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动乡村振兴的南关实践
作者:丁生忠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 2025-09-17 来源:《中国村庄》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

近年来,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根据村庄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因地制宜谋发展,破解瓶颈渡“难关”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规模的扩展,位于城郊的南关村级边界变得非常模糊,与政府机构、商铺、广场、学校等融为一体,由城郊村变为城中村。目前,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6542009人,耕地280亩,5家村办集体企业。

昔日的南关村,村容村貌破旧、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比较拮据,发展成为摆在村“两委”面前亟需解决的难题。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南关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讨论,并且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学习村庄发展的成功经验,最终确定立足城中村区位优势,提出“依托城市上项目、服务城市增收入、为民谋福求发展”的思路,蹚出一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以此破解村庄发展瓶颈,跨过南关村的“难关”。

 

紧抓时代机遇,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健全集体经济治理体系、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举措。20157月,南关村被确定为宁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9年宁夏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2020年圆满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作为自治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试点,南关村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其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集体资产量化评估。按照集体产权从“共同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的改革原则。南关村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根据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全面清理和审计,集体资产总额53193万元,负债总额38986.53万元,净资产总额14206.48万元。预留在建项目资金后,用于股权量化的经营性净资产14195.70万元。

其次,集体成员身份确定。南关村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户籍关系、劳动贡献两项标准确定配股成员,以村在册人口为综合计算依据,共计认定成员1870人。

最后,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南关村坚持“只设人口股,不设其它股”,按照“一人一股”的人口股设置办法,共配置股份6541870股,每股量化经营性净资产75913元。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权管理有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两种形式,南关村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静态管理。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推动村庄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产业化,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南关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沙坡头区滨河镇南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并且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措施。

一是做强集体经济。南关村先后投资建成阳光家园、南关新村、阳光骄子等十多个商住项目,既改善辖区村民居住条件,又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2021年村集体纯收入近2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2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2.32万元。

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南关村依托城市优势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确保每户村民拥有一个经营项目、商铺或摊位,全村90%以上劳动力从事餐饮、加工修理、商品批发等产业。南关村“两委”积极拓展村庄发展模式,2021年建设兴南摩尔城购物广场,入驻商户56家,年营业额约1亿元,带动就业创业450人。2023年与万达集团合作建成万达广场,开设铺位122个,引进包括肯德基、喜茶、宝贝王在内的102家知名品牌,吸引投资1.2亿元,创造900多个就业创业岗位。

三是共享改革红利。南关村资产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三变”改革,盘活村集体资产,拓展村民的增收渠道。创立了“分红+福利”模式,落实“一项分红”和“八项福利”,例如全村1870名股民(村民)每年每股定期分红;村集体经济每年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福利金,补助大学生、代交全村新农合、补助农业生产、补助老年生活等。截至20248月,累计为村民发放福利分红共计6280万元。

四是打造宜居环境。南关村每年提取集体经济纯收入的30%,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村庄公共服务建设。绿化美化村庄,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修建微型广场,配置健身器材,构建和谐美丽家园。

五是规范乡村治理。南关村推进“四议两公开”,坚持民主理财制度,公开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快富”的氛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一方面,成立了文艺队、秧歌队、篮球队,统一购买服装、乐器、运动器材,不定期举办比赛,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制定村规民约,评选并奖励“移风易俗示范户”、“道德模范户”、“孝敬公婆好儿媳”等,实行红白事标准与村福利挂钩,引导村民共享红利、共建家园。

(作者系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博士)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