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红色基因铸就共同富裕金光大道
作者: 盛干宇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 2025-04-03 来源:《中国村庄》
 
 

 

“我们是被南街村共同富裕的幸福生活吸引来的,这里不仅环境美,生活富,红色文化的氛围更让人精神振奋,走进南街村,心灵马上就得到了陶冶。”一位山西来南街村旅游的王先生这样说。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中原大地的一颗明珠,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40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走上了共同富裕道路,建起了方便面厂、调味品厂等26家企业,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年产值达25亿元。走进南街村,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南街村的美丽和富裕,还有一种感染力极强的独特的红色文化气场。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南街村的发展,离不开红色基因的传承。

筑牢红色根基

1984年创业之初,南街村带头人党支部书记王宏斌和党支部一班人,把承包给个人3年的两个企业——面粉厂和砖瓦厂又重新收回,实行集体经营,又把土地收归集体,实行统一耕种。他说,要干好集体事业,必须有先进理论作指导,才能不走弯路。经过集体研究,提出了用毛泽东思想育人、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方针。从那时起,南街村就开展了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的“三大活动”,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而且还给全村党员干部立下了“四个决不能”的规矩,即:决不能谁也不顾自己先富,决不能台上说人家台下被人说,决不能喊“给我上”、要喊“跟我来”,决不能护短怕羞、要敢于揭私亮丑。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决不是让党员干部先富起来……怕吃亏就别入党,我王宏斌再吃亏,也比不上革命先烈吃亏。”王宏斌以身作则,成为人们敬仰的标杆。

南街村的一大特色就是坚持自我教育,除长年坚持开展“三大活动”外,还有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讲故事活动、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大讨论活动、艰苦奋斗大讨论活动、公有制大讨论活动、党魂教育活动,以及“学党史,促发展演讲比赛”“忆村史,感恩集体座谈会”“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还自己出版了反映南街村发展的书籍,有《中原风》《理想之光》《中国南街村》等,翔实记载村庄发展历程。

南街村思想教育工作的加强,培育了南街人的公心和集体主义精神。坚持用红色文化育人也成为南街村“外圆内方”治村方略的显著特色,为南街村的发展持续注入内生动力。

营造红色氛围

为深化红色文化建设,南街村党委于1989年就建立了广播站,1996年建立了报社,2001年建立了电视台,后来又开设了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头条号,以此作为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平台和宣传窗口。《南街村报》自创办以来,真正发挥了村党委的喉舌作用,成为南街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材、展示南街人精神风貌的窗口和南街人建设共产主义社区的号角。南街村广播站每天早晨的开始曲是《东方红》,中午的开始曲是《大海航行靠舵手》,晚上的开始曲是《社会主义好》,村里每年都要开展红歌大赛,几十年如一日,嘹亮的红歌飘荡在南街村的上空。

1993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南街村修建了东方红广场,敬建了9米高的汉白玉毛主席雕像,成为南街村的地标建筑,广大游客都喜欢在毛主席像前合影留念。

在南街村,还有一个别处看不到的风景,无论走在哪条街道上,都能看到墙壁上镶嵌着的一幅幅红色标语,这些标语不但颜色红,而且内容红,有特色,体现了南街人的理想追求、管理理念和精神面貌。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置身其中,时时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为了更好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南街村建起了“毛泽东同志故居”“井冈山黄洋界”“遵义会议会址”“延安宝塔”“枣园窑洞”“西柏坡旧址”等仿建景观,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不出村览尽胜景,足不出园如行万里”的美妙和神奇,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场所。

 

南街村的集体婚礼

夯实红色内涵

红色文化融入南街人的灵魂,也成为南街村独有的特色。他们确立了自己的“精神”“村歌”“村训”“村树”“村花”和“村徽”,这使南街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更加深厚和丰满。

南街村精神——“傻子”精神,诠释了南街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吃亏为荣、奉献为乐的精神。这个傻不是智商低,而是没有私心。南街之路就是南街人用“傻子”精神筑起的光明之路。

《南街村之歌》是著名作家魏巍生前撰写的歌词,那激昂有力的歌声飘荡在南街村上空,振奋着南街人的精神,让人鼓舞,励人奋进。

南街村“村训”——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要悲哀。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它真切地道出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

南街村“村树”——松树。“雪压青松挺且直”,把松树作为“村树”,就是要让南街人学习松树的可贵精神与坚毅的品格。

南街村“村花”——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南街人最好的启示,做一名合格的南街人,就要效法“莲花精神”。

南街村村徽,图案简洁,寓意深刻。总体为圆形,中间为方形,寓意南街村“坚持外圆闯商海,严守内方治南街”的“外圆内方”治村方略。

在南街村,看不到时尚明星的广告,只有伟人像和英雄人物宣传画;听不到小商贩为了养家糊口的叫卖声,只有企业机器的欢唱和人们愉悦的欢笑声,到处充满着正能量。

铸就红色品牌

南街人坚信,“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文化”。南街村实实在在把文化建设落实在了企业管理中。多年来,南街村一直坚守“做好人、做好事、做好产品”的经营理念,铸就一个响当当的“南街村”品牌。

南街人认为,有什么品质的文化,就会培养出什么品质的团队。红色文化是南街人兴业铸魂的法宝,南街人的理念提升了南街人的素质,树立了南街人的形象,形成了南街村的鲜明符号,为企业文化积淀了深厚底蕴,使红色文化在南街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红色文化促进了南街人思想境界的大提升,更推动了集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南街村,工业反哺民生,村民免费享受水、电、气、面粉、福利卡消费、节假日食品、上学、就医、住房等多项福利,使南街人过上了“幼有所育,少有所学,壮有所用,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幸福生活。村里建起了现代化的幼儿园、中小学、高中,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费用均由集体承担。截至2024年,全村共培养大中专学生1600多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10名、博士生10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真正的“文化村”。青年人结婚参加集体婚礼,村集体配备婚房。村民就医治病,医药费全部报销。老人去世,由村治丧委员会统一办理丧事,不让村民花一分钱。

为丰富职工村民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乐队、舞蹈队、秧歌队、夕阳红俱乐部、太极拳协会,还建有戏曲学校、戏迷协会,国家级、省级“小梅花奖”得了50多枚。村里的“双人旱船舞”荣登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同乐会是漯河市非遗项目,全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可以说,南街人一生都姓“公”。谈起南街人的幸福生活,村民一个个笑逐颜开,感慨颇多,他们说:“是红色文化指引了南街村的发展,是集体经济给俺带来了幸福。”

“游乡村都市,品南街美食,观红色文化,感集体优越”,南街村的发展催生了旅游业的繁荣,每年有50多万人次到南街村参观,国内外新闻媒体争相到南街村采访报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红色基因名村”“国家级生态村”“国家4A级景区”等一个个耀眼的荣誉见证着南街村的辉煌成就。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功勋村官”等诸多殊荣,并当选为党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南街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开创共同富裕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河南省漯河市作协党支部书记、副主席)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