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莱西市水集二村,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里游客络绎不绝,智慧农贸市场的电子大屏实时滚动交易数据,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围坐棋盘谈笑风生……处处呈现出一派和美乡村新景象。
近年来,水集二村在村党委书记姜殿平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发展路径,大力改善民生福祉,集体固定资产超4.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标杆村,先后获得“山东省文明村庄”、“山东省十大名村”、“青岛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作 风:从“刮骨疗毒”到“筋骨强健”
刀刃向内,拆违建树威信。水集二村地处莱西市城区(2020年实行村改居,称作水沟头社区经济合作社),2019年旧城改造启动时,面临棘手难题:村内167处总计2.3万平方米历史违建中,有12处关系到党员干部及亲属。“先从我家拆起!”姜殿平带头拆除堂弟经营的180平方米汽修厂,直接经济损失超20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党员王某某含泪拆掉自家扩建的40平方米厨房,“虽然心疼,但群众眼睛盯着”。村文书刘希玲也带头拆掉了自家上百年的老宅子。45天攻坚期内,党员干部累计入户走访1300余次,召开协调会28场,最终实现“零上访、零冲突”。
制度固本,28条清单“确权”。翻开《水集二村村级权力清单28条》,从5万元以上的工程招标到2000元以上的办公采购,均有明确流程。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中,价值860万元的外墙保温材料采购需经“四议两公开”程序,7家投标企业经过资质审查、现场比价、村民代表投票3轮筛选,最终节省开支37万元。“过去觉得村干部批条子就能办事,现在连买个扫把都要3人比价。”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郭玉强说。
近5年开展“作风建设年”专项活动3次,整改“庸懒散”问题24项,2023年党员干部民主测评优秀率达97%,较2018年提升15个百分点;村级信访量从2015年32件降至2023年2件。
产 业:三次转型书写“致富经”
破冰突围,面粉厂点燃“第一把火”。1988年的水集二村账本记载着沉重现实:集体负债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党委班子顶住“搞资本主义”的非议,贷款30万元创办面粉厂。“党员带头三班倒,夜里困了用凉水冲头。”老党员赵宾胜回忆,1992年面粉厂年产量突破1.2万吨,不仅还清债务,还为村集体积累起第一桶金。
市场蝶变,从“马路摊”到“亿元市”。1995年,村里建设水沟头农贸市场,清理潴河南岸150亩集体土地,搬迁坟头327座,当年市场就初具规模,安排摊位5000多个,设立了日用百货、家禽、肉类等10多种市口,逢集日上市2万余人,日成交额20多万元。重振胶东第一大集雄风。2005年,面对乡镇企业改制潮,村党委作出惊人之举:将120亩工业用地转型为农贸市场。党员干部组成招商专班,赴潍坊、寿光等地引进商户,给予首批入驻者免租半年的优惠。如今的水集农贸市场日均人流量超3万人次,年交易额突破12亿元,成为胶东半岛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之一。商户王建国在此经营蔬菜批发15年,从三轮车摆摊发展到拥有3个冷库、年销额超2000万元的供应链企业,带动周边46户农民发展订单农业。
文旅蝶变,文化市场“新地标”。2003年,水集二村投资400万元、建筑面积8348平方米、占地21600平方米的水沟头文化市场正式建成开业。这座文化市场的诞生,不仅是空间形态的升级,更是一场文旅融合的深度变革。它打破传统乡村发展模式,将零散的地域文化元素整合重塑,以文旅赋能激活乡村活力。如今,结合“逢五排十”水沟头大集,这里也跟着举行古玩交易,既促进了文化交流,又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这里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民俗展演、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的综合平台,实现了从单一村落向多元文化地标转变,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极具借鉴意义的新路径。
同年在水沟头文化市场建起了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展馆2000多平米,陈列反应胶东民俗的文物8万多件,成为研究胶东民俗文化的基地和学生研学的好去处。2024年5月1日,金水湖文旅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通过专业化运营管理,进一步整合周边生态旅游、文化研学等资源,开发特色文旅线路与文创产品,以市场化运作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化发展,让水沟头文化市场这一“新地标”释放更强的辐射带动效应,为乡村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
村里还投资400余万元,购置城北小学原校舍,准备着手打造千里胶东民俗风情园,系统梳理胶东传统建筑风貌、民俗技艺与生活场景,通过沉浸式展馆、互动体验工坊、民俗主题演艺等形式,全方位再现胶东文化魅力,与水沟头文化市场形成文旅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擦亮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名片。
通过市场搭台、产业唱戏,水沟头实现集体经济三级跳:1995年收入200万元,2005年1200万元,2023年6800万元。形成了产业矩阵,其中有3大专业市场、8家集体企业、区域登记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带动了就业,本村就业率99.5%,辐射周边创造岗位3.7万个。

