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龙门一跃换新颜
作者: 含章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 2025-04-02 来源:《中国村庄》
 
 

“禹凿龙门”“鱼跃龙门”是家喻户晓的典故,源自位于黄河龙门东岸的山西省河津市龙门村。这个占地12.8平方公里,人口3800人的千年古村,却一直是贫瘠之地。

1996年起,龙门村在四届全国党代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带领下,坚持“党建领村、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七有惠村”战略,发展集体经济,走上共同富裕之路,也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创造了条件,进而探索出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黄河龙门景区全景

传承优秀文化,打造龙门景区

黄河龙门文化是黄河文化的精彩篇章,大禹治水的献身精神和聪明智慧,鱼跃龙门的团结协作和进取精神,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之魂。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起,龙门村依托坚实的集体经济基础,出资1.6亿元打造黄河龙门景区。开发“明清文化街、状元台、红色广场、黄河大峡谷水上旅游线、龙门山高空景观区、革命教育基地”等特色产品,悠久的龙门文化焕发出新活力。

明清文化街。在龙门古镇原址上修建,旨在重塑古龙门码头的繁荣景象。古龙门码头曾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渡口,停泊的船只常有1000余艘,服务船舶的商户达100余家,龙门村民大多以商贸服务、船工、纤夫、劳工为生。明清以来朝廷在此设巡检司,年税收额曾占到河津县的三分之二。明清文化街建造明清风格的商铺40余间,开设非遗展馆、影视基地、土特产门市部、饭店等,配套龙门关门楼、望龙门牌坊、禹王洞、观牛穴等特色建筑,以及与龙门有历史渊源的名人雕像,是游客探寻龙门文化、参观七桥并架奇观、游览峡谷风貌、开展影视拍摄、书画采风、商旅洽谈的重要驿站。

龙门山高空观景区。龙门山是夹峙黄河龙门北岸的高山,属于吕梁山余脉,是秦晋交界的天然屏障,北周时曾设龙门关。龙门山高空景观区以高空观景和现代休闲体育为特色。设有玻璃观景台,可纵览黄河冲出龙门一泻千里的恢宏气势,领略晋陕黄河大峡谷壮观景像。开辟有玻璃栈道、步步惊心、彩虹滑道、高空滑索、高空秋千、时空隧道等时尚休闲体育项目,满足人们健身旅游的追求。

黄河大峡谷山水画廊。晋陕黄河大峡谷是我国最具魅力的十大峡谷之一,从壶口以下70公里的河段,分布着孟门、石门、龙门,一路层峦叠嶂,气势恢宏,号称北国小三峡。石门仅有38米宽,属于黄河最窄处,龙门属于黄河大峡谷的出口。石门至龙门间的河段代表了黄河大峡谷最奇特的地质风貌。这里一步一景,拥有鸽子庵、大禹岩、梯子崖、错开河、禹王洞、擎天柱、纤道等自然和人文遗迹,留下了“禹凿龙门、鱼跃龙门、石门斩水魔、傲羿相助、禹王锁蛟、曦皇赠尺、禹王植桑”等绮丽的故事传说,是人们感受黄河原生态山水风光,沐浴黄河文化洗礼的上佳之选。

状元台景区。位于明清文化街西段,属于“鱼跃龙门”文化集中展示区,蕴含着金榜题名、步步高升、聚祥纳瑞的好彩头,是莘莘学子、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和行商富贾神往的文化胜地。景区分设状元文化演示区、龙门文化体验区、黄河龙门观光区三部分,建有状元廊、鱼跃龙门牌坊、状元亭、状元台、状元桥、鱼跃龙门隧道、禹王寝宫、禹王台、水楼、瞭望台、观牛穴等文化景观,为游客带来“鱼跃龙门”“龙门八景”“七桥并架奇观”等沉寝式文化体验。

红色广场。位于明清文化街东段,占地5000平方米,修建于2021年,是纪念建党100周年、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的红色文化教育阵地。构筑有党旗台、巨型浮雕、建党100周年徽标等建筑以及三代领导人关于党建工作的标语。每年开展多场红色文化题材的文艺演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初心使命教育的首选教育基地。

