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四链融合”让千亩芦笋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聂泽坤 点击数:473 更新时间: 2025-08-28 来源:《中国村庄》
 
 

——山东省德州市宿安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机制改革、破题推进现代农业纪实

在鲁北平原的沃野上,山东省临邑县宿安乡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壮美新画卷。这个总面积59.6平方公里的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通过发展芦笋特色产业,构筑“党建链、企业链、党群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机制改革、推进产业持续提质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2022年启动建设的芦笋共富农场,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1156亩、年产1100吨鲜芦笋、产值超1400万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强基固本筑链  党建引领改革发展机制

“过去的芦笋种植产业分散、管理粗糙、效益不佳,难以形成气候。”省派第一书记韩雷回忆起初到宿安乡时的场景仍感慨万千。

面对产业集聚力不强、资源匮乏等难题,宿安乡党委在韩雷的带领下,组织党员干部赴曹县、莒县等地取经,确立了以建设芦笋产业联合体破题、“四村联动、整片推进”的发展策略,连动邢仙龙村、宿安馨村等4个村,整合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资源,构建“1+4+N”的产业组织体系,创新实施“四联共建”工作机制(组织联建聚合力、资源联享破瓶颈、产业联兴促发展、党群联心共致富)。

联合体党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破解土地流转、资金筹措、技术攻关等难题。整合土地1156亩,统一规划种植区、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将分散的4个行政村凝聚成产业共同体;开展“三资整合”专项行动,累计盘活闲置土地230亩;与中绿集团签订订单农业协议,建立“保底价+市场价”双重保障机制,每亩芦笋产值稳定在1万元,带动联合体成员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20%以上。

高徐村党支部书记宋光海感慨:“过去几村都是‘各扫门前雪’,甚至低质竞争,现在党建联合体就像纽带,把我们紧紧绑在产业链上。”

新引进建成的芦笋加工车间

龙头带动延链  三产融合促进产值提升

在康冠食品的现代化车间里,一根根翠绿鲜嫩的芦笋正被加工成水饺、面条等优质健康食品,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这家本土企业与芦笋产业联合体的深度合作,标志着宿安乡芦笋产业迈上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新台阶,实现了质的提升。

在韩雷和乡党委不懈努力下,创新构建“企业+联合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康冠食品每年定向采购5吨鲜芦笋原料,今年推出的芦笋水饺不仅进驻省内商超,更得到省外消费者的青睐,已经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企业技术总监王工介绍:“我们开发的芦笋水饺,让副产品增值3倍以上。”

产业链的延伸展现出发展的强劲活力,逐渐拓展出“芦笋+”系列产品矩阵。现已联合理合务镇麦赫精酿啤酒厂研发出芦笋啤酒,年产量突破1万箱;与县中医院合作开发的芦笋养生茶,已通过GMP认证。整个产业链带动上下游就业岗位增加150余个。

党群同心强链  多元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在宿安馨村的芦笋基地里,村民刘大姐边采摘边算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合作务工有薪金,年底还有分红金,三金加起来顶过去3年收入!”这“三金模式”正是宿安乡党群共建机制的生动写照。

党组织引领的“产业革命”催生多元增收渠道,集体经济在产业链上不断壮大。乡政府成立红色零工驿站,创新“钟点工+包干制”用工方式,组织200余名村民参与芦笋种植,采摘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邢仙龙村党支部书记邢增然带头试验“芦笋金蝉立体化种植”,在100亩示范田上实现“地上芦笋青、地下金蝉鸣”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金蝉粪肥使芦笋品质提升一个等级;冷库租赁年增收1万元……全乡资源利用率提升15%以上。

芦笋采收现场

机制创新护链  要素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宿安乡构建起“四位一体”保障机制体系,为产业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人才培育方面,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培育技术骨干56人,带动500余农户掌握标准化种植技术;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对接农商银行、农业银行,为芦笋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撑方面,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8项;基础设施方面,修缮产业路12公里,盘活冷库1座,配套滴灌设施覆盖率达80%以上。

通过“四链融合”的创新发展实践,宿安乡不仅实现了芦笋产业的强势崛起,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宿安经验”。目前,宿安乡党委正积极谋划实施芦笋产业“双倍增计划”,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的种苗研发中心即将落地,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已完成规划,芦笋深加工项目正在积极推进。预计到2027年,全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多年来,宿安乡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走深走实,还专门成立了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涵盖了展览展示、技能培训、专家服务、检验检测等多方面功能,并在基础设施、技术培训、大田托管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动“吨半粮”生产工作、耕地地力提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良种推广等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正朝着“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目标阔步前行。

从黄河故道的传统农业乡镇,到德州市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宿安乡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激活群众智慧、深耕产业沃土,就一定能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片充满生机的沃土上,正打造出齐鲁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邑县宿安乡人民政府)

《中国村庄》杂志  7  在希望的田野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