姜殿平在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为学生作讲解
福 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养老“双重保障”。在二村养老服务中心,92岁的独居老人周淑兰展示了她的“养老账本”:每月600元生活补贴、1800元失地养老保险、200元高龄津贴。“比城里退休金还高!”村集体累计投入养老资金超5000万元,建成2处老年公寓、1所医养结合中心,配备智能手环、一键呼叫等适老化设施。2023年开展的“银龄食堂”工程,已为行动不便老人送餐上门1.7万次。
教育“全链培育”。走进投资1200万元改建的实验幼儿园,孩子们正在智慧教室里体验AR地理课。村党委建立“教育激励基金”,形成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支持。其中,义务教育设立“进步奖学金”,年度发放25万元;高等教育累计培养985、211重点大学生27人、硕士15人、博士3人,最高奖励20万元。考入985高校的学生赵国秀家庭获5000元奖励,其父亲感慨:“村里把教育当产业投资,我们只管把孩子培养好!”
村貌“三级跃升”。站在别致新颖的村回迁公寓顶楼俯瞰,曾经的“蜘蛛网”电线理顺了,臭水沟化身音乐喷泉广场。2020年启动的“城中村改造2.0”工程中,拆除危旧房屋83栋,新建住宅26万平方米,铺设雨污分流管网1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8万平方米,建设智慧安防系统,安装摄像头236个,刑事警情下降92%。
村集体投资建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全科诊室、中医理疗等12个功能科室,与市医院实现远程会诊。2023年开展免费体检3870人次,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95%,建成了15分钟医疗圈。

领到福利的村民笑逐颜开
治 理:从“管得了”到“管得好”
智慧治理“一网统管”。在村智慧治理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网格事件处理进度。2023年上线的“数治二村”平台整合党建、政务、民生等36项服务,累计处理事件1278件,办结率100%。一位网格员通过平台发现独居老人李大爷48小时未出门,及时上门避免了意外发生。“过去靠腿跑,现在靠数跑。”网格员说。
商户自治“诚信联盟”。农贸市场商户自发成立的“诚信经营联盟”,制定《文明公约30条》,建立“红黑榜”制度。2023年评选诚信商户85家,处理投诉同比下降67%。商户赵某因销售问题蔬菜被挂“黄牌”,经整改培训后重回“红榜”,“现在顾客扫码就能查检测报告,不敢有丝毫马虎”。
应急管理“平战结合”。2023年应对台风“杜苏芮”期间,40名党员组成应急分队,转移群众89人,抢修电路12处,储备物资可满足全村7天需求。常态化开展消防演练、防汛培训,连续8年保持安全生产零事故。

丰富的群众精神生活
廉 政:30年“0违纪”
阳光村务“穿透式监督”。在村财务室,2023年6800万元收支明细逐笔可查:小到28元的办公用品,大到几百万元的工程款。引入的第三方审计机构每年进行两次全面审查,近5年累计核减不合理支出147万元。“每个钢镚都要晒在阳光下。”村会计展少卫说。
家风助廉“细胞工程”。开展“廉洁家风建设年”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家属参观监狱警示教育基地,签订《助廉承诺书》208份。旧城改造拆迁期间,一村民代表发现亲戚虚报房屋面积,主动向纪委反映,“不能为点补贴毁了村子名声”。
1998年率先实行“村账镇管”,成为全省试点连续25年保持党员干部零违纪;2023年清廉村居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9.2%。
笔者蹲点调查期间,四个场景令人难忘:清晨6点,党委班子雷打不动的晨会制度已坚持20年;星期六义务劳动,无论创城与否,姜殿平都亲自拿着清理卫生的工具带领党员到街上打扫卫生,从未间断;关于党员标兵户,农户指着“共产党员示范户”牌匾说“这是最好的广告”;深夜党群服务中心,青年党员仍在讨论智慧治理系统升级方案……
当前,全党上下关于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方兴未艾,这在水集二村早已是家常便饭。正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揣这份“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放心上”的执行力,才有了今天业兴人和的幸福村。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水集街道办事处文宣办)
《中国村庄》杂志 第7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