革命教育基地。位于明清文化街沿线,由王震二纵大军强渡黄河群雕、杨得志十九路军渡河群雕、禹门抗日纪念碑、龙门山摩崖石刻四部分组成。龙门村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丰厚。抗日战争时期龙门船工曾摆渡朱总司令及八路军东征山西,193837日摆渡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赴延安。两次禹门抗日保卫战期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粉碎了日寇企图夺取龙门进犯甘陕的图谋。为纪念193812月第一次禹门抗日战役牺牲的290位烈士,河津市委、市政府1992年修建禹门口抗日战役纪念碑,碑区占地1024平方米,总高29米。20058月被确定为河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清文化街

巩固文化阵地,开发乡村旅游

在景区打造过程中,龙门村党委还不断将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主题特色,举办相关节庆活动,完善产业功能和布局,不断夯实文旅基础。

乡村建设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龙门村文化活动中心是村民文化交流的纽带,这里矗立着伟岸的大禹像和飞动的鱼跃龙门雕塑。村东大门南北宽81.6米,高20米,描绘了“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荣获吉尼斯上海大世界“中国最大村门”称号。中学大门为古龙门大禹庙微缩景观,刻画了久居国内“七寺八庙之首”的古龙门大禹庙实景图,点燃起人们对古龙门八景的美好憧憬,校园文化墙重点描述了数十个中国经典人文故事。2012年村党委筹资1200万元异地重建大禹庙,把毁于日寇战火消失70余年的山西大禹庙得以重现,为大禹文化植根铸魂。

开辟主题文化阵地。龙门村在文化建设上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开辟“党建馆、龙门村展览馆、警示教育馆、民俗博物馆、图书馆、大禹文化馆、中国名村馆、民居教育变迁及泥石流灾害警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九个主题文化阵地。开发“占地1300亩的黄河湿地公园、街心公园、鱼跃龙门文化园、益寿园、大禹苑”等五个特色文化公园,实现生态文化完美融合。村党委2002年创办大禹文化旅游节,至今连续举办二十二届,成为河津市,乃至黄河秦晋两岸的文化盛会。开设道德大讲堂、书画社、乡村文化礼堂,创建中国小康楹联文化名村,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风尚扎根繁衍。

融合生态文化成果,开发美丽乡村旅游。龙门村1999年实施新农村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全面建成四纵八横32栋住宅楼,文化活动中心、宴会厅、新龙门客栈、商贸中心、教育中心、医院配套齐全小城镇;数十年植树播绿,实施禹门口公园、涧河大坝4千米绿色走廊、玉带山千米防风林、同心路600米景观大道等绿色工程,形成2000亩环村林带。村内打造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的街心公园、益寿园和鱼跃龙门文化园,全面构建起园林化的乡村生态。为促进生态文化民居协同发展,龙门村积极开发美丽乡村旅游,形成“一庙、两门、四园、九馆”特色文化旅游,是河津市精品旅游线。

为增强游客接待服务能力,龙门村党委筹资4000万元配套建设一座三星级标准的综合接待服务中心—新龙门客栈。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宴会、茶秀、会务、健身、购物、车辆接送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对外招商40余家餐饮、旅游产品服务商,间接带动200余人就业。

 

红色文化广场——2024年“村晚”

成绩来之不易,发展经验共享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龙门村集体经济、生态环境、文化事业、民生福祉的巨大变迁,也总结形成了一些先进经验,向各地村庄分享。

党委重视。生态文化振兴作为村党委长期发展战略,每年制定工作目标,持之以恒抓落实,久久为功。坚持把生态文化振兴作为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一环,以文旅产业带动村民高质量就业,为集体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点,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集体支撑。文旅产业是见效慢、投资期长,没有雄厚的经济支撑,往往面临半途夭折的命运。龙门村首先从煤焦化、建材、精铝、电力等传统产业入手,培养了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2024年集体资产积累达47亿元,营业收入80亿元,为发展文化产业、改善民生福祉提供了坚实资金基础,保障了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高标准打造。委托权威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机构编制黄河龙门景区2030年发展规划,对龙门文化内涵挖掘提升,对旅游产品高标准定位和细化设计,吸收富有经验的开发商和经营商参与项目建设经营。三年来实施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星级卫生间、智慧管理系统、景区道路、绿化植被一体化提升改造,景区文化品位和承载力显著增强。

黄河龙门景区旅游产业直接增加362个就业岗位,年接待游客30万人,营收2600万元,利税360万元。2022年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龙门村相继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A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现已挂牌运城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运城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河津市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

大禹凿龙门,福泽万代人。下一步,龙门村党委将围绕5A级景区创建工作,不断扮靓龙门文化品牌,打造山西名片,为传承民族精神,推进乡村振兴,描绘更加美丽的生态文化画卷!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