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学生村官论坛 > 正文
 
传承羌寨文化 建设云朵家乡
作者: 任艾萍 点击数:40 更新时间: 2025-03-27 来源:《中国村庄》
 
 

 

四川省北川县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是革命老区、也曾是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羌族被称之为“云朵上的民族”,羌绣、羌笛、羌歌和羌舞是极具代表的文化符号。

我是扎根在乡村一线15年的基层干部,2010年大学毕业,回到绵阳北川,从大学生村官做起,后来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狠抓党建工作,所在村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到被评为“绵阳市级优秀党组织”,村庄面貌得到改善。考入乡镇机关后,岗位一直变换,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一直是我工作的主阵地之一。下面我将围绕几个阶段的工作经历,来谈谈在各级组织领导下参与的文化振兴相关工作,分享我们北川的经验,期待共同交流,增进了解。

抓党建,破立并举润民心

乡村是要有人情味,但不能背人情债,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

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我所在的永安镇永明村是一个山区村,常住人口仅几百人,山高路远、经济落后,存在乱砍乱伐屡不禁、未批先建管不住、群众参会不积极、邻里关系不和谐的乱象。在我们偏远地区一些老百姓心里,村委会是干部工作议事的地方,在那里有“官”气、讲“官”话,农民百姓不愿进村委会,也听不懂“体制内话术”。这些现象让我认识到抓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村支书,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要想让村庄有发展,必须让村民靠近党组织,要想让村民靠近党组织,必须让大家真切了解党的政策理论。这都要从加强宣传工作入手,我根据村里的民俗风情和具体情况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推进“德润永明”强引领,让道德建设根植人心。以村规民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年画、星级文明评选、以及系列创建为抓手,结合“我们的节日”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崇德向善 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二是利用“火塘会”搞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为拉进党的创新理论与基层的距离,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充分发挥羌风民俗的作用,依托“火塘会”传统聚会形式,将宣传宣讲融入民族习俗。三是创办“评议堂”揭短长,推动乡风文明向善向好。为改变邻里间因“鸡毛蒜皮”小事而损伤邻里乡情,促进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淳朴民风,结合村情创设“道德评议堂”,选聘民风观察员和道德评议员,每季度既评议好人好事、又评议伤风败俗,并张贴红黑榜,褒扬文明新风,倡导崇德向善,破除陈规陋习。

在此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让“大思路”配套“小举措”“大道理”对接“小日子”,让理论走出文本,脱离抽象,从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民生小事出发,讲出“百姓味道”“时代味道”,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因地制宜,把握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重要时间节点,不但不能扰乱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同时还要用宣讲的内容充实百姓茶余饭后的精神生活。其实群众在内心深处对党的政策都是非常希望了解知情的,也觉得和自己利益紧密相关。如果把握好方式节奏和时度效,讲得通俗明白透彻,一定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要注重发挥老党员、老先进、老支书、退休教师、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代表的作用,借助他们的声望,可以事半功倍。在评议时,注意奖惩结合,功过分明,不能含糊,规矩才能立住,让老百姓敬畏规矩,然后依靠规矩,主动维护规矩。

兴文化,美好生活有“羌”调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羌民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任务尤为艰巨。

曲山镇是北川老县城城关镇,辖区石椅村人文底蕴深厚、羌风羌韵浓厚,多年以来发展了以农家果品采摘、吃羌乡野菜、住羌风民俗为主的特色乡村旅游。

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研究出了文化传承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一是打造“母大爷传习所”,保护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以“羌年”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姓氏命名,将羌年习俗、羌歌羌舞、羌笛口弦等作为传习内容,组织开展传习禹羌文化、分享家规家训、讲述石椅故事等活动,创作脱口秀、快板、打岔等演艺节目。二是培育“羌调”文化品牌,推进乡村文化遍地开花。协助创作《石椅羌寨我的家》《云上枇杷花正开》《石椅故事》等文化文艺作品等,开展玉皇山登山祈福、舞龙巡寨民俗展演、唱羌歌跳莎朗、烧火龙等“羌调”十足的特色民俗活动。三是开展“皂角议事”,提升群众组织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村民以住房、果园、土地、现金等入股成立旅游公司,扩大农家乐、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采取“非遗+乡村振兴”“文化+乡村振兴”等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提升羌民俗体验,开展茶文化研学等旅游项目。四是创设“村史馆”,延续石椅大沿路精神。让居民和游客充分了解村庄发展的来龙去脉,留住乡愁,忆苦思甜,珍惜当下,团结奋进,凝心聚力,共同创造石椅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真正做到文化的有机传承,并不容易,需要整体的安排,不能只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要活起来。我们坚持确保原汁原味不走样,与当下形势紧密结合,赋予新内容,落地生根,并不断打磨成新作品,面向群众展演,接受群众检验。进而产业化运作,让市场检验,服务发展,创造价值,这样才能源远流长。最后引导人们深入认识自己的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共鸣和共识,使之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标识。经过一系列操作,羌族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同时也带动了老百姓精神层面的升华,凝聚了大家的精气神,增加了认同感,画出了最大同心圆。

 

陈家坝镇“羌历年”千人宴

促文明,志愿服务添光彩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陈家坝镇是北川灾后重建任务重镇之一,辖区房屋几乎全部倒塌新建,青年夫妻大多在外务工购房,“一老一小”留守关爱迫切需要解决。为解决农村老弱病残人群的困难,我们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引导各行各业参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并形成了以下经验。

一是开展文明实践“赶大集”特色活动,提升群众感知温度。邀请县级各部门志愿服务中队到镇开设服务项目,推动文明实践融入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坎,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通过“摆摊设点”,开展爱心义剪、爱心义诊、免费拍全家福、免费维修小家电、免费磨菜刀、免费配钥匙、法律咨询、中高考政策咨询等联合志愿服务活动,凝聚了民心,得到群众认可。

二是创立“飞毛腿”代办服务品牌,打造优质志愿服务项目。针对山区农户居住偏远、农村公共交通缺乏,村民上街赶集远、私车拉客无保障等问题,立足群众需求,在镇域范围开展“飞毛腿”志愿服务帮办代办服务。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众、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以顺风车的形式代运货物、代办事务、代卖农品,服务的深度广度都不断拓展,受到了很多好评。

三是选树“羌山”系列文明典型,培育新时代文明新人。开展“好婆婆”“好儿媳”“好妯娌”“好邻居”等身边好人和“文明家庭”“最美家庭”“诚信户”“最美庭院”的评选和推广活动,打造“好人”品牌,放大“最美”效应,以家风带动乡风民风转变。

四是针对特定群体,做好分类服务。以文明实践所+老年协会+老年志愿服务队的结构和形式,推出暑期托管、非遗进校,关爱“一老一小”,实施“银龄计划”“心沐计划”等志愿服务项目,更好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引领全域范围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也促进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发挥价值,充实心灵和生活,成为宣传工作的一大亮点。

这些举措非常好地体现了我们党的领导作用,我们没有事事亲力亲为,而是把大家组织起来,让群众自我服务,形成良性互动,大家越来越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感谢党的恩情。

赏羌风羌韵,到魅力北川。下一步,我们将接续奋斗,结合地方和民族的具体文明样式、文化形态,继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凝心铸魂,让北川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加有“羌”调。

(作者系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镇党委副书记、组织宣传委员)

《中国村庄》杂志  3  大学生村官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