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前,煤炭开采是马栏村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矿权制度改革和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发展定位的落实推进,马栏村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产业格局被彻底打破。村集体积极实施产业转型,通过大力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开发低碳休闲旅游产品,挖掘人文历史故事,成为集文化观光、红色教育、旅游休闲和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村。
基本情况
马栏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地处太行山余脉,村域面积16.34平方公里,现有396户810人。村庄依山势而建,形成狭长的空间形态,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2013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内有萧克将军和邓华将军曾在此地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已成为重要的历史遗迹,因其红色革命历史而闻名,被称为“京西第一红村”。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7.4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06万元。
截至2024年9月30日,马栏村资产总额2477万元,其中:货币资金312万元,固定资产2099万元。负债总额560万元,所有者权益1917万元。资产负债率23%,财务状况良好。
主要做法
◆ 用好彩票基金,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为支持革命老区发展,国家拨付中央彩票基金5000万元支持斋堂镇发展,马栏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一是利用彩票基金163.2万元,新修建了登山步道,方便游客登山。二是利用彩票基金111万元,对村内的道路进行微改造、精提升,美化家园环境,提升游客舒适感。三是利用彩票基金187.5万元,建立游客旅游中心,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起来统一销售,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 依托红色资源,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村“两委”班子及时调整了传统的产业发展思路,利用现有资源,把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打造成北京市青少年教育样板基地。村集体成立旅游合作社,开办集体大食堂,接待前来参观的人员,开展“住抗战民宅、听抗战故事、吃抗战饭、体验抗战生活”的红色旅游发展模式。2023年全年实现接待收入111万元,实现收益62万元。另外,村集体为全村30多位老人提供餐饮服务,个人负担2元/天,村集体每人补助13元/天,每年补助10多万元,所需资金从接待收入中列支,解决了老年人的负担和子女们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解决6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收入3000元。镇政府发挥重要的纽带作用,要求全镇青少年学生每年必须到马栏村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为集体大食堂提供游客保障。实现了集体增效益、农民增收入、村庄增活力。
◆ 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村集体修建登山步道6.6公里,串联马栏村、马栏山森林公园、丁香谷等旅游景点,融合“京西第一红村”的深厚红色人文历史文化,沿途经过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萧克故居、故戏台等文化景点,让游客不仅锻炼了身体、欣赏了美景、品尝了美食,而且接受了革命教育、增长了历史知识、坚定了爱国信心。每年还举办各种活动,传承红色精神,让游客在感悟过去生活的同时,珍惜当下的美好。组织画家和作家开展山水写真和“马栏夜话”活动,挖掘红色历史资源,书写马栏故事新篇章,以文带农、以文促农、以文彰农,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马栏村史馆
经验启示
◆ 讲好历史故事,充分发挥文化振兴的促进效应
马栏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对青年人成长教育影响深远。村党支部应结合资源禀赋实际,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挖掘,把历史故事总结好、宣传好,把革命精神弘扬好、传承好,把文化资源利用好、保护好,用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端稳“文化饭碗”。
◆ 保护好生态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振兴的带动效应
马栏村不仅有丰富的红色历史,还拥有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有生态管护林16525亩,每年获得管护补贴99.15万元,安排村民就业13人。马栏山是天然的生态旅游山,拥有上百种野花和原始森林。村里每年还举办山地徒步大赛,穿越冀热察挺进军曾经驻扎和生活的地方,让游客切身体会到新时期红色遗址的魅力。村集体要转变靠产业发展的思路,加强对生态林的管护,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碳汇交易制度,把生态资源变成经济资源,端稳“生态饭碗”。
◆ 办好农村集体大食堂,充分发挥党支部服务群众带来的凝心聚力效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在外工作子女们最为牵挂的事情。村集体开办的老年餐桌虽然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老年餐桌的补助又是一个问题,全部靠村集体从实现的经营性收益进行弥补,长期下去势必将影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建议由政府每年按就餐人员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或鼓励企业给予一定的赞助,以减轻村集体的负担,真正把这件惠及于民好事办好办实,确保这项工作能够长期持久坚持下去,增强村民对党的信心,端稳“爱心饭碗”。
“煤村”变“红村”。曾经辉煌的煤炭开采史,也变成了宝贵的旅游资源,马栏村计划建一座煤炭博物馆,用多种形式介绍马栏煤的形成史和开采史,用文化发展续写产业转型新篇章。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村庄》杂志 第2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