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洞村地处九江市柴桑区涌泉乡最西端,与瑞昌市交界,地理位置独特。全村有16个村民小组,833户,总人口3675人,其中脱贫户49户151人,“三类人群”6户21人。村党总支部下设黄洞村党支部和泰邦农业党支部,党员70名,村“两委”成员7人。全村有耕地2745亩、水面1200亩、林地4401亩,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作为江西省“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村和九江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挂点帮扶单位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黄洞村立足自身实际,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创新,在村集体经济增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党建引领,锻造发展“主心骨”
建强干部队伍。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黄洞村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坚持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吸纳5名优秀党员进入村“两委”班子。他们中有熟悉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在产业规划制定过程中,凭借对土壤、气候的了解,为种植项目提供专业建议;有擅长组织协调的管理能手,负责组织村民参与产业项目,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还有具有市场开拓经验的创业先锋,积极与外界沟通,为农产品寻找销售渠道。这支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智慧源泉,为发展出谋划策、担当作为。
创新党建模式。黄洞村党建引领发展的一大创举就是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成立村集体经济持股100%的泰邦农业,下设大棚种植、水稻种植、棉花种植、机械化种植、市场拓展等7个事业部。党组织在泰邦农业中发挥着核心引领作用,从产业项目的选择到实施,党员全程参与。在大棚种植项目中,党员带头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并传授给农户,同时组织农户生产协作,解决技术不足和组织松散等问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彰显,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并让村民看到跟着党组织发展产业能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夯实阵地建设。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党群服务中心是黄洞村党建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为目标,该中心不仅是党员活动的场所,更是村民交流、办事的重要平台。设置便民服务窗口,为村民办理各类事务提供便捷服务;开设农业技术培训室,定期邀请专家为村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设立矛盾调解室,及时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将党建工作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深度融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让村民能够安心投入到产业发展中。
产业升级,激活发展“动力源”
探索“党建+”产业模式。秉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黄洞村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在泰邦农业的各个事业部中,都有党员的身影。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研究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还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增强了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推动抱团发展。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为依托,泰邦农业为龙头,黄洞村积极推动抱团发展模式。整合分散的土地资源和农户力量,大规模种植棉花、水稻、油菜等农作物。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议价能力。在棉花种植过程中,由泰邦农业统一采购优质棉种和化肥,价格比农户单独采购降低10%-15%。在销售环节,积极收购并带动村民的农产品销售25万元。
推进产业融合。聘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规划产业,是黄洞村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举措。专家团队深入调研黄洞村的自然、人文资源,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集观赏性、体验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建设了田园观光步道,游客可以漫步其中欣赏田园风光;开设了农事体验活动,游客可以亲自参与播种、收割等农事操作;正在建设数字农业玻璃大棚,建成后可向游客展示农业发展历程和现代农业技术。通过这些举措,黄洞村拓展了增收渠道,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旅游,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及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涌泉现代农业产业园
完善机制,构建发展“共同体”
优化利益联结。成立泰邦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是黄洞村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公司通过多种方式让村民充分参与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来实现增收。在土地流转方面,按照每亩每年3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土地,让村民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收入。在劳务用工方面,优先雇佣本村村民,特别是脱贫户和“三类人群”,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3000元。2024年累计带动农民就业1.9万人次,发放工人工资210万元,发放地租105万元,带动百姓增收315万元。村集体更是拿出30万元用于重大疾病人员的医疗费用报销,同时实现了村民卫生所免费门诊服务。同时,还开设了暑假托管班,解决暑期孩子看管难的问题,为儿童提供气垫泳池,解决暑期看护与防溺水问题;为75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中晚餐,行动不便者享受送餐上门服务,真正实现了“取之于地,用之于民”的惠民理念。
完善基础配套。积极争资争项,整合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黄洞村改善发展条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先后实现了村内道路白改黑6公里,建设灌溉水渠5公里,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增加了农民种植收入。安装太阳能路灯260余盏,改善了村民夜间出行环境。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也提升了乡村吸引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游客,间接促进了农民增收。
创新拓展,开辟发展“新赛道”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新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地,集电商展销、游客接待、餐饮住宿、培训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统一包装特色农产品,多渠道营销,实现产业、合作社、集体、群众“四赢”,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坚持“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企业化”发展思路,持续投入资金扩建。现有连栋大棚110余亩,实现鱼菜共生生态立体养殖,流转土地1.2万余亩种植农作物,销售收入达1100余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重要支柱。
发展产业振兴研学基地。探索“产、学、研”模式,打造产业振兴研学基地,是黄洞村开辟的又一条增收新路径。研学基地每年接待学生和游客1.5万余人次,通过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农业并培养出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村民可以通过参与研学活动的服务工作获得收入,还能销售农产品给游客,进一步增加收入。
拓展市场与社会化服务。利用市场拓展部推动产品市场化,有机农产品进入学校、企业、商超、综合批发市场,形成稳定客户和合作模式,确保了农产品的稳定销售。同时提供农机、农资、农技等社会化服务,成立专业的服务团队,为周边乡村提供服务。社会化服务每年收入30余万元,拓宽了增收路径。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增收举措,黄洞村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过去收入微薄到如今收入渠道多样且稳定,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保障了可持续增收,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有效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