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东岛,文泽江南
东岛村地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的中东部,是峨山镇下辖的六个行政村(社区)之一,于2023年由乡镇内两座历史文化名村——原东岛村与千军村合并而成的。村庄依山而建,东西南三面环丘,北接平野,村域形态像被U型口袋包裹一样。山峦、沟渠、农田、屋舍、溪塘、林木、道路等景观在村内叠嵌交错,建构出“七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一分宅”的村落布局。村内山冈茂林修竹,山谷聚水成渊,山坳层楼叠榭,层次分明地织就出一幅江南地区原生态唯美画卷。奥区四塞的地理环境为村庄涵育众多历史典故与人文渊薮提供了世外桃源般的沃壤,奠定了东岛村在繁昌区乃至芜湖市赫赫有名的历史文化大村地位。
合并后的新东岛村拥有26座自然村、68个村民组、1870户的在册户籍和5332人户籍人口的庞大规模,其在留驻原东岛村与千军村旖旎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承继了两村近千年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村庄内广泛分布着彰显包括姓氏文化、诗歌文化、书法文化、耕读文化、科举文化、民俗文化、佛禅文化以及红色文化在内的古址遗痕,处处绽露着古老山村的幽深古韵与隽永文脉。
东岛村菊花田景观
文脉悠远,文运昌隆
姓氏文化是东岛村最鲜明的底色文化,是其悠久村史的显化表征。村内计有李姓、周姓、汤姓、金姓等世家大族。以聚居在原东岛中心村内的李姓村民为代表,该姓族人皆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的后裔。李阳冰(约722-约790年)为“诗仙”李白的同宗族叔。其人才情并茂,旷达雅致,“善辞章、工篆书”,曾被誉称为“李斯之后的小篆第一人”,对后世书法界产生深远影响。李阳冰学优宦显,其在任职安徽当涂县令期间与李白交谊酬唱,为后者掇拾遗文,遂传承千古佳话。及至南宋初年,李阳冰第十三世孙为避战乱,举家迁徙繁昌,踏勘选址于原东岛中心村,自此开基立业,成为东岛建村之始,迄今逾900年。东岛李氏族人见证了村庄近千年的浮沉变迁,并与村内其他大姓宗族共同守护现今村庄的历史记忆与血缘纽带,使村庄文脉代代相传。
东岛的诗歌文化和书法文化源出姓氏文化。前者缘起于“李氏先祖李阳冰慷慨接济族侄李白,为他出版诗文遗稿并作序传世”的历史佳话。后世的东岛李氏族人承袭其先祖的诗意文风,写就了众多描写不同历史时期村庄自然风光的诗歌遗作。其中传承至今的诗文就有30余首,“五律”“七律”“七绝”等常见体例兼而有之。部分诗文辑录于原东岛中心村文化墙上,似可窥见往昔村内吟咏之盛。东岛文宣辞中的“诗画东岛”一语,即受到该诗歌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东岛村民还承继先贤的书法基因,历代村人皆有挥毫泼墨之风。这些墨宝不但源自书法文化的自然沉淀,更是村内耕读善教之风酝酿而成的硕果。
耕读文化与科举文化共同构成东岛乡村文化的坚实内核。耕读文化源自东岛李氏始迁祖确立的“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之族训。后世族人谨守祖制,以“晴耕雨读”为人生指南,忠实践行“耕为本务,读可荣身”的传统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观指引下,东岛村的耕读文化进一步衍生成为科举文化,涵养出一代代东岛村民建功立业、奋发有为的进取品格。据统计,仅原东岛中心村一隅之地,在建村后700多年的科考史上共诞生进士12人,举人5人,武举3人,另有博取其它功名者近百人。及至当代,东岛学子们更是在科举入世精神的感召下,共计考录16名硕博研究生和100多位本科生。他们建设国家,服务社会,体现了“家国同构”的使命与担当。科举文化与耕读文化一道,共同促成诗书传家的文化基因深深烙入东岛村民的血脉之中;泽被千秋,流芳万古。
民俗文化与佛禅文化是东岛乡村文化中的特色构成。东岛村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根基,村内汤氏宗族的先祖曾做出捐献世居祖产用来建庙弘法的义举。目前仅该村之内,就坐落有玉笥禅寺和泰平禅寺两座佛教古刹。两座古刹香火缭绕,晨钟暮鼓,时刻开示信教村民行善积德、乐善好施。浓郁的佛教氛围与醇厚的儒风雅韵相得益彰,在村民中起到良好的涤荡灵魂与开悟教化的社会效用,显示佛教信仰在部分村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村内的民俗文化集中表现在舞龙灯、耍秧歌灯、划旱船等民间传统表演艺术上。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为节假日里的村民带去难得的欢娱体验,更加成为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由民间文艺宣传队编排并长年巡演的庐剧剧目,亦将村庄内的民俗文化提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彰显东岛村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矢志不渝的文化自信,极大丰富了东岛乡村文化的隽永内涵。
