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东瓦庄村共有468户1780人,土地面积3580亩,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64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村落,长期以来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过度依赖传统农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困难,硬件条件差,且班子运行缺乏动能,整个村庄因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曾经长期陷入发展困境。
近年来,东瓦庄村锚定“富民强村”目标,东瓦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探索特色农业全域发展的产业振兴路径,形成了“以点带面、一线串珠、全域推进”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建设新格局。先后荣获“全国森林村庄”“山东省美丽乡村示范村”“泰安市基层党建示范点”“泰安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泰安市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检查作物长势
做法成效
2014年,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为东瓦庄的产业发展带来了转机。 “两委”班子带领党员干部主动发挥乡村振兴“排头兵”作用,在产业引领上走在前、勇担当,围绕特色农业产、供、销全产业链全面发展,同时带动周边村庄定向发力、抱团发展,实现从“一村强”到“村村强”,推动共同富裕、乡村全面振兴。
◆ 盘活资源,蓄力发展集体经济
村“两委”班子首先从集体经济入手,转变思想,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家底富起来。
一是迅速行动,锚定发展思路。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带领党员群众到寿光市、聊城莘县、临沂费县等地考察学习,最终选定哈密瓜、葡萄、猕猴桃、土豆等果蔬品种,探索“一村多果”果蔬特色农业种植产业发展思路。
二是模范带头,激发群众热情。发展初期,群众心里没底,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想流转土地、不敢投资,害怕赔本赚吆喝。为突破困境,党支部书记王兴宝当场流转土地130多亩,村“两委”成员陈曰寅、党员王友旗等纷纷参与进来建设大棚,看着党员带头、大棚收益良好,村民们逐渐参与投资承包大棚。
三是结对帮扶,破解发展难题。在上级支持和政策帮扶下,东瓦庄村与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结成对子,学习先进发展模式和种植技术。并从寿光市高薪聘请5名技术员,免费为周边各村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培训乡土人才,10余名青年人才先后在东瓦庄村“两委”跟班锻炼、在大棚内观摩学习,已有6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梯次培养。“支部结对、干群结亲”让特色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东瓦庄育苗基地
◆ 产业先行,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党建引领、书记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民富村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发展特色农业中来,或承包大棚,或进棚务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群众尤其是年轻人返乡,在家门口承包大棚,发展产业,农村与返乡群众来了一场“双向奔赴”。
一是创新发展途径。在产业发展基础上,东瓦庄村党支部领办东平丰源土地合作社,成立东平县果蔬康农业开发公司,由村集体运营管理,公司注入资金,群众通过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每个大棚平均年收益达到3万元,2022年度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余万元。
二是打消后顾之忧。为调动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合作社以每亩土地5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让贫困户优先承包,剩余再包给有意愿的农户,承包费的70%按入股比例分红,30%村集体留作再发展基金。收成之后,农户可以通过自行销售、线上销售、现场采摘等途径进行售卖,合作社也畅通销售渠道,对农户卖不出去的蔬果进行兜底销售,彻底打消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合作社多方争取,充分动员群众,投资8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钢架结构塑料大棚148个,投资320余万元新建水泥道路、水肥一体化排灌设施、新打机井等,为种植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增强口碑效应。充分利用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举办“赏花节”“采摘节”,与邮政、工会进行合作,发放福利券,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观赏。通过口口相传,东瓦庄村名声越来越大,外地客商到基地现场收购,村里种植的瓜果进入北京、上海的大市场供不应求,每个大棚平均年收益达到3万元,村集体收入达400余万元。农户主要通过承包大棚、园区打工两种方式增加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采摘五彩椒
◆ 抱团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一个村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真的富。2022年以来,梯门镇紧抓跨村联建宝贵机遇,全力推动特色农业全域发展。
一是统筹资源建片区。东瓦庄村积极响应、紧跟步伐,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统筹资源要素,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的东瓦庄村、大侯庄村、西瓦庄村、尚园村、范山村、苏庄村6个行政村组成的东瓦庄片区,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进步。
二是广泛动员搞流转。专班进村入户走访,向群众宣传镇党委政府出台的《梯门镇特色农业全域发展十条措施》,组织群众到东瓦庄村、到寿光市参观学习,现场帮群众算账,激发群众发展欲望。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土地流转,调动群众种植大棚的积极性。在各联建村共同努力下,东瓦庄片区流转土地已达6000余亩,占全镇流转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
三是高标育苗塑品牌。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大棚,采用“片区党委+合作社+农户”模式,基本固定“春瓜秋菜”的轮作模式,最终成功打造“梯门农品”果蔬品牌,注册了“果蔬康”品牌和“馋嘴王”商标。目前,东瓦庄片区特色农业规模达到6000亩,人均年增收2.4万元,东瓦庄作为中心村集体收入突破400多万元,西瓦庄村增收25万元,范山村增收20万元。
◆ 利民惠民,美化改善村容村貌
村里通过产业富起来了,东瓦庄村班子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竭尽全力为民谋福利,通过扮靓村庄“颜值”反哺村民。
一是实行福利政策。经过支部研究,东瓦庄村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过年过节发放福利,为80岁以上的老人买保险,村民用电有补贴,大大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二是提升基础设施。筹集160余万元进行道路、桥涵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柏油路3000多米,粉刷墙面4万平方米。铺设沥青4000余平方米,新打机井8眼,新增变压器4台。安装了5台大的净水设备,让村民和城市人一样喝上了纯净水。
三是开展环境整治。对村庄道路进行绿化,投资90余万元,砌垒了路沿石、安装了小栅栏,栽种石楠球、冬青球等绿化苗木40余万株,安装路灯200余盏,目前村内绿化面积达95%以上,涉及21条小街、4条大街,群众出行更便利、生活更方便、环境更优美,东瓦庄的居住环境、村民精神面貌和幸福指数也在大幅提升。
葡萄丰收
经验启示
目前,东瓦庄村大力推进发展特色农业,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走上了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振兴路,各项工作均走在全镇各村前列。东瓦庄村党支部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基础,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打响了“梯门农品”品牌名号。从东瓦庄村党支部的工作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 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支点”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东瓦庄村党支部通过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示范带动和结对帮扶等措施,同时抓住跨村联建的宝贵机遇,协调6村资源优化配置,有效引领了村庄的特色农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要紧密团结群众,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带领群众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径。党支部成员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树立榜样,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抓住一个“杠杆”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个村发展一个特色产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东瓦庄村坚持做到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合作社、村集体、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更加紧密,构建起“利益共同体”,不断夯实优势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实践证明,找到特色发展之路,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是引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关键之举。
◆ 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发挥一个“动力”
面对转型发展的艰巨任务,东瓦庄村不仅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引领示范,全村农户也都积极参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协调推进土地流转与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正是因为坚持群众路线,发展集体经济密切联系群众,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百姓都在为把村庄建设得更和美而努力,才一起走出了康庄大道。实践证明,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引领村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根本保障。
(作者系山东省泰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泰安市委党校教授)
《中国村庄》杂志 第2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