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打太极”推出来的世界文化名村
作者:李跃杰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 2025-04-02 来源:《中国村庄》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有一个名叫陈家沟的小村庄,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太极拳的摇篮,更是一个以文化带动村域发展的典型案例。在这里,太极拳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村民的心田,文化的魅力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太极传天下,根在陈家沟。世界文化遗产竟起源于看似普通的小乡村,也正说明了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陈家沟村的陈王廷所创。这位太极拳的奠基人,以其卓越的武学天赋和对道家养生理念的深刻理解,开创了太极拳这一武术流派。从此,太极拳在陈家沟村生根发芽,不断得到本村历代名师的传承和发扬。

“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可见陈氏太极拳普及范围之广,太极拳文化氛围之浓厚。如今,陈家沟村共计3100余人,拥有近800名拳师,家家户户都会习练太极拳,太极拳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太极拳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寄托。

陈家沟村的文化事业之所以蓬勃发展,太极拳文化的普及是其中的亮点。村内的太极拳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幼儿到青少年到中年再到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太极拳课程。太极拳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村民与各类拳友的身体素质,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展现了太极拳文化的魅力。

有了这样一个强势的名片支撑,陈家沟村各种相关文化活动目不暇接。定期举办的太极拳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和拳友的文化生活,也让太极拳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每到过年期间的太极拳村赛,更是陈家沟村的盛大节日,届时,村民总是要欢聚一堂,共享太极拳带来的精神盛宴。

太极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在陈家沟村,文化迎来了人流,人流又带动了服务,各种相关产业应运而生。为接待各地远道而来的客人,民宿蓬勃兴起。为了满足游客拳友的住宿需求,村内开设了13家各具特色的民宿,为大家提供了舒适的住宿环境。这不仅带动了近百名村民就业,促进了大家收入的增长,也间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截至2024年底,陈家沟村民宿产业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为了满足拳友习练太极的装备需求,陈家沟村还创办了太极服饰加工作坊。这些加工作坊精心设计生产的太极服饰,不仅满足了村民以及拳友的需求,还远销国内外,成为陈家沟村的又一张亮丽名片。目前村内共有8家太极服饰加工作坊,生产的太极服饰各具特色,也带动了村内困难家庭参与其中,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医武不分家。拳术的推广,直接带动了四大怀药的丰收。村内200余人直接参与到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等中药材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这项产业年产值800余万元,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也为村庄经济带来新增长,注入新活力。

强调与自然互动是中华文化的特色。陈家沟村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将太极拳文化与农耕旅游相结合,推出了“太极拳+农耕体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习练太极拳的同时,体验农耕文化,例如参与到种菜、摘果、养鸡等农事活动体验中。来自湖北的游客李先生在陈家沟村亲身感受了这个项目,他表示:“在这里,太极拳让我找到了心灵的宁静,也体验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以本土特色文化激活村庄全面进步,是陈家沟村闯出的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也总结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例如,深挖太极拳传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实现经济与文化共赢;以文化人,提升村民精神面貌,增强村庄凝聚力;创新发展模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等,希望为全国同类型乡村发展提供借鉴。

在蹄疾步稳发展前行的进程中,陈家沟村也不断收获各种肯定和表彰。先后获得“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侨胞之家”“河南省‘最美文化传承村’”“首批河南省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特色品牌‘百强村’”等多项荣誉。其中,由陈家沟景区申报的《焦作市温县太极运动康养案例》成功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评选的全国20个老年旅游典型案例。在“银发经济”崛起的新时代,又将持续激活陈家沟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本村经济社会不断提升的新亮点。

陈家沟村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以文化振兴推动村庄发展的生动教材,也展现了中国乡村浩浩汤汤的文化力量,昭示着全国村庄灿烂美好的明天。

 

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陈冲(左)与作者在温县农民丰收节上展销四大怀药

(作者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主任科员、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