红色文化最终成为东岛乡村文化的凝练与升华。过去革命战争年代救亡图存的严峻形势,使得内隐于东岛文化基因中的“家国情怀”被激活放大。在挽救危亡的民族大义感召下,东岛村走出一批致力于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伟大事业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中国的革命解放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乃至宝贵生命,涌现出以李后庆、杨兴旺、邱继祥等为代表的革命烈士榜样。与此同时,作为抗战时期皖南繁昌地区诞生的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金汤支部在东岛村的建立,不但为村庄在光辉灿烂的民主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加激励着村庄后人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今日村内万罗山上的炮楼遗址和尖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俱在无声宣讲东岛村鲜艳殷红的革命传统精神。

东岛村组织生活会,与村民代表共同商讨公共事务
文旅融合,文创开发
东岛村在多元文化的厚泽滋养下,于蜿蜒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众多底蕴深厚的古址遗迹,计有树龄悠久的“倒杉木”、寓意雅洁的“茅茹桥”、梵音袅袅的“泰平禅寺”、观兴鉴废的“仙人桥”、彰显旧时皇权恩荣的“古门楼”、寄寓科第期许的“七星井”、湮毁待复的“文昌阁”和“李氏宗祠”遗址以及“千军古炮台”“城山寨”等遗存遗迹……彰显一座古老山村深沉厚重的文化积淀。如今这些文化地标在国家乡村建设行动的加持下,业已成为东岛村立足“文化兴村”的宝藏资源。
近年来,东岛村积极挖掘党的统一战线制度优势,通过村企合作共建模式创造性成立“新故乡乡村振兴协会”,成为国内首个经民政部门审批注册的村级乡村振兴协会。村庄依托该协会在项目争取、资金配套、人力资源支撑等多向度的平台优势,为村内在发展大局、产业布局、治理格局等板块争取更多更优质的帮扶资源。目前,新故乡协会基于村庄生态禀赋优越、历史人文荟萃的独特优势,在村内相继规划落地以农业产业为根、以田园风光为韵、以乡村文化为魂的“创意农业”项目和高端食用菌栽培项目;打造出以“铜冲菊花海”为代表的农旅融合观光带,开发出“万亩竹海+青年水库”的生态观光风景区,取得初步的帮扶成效。
此外,协会还基于前期村庄自然与人文资源普查成果,建言村委通过掇拾文化遗存,修缮历史遗迹,挖掘精神价值等一系列基础操作,将村内农业景观布局与乡村旅游规划有机结合,为村庄设计出“游十里东岛、观百年古杉、品千年文化、赏万亩竹海”的文旅宣传标语,同时进一步用好“晴耕雨读、诗画东岛”这张乡村文旅名片,逐步有序地推动村庄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期最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论断付诸实践,落地生根。
当前,东岛村“两委”正加紧利用省内建设“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政策契机,进一步深度挖掘村庄多元文化中的丰富意象;拟用举办千人徒步、山地骑行、亲子郊游、写生摄影、诗歌吟咏、文艺汇演等多样化的文、艺、体活动为媒介,向外界展示东岛村人文炳蔚的独特魅力;宣介村庄的辉煌历史,讲好乡村的逸闻故事,厚植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文化沃野。进一步依托新故乡协会积极协调政、企、研、学、商多方资源,为村庄建构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蓄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国内乡村振兴领域的相关实践示范出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东岛新故乡乡村振兴协会)
《中国村庄》杂志 第3期 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