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村位于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最西端,曹安公路北侧,地域面积1.67平方公里,户籍村民1419人。2018年,依托江桥镇郊野单元二期规划,太平村399户农户整村搬迁。2024年6月,太平村村民全部上楼。2024年村可支配收入1100万元左右,集体经济来源主要有土地租赁、厂房出租、投资收益等。村级社会管理管辖重点为金宝工业园区西区(太平园区)的120多家企业以及1300多名企业常住人口。
太平村于2014年4月成立党委,村党委下设11个党支部,其中村组支部8个,两新支部3个,党员9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6名,平均年龄38岁,大专以上学历达100%。太平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全心全意干事创业,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整村动迁后,村党委和村委会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转移到村域内园区管理和村居融合治理。太平村把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民生为大”理念,继续写好农村基层治理“后半篇文章”。
一是延续工作品牌。继续坚持太平村基层民主管理“五个让”理念,深化“一听、二议、三表决、四公开、五反馈”的“五步工作法”民主管理机制,做好“四议两公开”事项清单。重点围绕“两区(园区和社区)”建设,园区重点抓经济发展和村域治理,社区重点抓村居融合和为民服务,延续具有“太平特色”的党建工作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
二是深化民主管理。积极探索“空壳村”党员群众参与民主管理新路径,依托村民组党支部党建微网格阵地,开展村组支部“有事好商量”议事点建设,搭建“支部+党员+群众”三级联合议事平台,让党员群众“有事好商量,说话有地方”,以议事点“小支点”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有事好商量”议事点以村民组党支部为阵地,由村组党支部书记担任议事长,由党员、村民组长为议事员,按照“关注民生、倾听民声、回应民意、贴近民心”的要求定期开展议事活动。
三是密切干群关系。做好班子成员“321”干群直通车,每位“两委”班子成员3个月必须召开一次村民组座谈会,2个月至少走访10户村民,1个月至少与2名村民组长谈心一次,进一步聚焦民生热点、加强干群联系,为“知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畅通渠道。完善村民组长管理制度。动迁后,村民组长依旧是村委和村民之间的纽带,太平村将村干部联系村民组长工作列入村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交流本组村情民意、稳定情况及需村委会解决的问题。

太平村党委书记徐良(中)带领村民在初心菜园开展党建活动
不折不扣服务园区,大力推进网格工程建设
紧密结合嘉定区深化网格工程建设要求,依托村级网格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细化网格、明确责任,实现“人在网格中、事在网格办”,确保职责落实落地,推动基层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细划网格,确保工作覆盖到位。根据村域实际,将辖区以道路为界,划分成3个片区小微网格,每个网格覆盖约40家企业以及范围所及的道路、河道等,做到网格边界清晰、管理全覆盖。并动态实施“红黄蓝”分级分色管理,根据网格管理难度、风险隐患等变化同步做好调整跟进。
二是强化队伍,做好园区日常管理。由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小微网格长,配齐配强专职网格员、五大员等工作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在日常管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理顺园区治理难题。比如针对园区主干道上货车、土方车乱停问题,通过铺设隔离墩,让乱停车现象无“可乘之机”;通过无人机定期“巡航”拍摄的方式,及时发现并制止辖区内违章搭建、违法用地等情况,让违法现象无藏身之处。
三是优化服务,打造园区良好环境。做好“一支部一实事”,重新铺设宝园五路、六路主干道柏油路面,使园区道路焕然一新。开通“嘉门口驿站”,将村民之家门口闲置值班室改建为“太平驿站”,供园区内快递员、外卖员、保洁人员等临时休息,并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等服务。利用村间断头路和闲置空地,开辟2个临时停车场,可容纳70辆轿车,逐步解决园区内企业员工停车难问题。针对老厂区桥过窄导致交通不便问题,启动拓宽重建。
见人见事为民造福,探索村居联动融合治理
村民“上楼”后,村党委紧紧拉住“风筝线”,密切联系太平村全体村民,携手动迁小区探索村居共管,实践创新“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村居共建模式。
一是村居融合,探索共同治理。推进“我爱我‘佳’村居联动”党建品牌,开展“组织联建、阵地联用、服务联心”治理模式,积极推动村干部轮岗接待、村居联席会议制度、“相约星期四·为民来办事”等举措,让村民“离土不离心,上楼更上心”。积极鼓励农村党员骨干在社区中发挥作用,比如在动迁小区制作“党员之家”门牌为党员家庭挂牌亮身份,成立“爱‘佳’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等。
二是心系百姓,搭建议事平台。村民入住新小区后,普遍反映该小区缺少遮阳避雨的休憩交流场所。2024年6月,占地72平方米的“凝心拾光”长廊竣工,立即成为太平村动迁村民聊天、休闲、议事、亲子互动的打卡点。太平村充分挖掘长廊的现实功能,传承和创新“五步工作法”基层民主议事模式,联合动迁小区打造“有事好商量议事点”,将协商议事平台从“室内”搬到“室外”,从“村居委会”延伸到“家门口”,将长廊打造成动迁村民的“沉浸式”社区治理议事空间,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拉家常、话治理”。
三是情系民生,赋能乡村振兴。开展“四百”大走访期间,太平村根据动迁村民农耕种植需求,利用10亩闲置土地开辟“初心菜园”,并按照村民组划分成8块,由8个村民组党支部包片负责,党员、群众自愿认领、共同栽种管理,并将丰收所得无偿赠送给村里高龄独居老人、困难家庭等,切实打造惠民党建项目。
润物无声,大爱有情。经过近40年的积淀,太平村真正将民主管理和为民服务做到了细处,落到了实处,其经验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造就了远近闻名的村庄品牌,形成了乡村治理的“太平范式”,为各地乡村振兴贡献了宝贵经验。
(上海市嘉定区太平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第7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