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红色韶山 绿色发展
作者: 毛波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 2025-04-03 来源:《中国村庄》
 
 

韶山村作为伟人故里,其红色资源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具有世界级影响力。近年来,村“两委”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将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事业发展为利益长远的绿色文旅产业,以利民、惠民、富民为目标,以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为龙头,以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以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成为了幸福安康、富庶美丽的和美乡村。

统筹红色资源,打造精品线路

韶山村不仅是毛泽东同志出生和早年成长的地方,也是他革命早期开启光辉历程的起点,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韶山村现存有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广场、毛泽东同志纪念园、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泽东同志图书馆、滴水洞景区、南岸私塾、毛氏宗祠、毛震宗祠、毛鉴宗祠、李氏宗祠、韶峰景区、韶山宾馆一号楼、慈悦书院、少年毛泽东励志求学之路、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等景点,对毛泽东同志生平和相关信息,以及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历史地位、丰功伟绩和崇高的人格风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展示,是面向广大党员干部、农村群众、来韶游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

在景区建设和维护中,韶山村严格按照尊重农民意愿、保留乡村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节约农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结合受众需求,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对所有景点进行了统一安排,分类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村庄临近高速口,村内环形公路串联各景点,实现水泥路户户通,主干道公交路线全覆盖,对村内顽瘴痼疾临水临崖点进行道路安全设施安装,水电保障充足,村部及核心景区周边实现5G信号覆盖,全域提供免费WIFI,重大活动有移动通讯设备保障,生活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均已实现,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各项文化和公共设施齐全。

目前,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已整合全村旅游资源,形成5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包括:以毛泽东求学之路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研学线路;以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学习培训线路;以山水景观、红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绿色生态线路;以美丽乡村建设、休闲观光农业、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红色旅游路线+美丽乡村线路;灯光与夜景相映成趣的夜游韶山线路”等,满足各类游客兴趣和需求。

 

前来组团研学的中学生

推进“红色旅游+”,走多元融合之路

韶山村坚持“红色旅游+”战略,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产业的龙头优势,大力推进资源融合、文化融合、业态融合,形成了具有韶山自身特色的多种业态跨界叠加的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在红色旅游与教育研学的融合发展方面,以韶山干部学院、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党史陈列馆为代表,形成了“旅游+教育培训+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红色旅游与餐饮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方面,以毛家饭店和乡村旅游农家乐为代表,形成了“旅游+餐饮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以润泽东方、最忆韶山冲、红色记忆城为代表,串起“演艺+文化创意+商贸服务”文创产品营销模式;鼓励建设一批高端民宿,完善农家体验、现场教学、乡村休闲基础设施,结合韶山村周边特色餐饮店,形成“乡村游乐+民宿体验+农家土菜”发展模式。

多元融合发展进一步促进构建了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通过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培育生态农庄、种植专业大户,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实施“一点一线”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对接华润农旅生态园,依托红色旅游带动,做强外环公路沿线绿色生态产业,打造一条“美丽经济带”。全力推进韶峰创意农业特色示范产业园项目建设,发展农旅、研学、新农人培训、大健康产业,建设乡村民宿主题示范区。加强毛氏菜系、韶山茶叶、祖田米、滴水洞和韶峰山泉矿泉水等农产品包装上市,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韶山村依靠旅游产业,还发展了系列纪念品等旅游衍生产品,立足特色、面向市场增品种、优品质、创品牌,建成文旅体验项目15个、推出文创产品128款。

韶山每年都用万人长跑赛、万人同唱东方红、万人同吃福寿面等传统的“三万”活动纪念一代伟人,形成了新的民俗传统,万人长跑赛,至今已举办三十年,参赛人数的逐年增多,已成为韶山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品牌。2004年大赛升格为省级赛事,2006年又被纳入全省全民群众健身运动项目。

韶山村群众也在各项活动历练中孵化出文艺骨干,组建了两支群众文艺团队,大大丰富了村级文化生活,并成立韶山村“百人合唱团”,在每年1226日自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文艺汇演活动,以简朴而隆重的方式献礼主席诞辰。

在接待能力方面,全村已开设品牌精品民宿25家,普通民宿76家,大型宾馆2家,村内40余户农家民居统一设置成农家体验园,共计现有床位1000余张,餐饮门店80余家、旅行社6家,可单日面向全省全国接待1500人次的研学团队。

 

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

加强旅游管理,推进产业升级

为确保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韶山村突出服务质量,强化品质意识,在组织、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发力,用好“有形的手”,来调节“无形的手”,努力打造全国红色文化传承的标杆。

一是规范红色教育流程。成立红色教育发展领导小组,组建红办、红旅集团,出台《红色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关于推动韶山红色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红色教育培训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增强了韶山红色教育的权威性、示范性,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评估。

二是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旅游执法综合指挥中心职能,建立“365天不休息,24小时不打烊”“有诉必应”的高效服务和“零障碍”处置机制。做实质量强旅文章,制定塑像肖像标准、参观服务规范等通用基础标准23项、保障标准55项、服务标准34项,入列国家级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做实先行赔付,唱响韶山承诺”,入选“湖南基层改革探索100例”“韶山承诺”让游客吃了“定心丸”,游客普遍反映来到韶山放心、舒心、开心。

三是优化景区资源环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韶山,让红绿交融成为最动人的色彩。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科学制定景区发展规划,实施景区“严管严控严治”和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打造全国首个红色文化遗产环境治理示范点。同时,还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在韶山特定的节庆活动中,将韶乐、韶山山歌、韶山祈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穿插其中,在发展中传承。

四是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结合实际,组建理论微宣讲、微心愿帮帮团等12支志愿服务队,为约200万来韶游客在节假日免费提供饮水、休息、咨询等服务,宣讲政治理论、先烈故事等200余场次,获得广大游客好评,获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省级最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

在红色旅游产业的强势带动下,韶山村取得了快速发展,每年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韶山村知名企业及乡村旅游主体每年带动村民就业达1200余人次,每年吸引超100万名青少年来韶接受教育,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405万元,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

一抹东方红,万众韶山情。传承发展好红色资源,守护利用好绿水青山,不仅是产业需要,更是责任担当。对韶山人来说,四面八方的游客怀着敬仰感恩而来,也要带着理想信念而归,这正是他们始终不渝的追求。

(作者系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党委组织委员)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