔去。大家非常着急,担心靳惠民的安全。不一会儿,就见靳惠民背着老太太向山梁奔来。不巧,鬼子也发现了,边打枪边向这边追来。靳惠民刚把老人背到山梁,那位老乡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向靳惠民说,自己母亲把自己养活这么大,敌人来了自己没把母亲背出来,亏得靳惠民这个八路军。靳惠民打断他的话说,这是什么时候,还不赶快背大妈上山。老乡含泪背着老太太离去。敌人扑上来刚接近山梁,民兵们便从后边跳出来,一阵手榴弹,把敌人打了下去,随即靳惠民带领民兵向另一山梁转移。这时,南边的山梁上,民兵们的步枪也开始向敌人射击,真是“东一枪西一枪,打得鬼子心发慌”。鬼子摸不清虚实,向村里放了几把大火,仓皇逃窜了。
敌人扫荡过后,部队又回来了,乡亲们也回到自己的家,一边重整家园,一边防备敌人再次进犯。靳惠民从此成为当地百姓纷纷传说的英雄人物,大人小孩没有不称颂的。靳惠民做群众工作也非常出色。这一带村庄,哪家穷哪家富,哪家的庄稼没有下种,哪家的地快要收割了,他都了如指掌。他经常组织部队的同志对生活有困难的老百姓给予帮助。因靳惠民作风朴素,和蔼待人,哪家有困难,群众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讲述。所以提起靳惠民,男女老少没有不知道、不认识的。群众把靳惠民作为知心人,靳惠民把群众作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对待。因此,靳惠民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军民鱼水情。
靳惠民的民运工作虽很出色,但因他文化低,半个多月没写出总结,却得了重病,诊为传染性脑膜炎,医嘱防止传染必须实行隔离。村干、民兵听到之后,立即找上干科的领导,诚恳坚决的要求一定派村里人来陪护。村民说:“靳惠民同志在反扫荡中和我们同生死共患难,和我们像亲兄弟姐妹一样,不管他得了什么病,我们也不能丢下不管”。1942年,靳惠民牺牲在浆水。这种军民鱼水之情,干群血肉之情,可歌可泣的事迹,着实让人感动和敬佩。

大寨山惨案
大寨山惨案
张庆是当年大寨山惨案的亲历者,他为人忠厚老实,思想觉悟高,受供给处邹家尤会计之托,往来于山西河北之间买卖核桃油,再用挣的钱换回军需用品。为了看护藏在大寨山下吴家沟内的供给物资,张庆一家五口也藏在了大寨山上。
5月31日下午,男人们像往常一样下山挑水,女人们忙着做饭。就在这时,十几个日本兵和30多个伪军的突然出现让村民们来不及躲藏。坚决不做敌人俘虏,就是死也不能说出抗大的去处。于是村民同敌人展开了肉搏。他们用石头打击搜山的鬼子,但终因赤手空拳,被日军逼上了的大寨山顶。一个鬼子用刺刀挑开张庆媳妇郑不大单的包袱,冀南票、盖着红章的条子赫然散落一地,她拼命撕毁这些条子往嘴里塞,这更激怒了鬼子,鬼子抬起她扔到了山崖下,当时她身上还背着不满周岁的小儿子小二,两人当场身亡。张庆12岁的大儿子张朱妮被扔到了半坡上,他并没有当场死亡,而是站起来破口大骂,再次激怒了日军,日军搬起一个大石头将张朱妮活活砸死。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开始了,成年人被推下山崖,妇女们惨遭蹂躏,孩子们被提起腿扔下了山,一时间山谷里到处回荡着人们的惨叫声和孩子的啼哭声……
张庆由于下山挑水而躲过了这场灾难,他含泪从山下背回了母亲王成妮、妻子和两个儿子的尸体,又只身从山崖下救回了四条宝贵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上干科政治处主任雷钦的小女儿雷玲晖。
这次大寨山惨案近百名村民被抓,42人惨遭杀害,20人摔伤致残,19人被押往外地当劳工。英勇的太行儿女不畏牺牲、奋勇抗敌,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慷慨壮歌。

抗大陈列馆和今日前南峪展馆
义子故事
前南峪村有个乳名叫卫生子、学名叫郭明祥的穷孩子,因父亲流落他乡,母亲过早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十来岁的姐姐卫娥子二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抗大在浆水时期,郭明祥还小,家里穷,填不饱肚子。有一次,他看到厕所内一棵小榆树上长满了榆钱,就爬到小树上。不慎一头栽进了厕所里。厕所离抗大的伙房很近,何长工的爱人尹清平有事正好走到伙房门口,听到声音,马上跑进厕所,伸手将郭明祥捞了出来,抱在怀里,赶紧到伙房,找盆子打水给他洗漱,又把他放在一个石头上,肚子朝下,用力按背,才将肚子里的粪水吐出。将郭明祥洗刷干净后,抱到她住处,换上她儿子安生的衣服。只有两三岁的卫生子瘦的皮包骨头,村里人纷纷议论说这孩子命真苦,恐怕活不了多久。抗大教育长何长工及夫人尹清平看到这孩子可怜,自此之后,尹清平就把他当做自己家庭成员一样送他吃穿。在尹清平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多久,郭明祥就能站起身来走路了。长大后,他不辜负革命前辈的养育和教诲,2000年左右担任了大河菱镁矿党委书记,成为邢台县有名的企业家。
抗大已经成为历史,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大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抗大”精神始终激励着前南峪村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大家战天斗地、治山修滩,发展工业以及兴办旅游等。今后前南峪村将继续弘扬“抗大”精神,认真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红绿”融合发展,加快乡村建设步伐,齐心协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