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九间棚:从奋斗史诗到生命家园的觉醒之旅
作者:王建锋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 2025-09-17 来源:《中国村庄》
 
 

初闻九间棚时,我曾在豆包上翻阅过无数解读,固执地将其归为红色文化的典型符号——那些被反复讲述的故事、带着说教意味的传承,在此前的见闻中已不算新鲜。直到车子驶离高速,在蜿蜒的村镇路上辗转许久,抵达那片崇山峻岭的刹那,所有预设轰然崩塌:九间棚从不是传说,而是刻在石头上的生存史诗,是立在山巅的奋斗丰碑。

 

春满九间棚

破茧之路:从生存到发展的倔强生长

在贫瘠的山岭间,九间棚人的第一步是与命运硬碰硬。他们自己抡锤修路、架线通电、凿渠引水,把“不可能”从字典里抠掉——不是等待帮扶,而是用掌心的老茧劈开生路。更动人的是,这份倔强从未停留在“活下去”的层面:进城办企业、闯荡祖国的四面八方几十年如一日,艰难地寻求发展之路,他们像山涧的溪流,遇石则绕、遇坎则跃,把“求发展”的种子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的九间棚,早已不是闭塞的山村。生态农业里藏着对土地的敬畏,乡村旅游中透着对文化的自信,制药与金银花产业则延续着“向山要宝”的智慧。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代代村级党组织的硬核担当:无私无畏、不贪不占,把“领头雁”的翅膀磨得坚硬,让村民看见“跟着走就有奔头”的希望。

 

九间棚旧址

山水之间:景奇里的岁月,食安里的初心

若说奋斗是九间棚的骨,那独特的山水与坚守的初心便是它的血肉。所谓“景奇”,奇在时光的层次感。从先人住了200多年的天然石棚,到手工砌垒的二代、三代住房,再到如今宽敞舒适的四代、五代新居,石头房子与石坝子错落成诗,记录着从“遮风避雨”到“安居乐业”的变迁。

更令人惊叹的是“九弯十八园”:10万余米的石坝如巨龙盘卧悬崖,最大的石块重达100吨以上,30华里的景观带串联起撷芳园、农耕体验园与精神家园等,这般“人造奇迹”,在国内独树一帜。再加上天宝山区的崮形地貌,5万亩果园春如花海、秋似金浪,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花园”,奇景自不待言。2022年秋,临沂诗词学会组织著名诗人到九间棚采风,面对十万米横亘高山崮顶、在云中时隐时现的巨型石坝,联想到九间棚几十年创业的艰辛和磨难,一位诗人深情吟出“石屋石路石坝,磊磊现倔骨;天池天潭天湖,淼淼汇血汗”,道出了游人的共同心声。

而“食安”二字,藏着九间棚对时代的回应。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他们执着于“六不用”种植: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人工合成激素、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71岁的村支书刘嘉坤,总说自己“没文化”,却在村周边流转上万亩荒山薄地,带领村民用“敲骨吸髓法”开挖巨石造地,花7年时间在悬崖崮顶之上造出2000亩高山梯田。如今,“六不用”金银花、山楂拿到有机认证,酸浆豆腐、花生油等产品零农残,正如刘嘉坤所说:“真正‘六不用’农产品做到很难,为人们身体健康我们必须干!”

 

悬崖崮顶之上的九间棚高山梯田

觉醒之光:在山巅遇见初心

夜宿山顶宾馆时,山风裹着草木香扑进窗,抬头便是久违的星斗。那一刻,积压已久的烦躁与无助突然消散,像被山雨洗过的天空般清亮——九间棚竟有如此治愈的力量,让人想起曾经豪情万丈的自己。

71岁的刘嘉坤总说:“想做的事就去做,做着做着就成了。”这不是空话,而是他带着村民搬石头、拓山路的日常。他不懂“产业规划”的术语,却懂得“与时代同频”: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种庄稼到搞文旅,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鼓点上。这种“干中学”的智慧,比任何理论都更有穿透力。

如今的九间棚,早已超越了“乡村”的定义。它是奋斗者的精神原乡,是生态农业的示范园,是乡村旅游的打卡地,更是让人找回初心的“性情陶冶之地”。初识九间棚,看懂的不只是一个村庄的逆袭,更是一种觉醒:原来真正的强大,是认清困顿后依然抬脚的勇气;真正的智慧,是贴着大地走路时,总能踩准时代的脉搏。

九间棚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它给予每个到访者的,或许正是那份“做着做着就成了”的笃定——这,便是老村最动人的新生密码。

(作者系中国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助理)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