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一个白族村的“化学反应”
作者:张波 邱德帅 点击数:27 更新时间: 2025-03-31 来源:《中国村庄》
 
 

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合群村有村民1200多人,其中白族占97.52%,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700多年前,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近年来,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推广和转化,村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开启了崭新篇章,绽放出夺目光彩。

传承:正本清源,新老接力

合群村一直保留着白族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如仗鼓舞、霸王鞭等传统舞蹈,如三道茶这样充满仪式感的习俗,既是乡村生活的调味剂,更是白族的根与魂。进入新时代,在深入推进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合群村的白族文化得到了深入挖掘整理。各种民间传说和古老的技艺知识从村里的长辈们那里传承到年轻一代。拿仗鼓舞来说,它源于古代白族的战争与劳作生活,动作刚劲有力又富有节奏感。在重新整合过程中,有些动作已经变形或者失传的部分,通过老艺人的回忆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得到重新规范,确保了原汁原味。

通过桑植县相关单位、芙蓉桥白族乡政府和长沙县对口帮扶桑植县乡村振兴工作组等多方积极组织协调,合群村建成村史馆和白族文化体验馆。村史馆内,一幅幅老照片、一段段老故事、一件件老农具和传统民俗服饰,都生动展示了合群村的发展历程以及白族文化的演变。白族文化体验馆则更侧重于互动体验,馆内设有扎染体验区、仗鼓舞表演区、白族传统美食品尝区等。在这里,村民找到了心灵家园,游客则丰富了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合群村积极推动白族文化进课堂活动,从小班的孩子开始就教导他们唱白族儿歌,认识简单的白族服饰图案,到了小学阶段则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白族历史、语言文字、民间故事等。同时邀请村里的长辈和艺人进课堂讲述白族故事,展示传统歌舞等,让孩子们从小就能深入接触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从而培养他们深厚的文化情感,为白族文化的长远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广:姊妹交流,日用常新

在寻根问源过程中,合群村与云南大理州喜洲镇周城村结为姊妹村。这一跨越地域的举措,将湖南桑植的白族文化与云南白族文化发源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两地常常“走亲戚”般互访交流学习各自保存或发展较好的白族文化精髓。合群村学到了周城村在白族传统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规划方面的经验,例如周城村对古民居风格的保留,以及对白族刺绣、扎染旅游商品的开发。合群村则把自身独特的仗鼓舞表演和田园风光特色分享给对方。这使得合群村在拓宽视野的同时,也对自身文化进行了创新发展,把当地的白族文化推向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吸引了更多关注。

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才更有生命力。合群村将仗鼓舞与现代健身观念结合起来,发起“健康仗鼓舞”推广活动。在活动中,将这项舞蹈打破了只在特定节日表演的局限,融入到了村民日常健身锻炼中。同时,通过在学校设置文化课堂,请村里的艺人授课,以及开启网络直播,传播展示白族的传统服饰制作过程、三道茶的茶艺表演等,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帮扶工作组调研合群村观看扎染技艺演示

转化:产业融合,激活彼此

扎染和织锦这两项白族传统技艺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承者逐年减少,面临失传。合群村敏锐地察觉到这一问题,积极组织相应的技能培训,邀请村内经验丰富的老艺人,从原材料的选取、传统图案的意义到复杂的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地传授。针对村民担心学习无回报的顾虑,积极联系外界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确保村民的作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这不仅传承了技艺,还为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尤其是家庭妇女和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老人,也在提高了收入中坚定了村民传承的决心。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优质稻、黄桃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合群村顺势构建出“农业+民俗+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文化与农业互相融合。例如,在黄桃丰收的季节举办黄桃文化节,吸引游客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可以体验白族的打糍粑活动,观看仗鼓舞表演等,让游客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体验,进一步激活了传统农业,拓宽了发展路径。

除了这种农耕文化节,合群村还以白族文化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旅游项目,例如白族传统建筑为特色的民宿集群。民宿内部按照白族传统风格装修,从墙上的壁画到床上的绣花被面都体现出浓郁的白族风情。游客入住民宿后,可以深度体验学习扎染、参与霸王鞭舞蹈课程、品尝独具风味的三道茶等。此外,还开发了白族文化生态游线路,游客沿着线路可以游览古老的白族村寨,感受自然田园风光的同时与当地村民深度互动,沉浸式体验最原汁原味的白族生活。

在线上销售农产品和文化产品过程中,合群村也积极融入文化创意元素。例如,将精心包装新鲜采摘的黄桃,附上关于白族文化的小卡片;把扎染和织锦作品制作成精美的文化礼盒等。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良好的品质,产品在网上也积累了不错的口碑,订单量逐年递增,合群村的品牌和文化影响力也越来越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合群村的文化和产业都获得了量与质的双提升。游客量由原来每年不足5000人次,到如今突破了2万人次。产品销售收入也从每年不足50万元达到了100多万元。在文化传承方面,目前村里掌握扎染、织锦等传统技艺的人员从不足10人增加到了50余人,而了解白族文化故事、能够讲述仗鼓舞等文化内涵的村民更是大幅增长,尤其在12岁以下的儿童群体中,覆盖率50%以上。合群村相继获得“湖南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荣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验表明,合群村不断主动拓宽渠道,借助时代和科技手段,推广发展特色文化,并在与其他产业融合联动中相互激活,创造了新的价值,获得新的生命力,这是1+1>2的化学反应。相信会有更多村庄借鉴合群村经验,让各地乡村文化更加蓬勃发展。

(作者单位:张波,湖南省长沙县对口帮扶桑植县乡村振兴工作组;邱德帅,桑植县文联)

《中国村庄》杂志  3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