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建平县小平房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小平房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城东南5公里处,隶属于万寿街道。总面积32.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3亩。辖7个自然屯、13个村民组,881户3167人。
2007年成立朝阳市第一个村级党委,现下设8个党支部,划分34个网格党小组。村“两委”班子共9人,其中村党委7人、村委会5人,3人交叉任职。现有党员126名,其中男党员92名、女党员34名,35岁以下年轻党员16名、60以上老党员51名。
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6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96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4.6亿元,村集体无外债,被誉为“辽西第一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小平房村全貌
发展模式
小平房村坚持党建引领,从创办全县第一座村办铁精粉加工企业获得第一桶金,到工业反哺农业、建设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再到立足良好区位优势和优美自然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产村共融、村企合一”,激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势能。
小平房人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牢固树立“党建引领、三产融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从“山区”到“景区”、从“先富”到“共富”的振兴发展之路,全面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让村庄实现了华丽蝶变。
南果梨花惹人醉
经验做法
◆ 党建引领聚合力
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是农村致富的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1991年,面对小平房村一穷二白的发展困境,钱学余响应上级党委号召,放弃了城里工程队队长的丰厚收入和发展机遇,决定回村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为了增强村班子的整体战斗力,钱学余注重将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优秀人才吸收进村班子。面对村企改制的大潮,村“两委”班子挡住了金钱的诱惑和人情的压力,坚持把村铁矿企业留在村集体手中。面对“资源型”企业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小平房村积极转变发展思路,采取“以工哺农”方式在绿色农业等方面寻求突破,摆脱矿产资源单一的发展瓶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是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小平房村党委始终把政治学习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双述双评等制度,认真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要求,村级重大问题坚持由村党委研究决定,确保村党委在全村各项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每年对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一审两公开”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实行党员、村民代表评议的“一评议”工作机制,结合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形成了形式丰富的议事机制,做到村里的事村民商量着办。
三是树牢党员队伍旗帜。为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激励队伍,村党委通过评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大力弘扬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推动全村上下形成见贤思齐、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为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相继开展“双培双带”、“百名党员联系百户”等活动,创新村“两委”成员包产业、包项目、包网格,村骨干党员进基地、进农户、进网格的“三包三进”工作模式,营造“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良好氛围。
面粉加工厂
◆ 三产融合添动力
一是依托资源夯实基础。1991年,小平房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探索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利用村里铁矿资源,由村委会统一管理矿山,采出的矿石统一销售、统一结账,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1993年,村“两委”准确把握行情,大胆突破尝试,选设备、聘人才、兴办经济实体,建成铁矿石深加工铁选厂,开始发展以铁精粉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黑色经济”。随后,村里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起砖厂、铸造厂、球团厂、汽车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邻村并购了铁选厂、白灰厂和采石场。引进域外产业项目,晟泽生态农业科技、泰达新型建材等2户招商引资企业成功落地,进一步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
富硒小米生产基地
二是依托产业增加收入。2006年,小平房村坚定地选择紧跟中央大政方针,借助工业发展基础,振兴发展农业。将分给农户的土地集中流转到村,村集体领办创办合作社,实施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累计新造耕地2000多亩,促进农业发展。建设无公害杂粮基地,种植黑土地小米1000亩、富硒小麦500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发展模式,建成面粉加工厂1处。发展南果梨产业,建设5000亩南果梨园,栽植南果梨树30万株。延长产业链条,投资兴建南果梨深加工厂,建设南果梨保鲜库10个、酒窖1个和南果梨酒深加工生产线2条,研制开发了南果梨生榨果汁饮料和南果梨白酒、白兰地、冰酒等酒品。基于周边地区蔬菜需求,村集体出资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20亩,以优惠价格租给村民,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
古法酱油酿造区
三是依托服务树牢理念。2010年起,小平房村将“宜居、宜业、宜游”作为全新定位,把文旅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新农村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天秀山森林公园,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为进一步完善提升景区服务功能,2022年投资400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具备餐饮、住宿、研学、培训等功能。恢复供销社,搭建电商平台,通过线下和线上两条销售渠道推介小平房村及朝阳市优质农副产品,实现商品共建、品牌共创、资源共享。同时,结合第一产业特色,建设农业观光带、果蔬采摘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完善特色民宿、风情农家院等配套设施,持续举办“梨花节”、“芍药节”、“采摘节”、“农民村晚”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全面形成集文化普及、旅游观光、田园体验、参观考察、休闲娱乐、民宿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特色民宿
◆ 坚持民生为本增活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小平房村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基础设施投入。聘请沈阳农业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对天秀山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设计,投入1亿余元进行景区建设,2009年天秀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2年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净月溪水系,进一步改善了人居环境,方便了村民出行。村里统一规划,建设别墅式二层小楼,已有520余户村民住进小别墅,另有80余户村民住进“北京平”。全村主干道全部铺成柏油路,村民房前屋后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美化。村内供水站、供暖站、供气站、污水处理站一应俱全,并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建设9个文体广场,配套篮球场和多种健身器材,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村民以各自喜欢的方式休闲健身娱乐。
二是提升村民道德素养。以党员干部、“平房好人”、热心村民为重点,组建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开办文明讲堂、道德讲堂,大力开展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知识教育培训,提升群众文化和道德知识储备。注重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从2012年开始,每年开展“善行义举”、“好婆婆”、“好儿媳”、“好邻居”、“平房好人”、“美丽庭院”、“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榜样效应持续引领道德新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厚植爱国情怀,筑牢精神之基。
三是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为确保幼有所学、老有所养,小平房村不断建设完善村标准化小学,教学楼、实验室、电化教学舍和塑胶操场等设施一应俱全,且达到全县一流水平,同时开设学前班、幼儿园,方便附近孩子就近入学。建设高标准敬老院,为村民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提供50%左右补助,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600-2000元的养老补贴,为村民子女上大学发放2000-5000元的资金奖励,设立贫困户补助金、大学生助学金、现役军人补助等,村里每年都要支出500余万元用于村民生活和水、暖、电、气及各种福利待遇等,保障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景区花海引客来
发展启示
纵观小平房村发展轨迹,其脱贫致富历程具有鲜明特点。
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小平房村在思考如何改变落后状态、寻求乡村发展时,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此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确定主攻方向,调动全村干劲,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明村。
二是始终坚持发挥优势。小平房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小平房村结合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环境选择主导产业,集中资源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是始终坚持三产融合。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小平房村结合产业发展重点,立足资源办产业、接长链条搞加工、围绕加工办服务,全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产品的多次增值,夯实产业基础。
四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小平房村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取得良好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收获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小平房村无论是通过发展村办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还是走绿色发展之路,每一个阶段都坚持将发展成果惠及百姓,共同富裕道路是小平房村的传家宝。
(辽宁省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第8期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