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洒十千恣欢虐”,李白名句说的就是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平乐村。该村为镇政府所在地,东与偃师市接壤,西与古都洛阳相望,南与千年古刹白马寺毗邻,北与邙山紧依,历史文化氛围厚重。
洛阳是牡丹之都,也孕育了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平乐村。平乐村民种牡丹、画牡丹的习俗始于汉魏,盛唐时期达到高峰,世代沿袭,为牡丹画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平乐村涌现出郭泰安等一批农民画家,带动部分群众在农闲时节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从事牡丹画创作,取得了较好效益。2008年,平乐村百名画家参加洛阳千人画牡丹迎奥运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李长春、刘云山、刘奇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平乐村视察,称赞“小画笔画出了大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多种举措推动平乐牡丹画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平乐村建成了占地90余亩的“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为牡丹画创作、培训、交流、展示提供了平台,并成功创建了洛阳市首个国家级淘宝村。
园区建有主题美术馆4600余平方米,画家创作室168套,写生基地25亩,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景区。现已成为河南省美协、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多家艺术机构和高校的采风基地。园区年举办各种规格书画作品展览30余场次,年接待中外游客团体、散客约30万余人次,设立了牡丹画技术培训学校,年组织牡丹画培训2800余人次,在提升绘画技能的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园区牡丹画师队伍已壮大到1000余人,其中省级会员30人,市级会员60余人,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综合收入过亿元,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全国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四绝”(龙门石窟、洛阳牡丹、洛阳正骨、洛阳水席)中,有三项源于平乐村,包括洛阳牡丹、洛阳正骨、洛阳水席。
以此为基础,平乐村建成了“第三产业一条街”,形成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第三产业新格局,仅平乐村经营“上门包做宴席”的专业户就达30 多家。
村党总支书记郭留建和“两委”班子团结带领村民通过宣传推介、培训引导、创新发展,把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平乐牡丹画、平乐郭氏正骨和平乐水席三项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教育文化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俱全的完整新业态。先后被授予 “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等多项荣誉。
(作者系河南省平乐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