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秋,我们驱车走过沂蒙,走过兰考,走过淮安……一路都是秋阳杲杲。而到了华西,秋雨则丝丝缕缕地洒落,洒落着连绵不尽的哀伤。
“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华西村。”这是当年吴仁宝老书记发出的热情邀请。“老书记,我们来看您了!”
村口的牌子上赫然写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这不正是老书记的箴言吗!
吴仁宝故居
眼前,是一条贯通全村的万米长廊,系当年老书记为让村民“雨天不用打伞,夏天不用戴草帽”而建造。沿长廊行约千余米,有个岔道直抵华西村398号。庭院里,老书记亲手植的一棵高大榉树,向我们点头致意。
亲眼所见,华西村的别墅已升级至第六代,每户平均面积达500平方米,庭院、花园、车库、游泳池应有尽有。而老书记上世纪70年代搬进这所老屋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2013年3月18日18时58分,在此溘然长逝……
2000年,我们曾来到华西,采访过老书记。那时,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金塔,华西村的故事就像金塔上垂挂的那颗硕大的金葫芦,沉甸甸、金灿灿。
而今,步入华西“幸福园”,迎面是由9座金塔组成的巍峨塔群。每座金塔都具有独特的功能设计,其中六号塔是华西健康体检中心,拥有众多国际先进医疗设备,由具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知名专家担任主检,村民每年都享受免费体检一次。可是,老书记却从没有光顾过,查出肺癌已是晚期。
2013年3月22日11时30分许,老书记的灵柩抬出老屋。白色灵车缓缓绕行“幸福园”一周,送别的人流随车队涌动,直至将老书记送出村口…… 老书记的离去带给华西人的悲恸是巨大而无法弥合的。
高耸在民族路99号的华西新地标——龙希国际大酒店,于2011年10月8日为庆祝建村50周年而建。楼体高达328米,外观呈“三足鼎立,明珠置顶”,寓意着“团结凝聚,如日中天”的发展前景。老书记辞世的当晚,它熄灭了所有外墙彩灯,在泪雨纷飞中肃立默哀。
我们乘坐高速观光电梯,直达酒店72层球体全景观光平台。这里既可远眺前洲、沙洲、常州、泰州、扬州,又可俯览张家港河勾勒出的“天下第一村”全景——山北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粮仓”,山南鳞次栉比的工厂是“钱庄”,中间鸟语花香的别墅是“天堂”。
华西龙西湖桥文化
目之所及,还有坐落在龙砂山上的华西艺术博物馆和世界公园。那里不光有天安门和长城的微缩景观,还有仿造的法国凯旋门、悉尼歌剧院、美国国会大厦、意大利罗马别墅等世界著名建筑和景点。
“人民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老书记带领村民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不光重造了华西的山河,更留下了无价的精神遗产。
“社会主义富华西展览馆”坐落在金塔路210号。六大展区,千余件照片、实物及影像资料,再现了华西村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只见展馆中矗立的老书记蜡像非常逼真。他和生前一样,身穿白衬衫、黑裤子,脚蹬黑布鞋,手上戴着梅花牌手表,指针还在滴滴答答地转动着……
我们知道,为了让“中国农民吐口气、露露脸”,老书记总是分秒必争,连吃饭、说话、走路都是常人莫及的快节奏。
我们知道,已八十有五的老书记,依旧保持着几十年来的作息规律:清晨5点之前起床,吃过早餐雷打不动地到村里巡视一圈儿,步履蹒跚而坚定。
我们还知道,为华西创造了数百亿财富的老书记,每天有“一碗面、一碗菜粥、一包烟”足矣……
为追思缅怀老书记,村里在“幸福园”东北角建了一座“仁宝阁”。阁中央安放着老书记的半身雕像,他面带微笑,目光里充满温暖和慈爱。 两侧廊柱上的对联,是老书记的谆谆嘱托:“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
我们深深地向老书记三鞠躬,我们泪眼婆娑地高声对他说:“再见了,老书记!我们还会再来看您!”
告别华西,秋雨仍丝丝缕缕地洒落着,丝毫没有停歇之意……
作者简介:王锦慧,原中宣部《党建》杂志社编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多次荣获首都女记协好新闻奖。
《中国村庄》杂志 第2期 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