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大干部、小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才是好干部;大支部、小支部,实现村强民富的才是好支部。近年来,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党建引领为导向,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一目标,重点聚焦和解决群众普遍反映的具体问题,扎实推进长江源村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夯实一个基础 实现经济发展
长江源村以“产业优、农村美、乡风淳、百姓富”为工作目标,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基础。
首先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产业公司,深化公共资源整合,重点打造绿色有机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物流仓储园区三大产业,形成多产业、全方位、多元化综合发展的格局。先后投资300万元建设实施牛羊冷冻加工厂项目,投资736万元建设长江源村物流仓储、大型停车场项目,解决了周边6个牧业村牛羊出栏难题。村集体经济收益也一举突破百万元大关,形成一条“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民族特色村寨”融合发展路子,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同时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鼓励引导党员带头创办家庭民宿、手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动员外出党员服务家乡或返乡创业。比如说,党员闹布桑周就是村里最早一批创业带头人。他在党支部的鼓励下,投资90余万元建起了集住宿、餐饮、服装及民族特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藏式民宿,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了其他村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长江源村,像闹布桑周这样的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还有很多。他们扎根乡村,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政策,把群众带进产业链里,引领着全村200多户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发挥两个作用 凝聚治理合力
一是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紧扣“党建引领、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主线,不断将基层党建融入到基层治理工作中。持续深化基层治理体系改革,推行“支部—网格小组—党员联系户”基层三级组织治理体系,设立4个网格小组,58名党员联系服务554名群众,形成以村党支部书记整体抓、“两委”班子成员具体抓、小组长抓具体、志愿者网格员协作、监督委员会审核审查的工作格局,凝聚了齐抓共管基层治理的工作合力。
二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乡村治理工作与党员活动有机融合,组织党员开展“点亮微心愿”、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奉献日”等活动,邀请老党员定期讲党课、讲入党经历、讲长江源村发展变迁史等,教育引导村民牢记嘱托、感党恩、跟党走,增强村民自我管理意识,发动党员在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文明创建、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中发挥效能。同时形成党员联系群众机制,通过1名党员联系若干普通农户等方式,在政策制度宣传、人居环境维护、公共设施维护、治安维护、纠纷调解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现在,群众有什么话都愿意给党员干部说,有什么事都喜欢往村委会跑,党员干部说的话群众愿意听,愿意跟着干,党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形成“党员领头、群众跟进”的良好氛围。
长江源村新年文艺活动
推进“三治”融合 激发治理活力
一是以自治为基础,激发内生动力。聚焦民主自治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及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矛盾纠纷调解会,让村民参与,民主决策,积极培育良好家风、村风、民风,全面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丧嫁娶、诵经祈福等乡风文明内容纳入自治章程中,不断遏制生产生活陋习。施行“民主议事”制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引导和鼓励群众参与基层事务治理,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2024年以来,组织村民代表参与“村务大额支出”“环境卫生治理”等民主议事11件。
二是以法治为保障,筑牢防控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有序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因地制宜为牧民群众建设了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驿站等村级法治文化景观和“牧家法治文化工作室”,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每月实现法治宣讲、法律服务等普法活动,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积极开展宪法、民法典、扫黑除恶等主题宣讲,道德讲堂、牧家书屋等成为村民重要学法场所。通过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村内法治文化得以培育,村民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得以提升。常态开展问题矛盾隐患排查,成功调处10件矛盾纠纷,帮助解决群众困难25件。
三是以德治为先导,强化文明新风培育。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为抓手,深化精神文明创建行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道德建设、文明创建、移风易俗等工作中。通过弘扬“家规家训”、评选“最美家庭”、定期走访慰问困难户等文明实践活动,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文明新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基层社会治理塑形铸魂。截至目前,共评选“五星级文明户”8户、“最美家庭”3户、好婆婆好儿媳各1人。
长江源石画
强化四项措施 提升治理效能
一是深化平台建设,打造暖心服务。打造便民服务平台。用心打造便民服务中心,形成集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村民教育、便民服务、健身活动于一体的综合体,为村民代办低保、社会救助申请、提供社保协助等服务,将提高服务质量与提升服务温度有机结合,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提高群众办事满意感。打造志愿服务平台。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成立“党员+群众”志愿者服务队,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宣传、普法等志愿活动,积极倡导树文明新风,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同时深化社会企业协作,与人保财险格尔木分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圆满完成“青海健康保”整村参保工作,构建更加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全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二是牢记“国之大者”,守护生态江源。自搬迁以来,长江源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搬迁20年以来,一直坚持每周六定期组织进行“大扫除”,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逐步形成了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化、习惯化,使卫生治理由突击清理向日常规范转变。同时,还加大草原、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聘任草原生态管护员197人、湿地管护员33名,共同守护着501万亩禁牧草场,从“靠山吃山”到吃上了“生态饭”。2024年6月28日,举行了以“共护长江美、共话乡村兴”为主题的第二届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百村座谈会,邀请长江沿岸各省市嘉宾齐聚长江源村,共话长江大保护,共享乡村振兴经验,共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如今,原来的牧民放下了手中的牧鞭,现在的长江源头草原已是水草丰茂、生机盎然。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频频出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三是整治人居环境,打造宜居乡村。自长江源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村以来,始终坚持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民族地域特色,深入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为彻底改变村民居住环境,村里将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开展房前屋后清洁的基础上,先后实施长江源村、长江小区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和环卫设施采购等项目,开展乡村治理“大干100天·村貌换新颜”百日攻坚行动。现如今,长江源村建设了农贸市场、文化长廊、村史馆、敬老院,改造天然气管网、给水管网,实施路灯亮化等等,通过一系列惠民项目的落实,长江源村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牢记党恩跟党走
四是强化积分管理,打造和美乡村。在省州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长江源村作为全市第一个建立爱心积分超市的村,开展了积分兑换活动。按照易操作、可量化、可评估、可执行的原则,以原来的村规民约内容作为基础,将乡村治理事务细化分解成具体积分项目,形成“4+N”加减赋分项目清单,即村民通过参与善行公益、移风易俗、表彰奖励、中心工作等四大类33个具体事项获得积分,兑换肥皂、洗洁精、洗手液、油、米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他文体活动用品。引导村民主动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倡导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助力乡村振兴,真正实现让村民从“台下看戏”转化为“台上唱戏”。同时,“积分超市”不仅提供兑换服务,还提供红色历史、三农知识、爱国爱党、中外名著等内容书籍,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让“积分超市”“屋”尽其用,真正成为群众的“精神粮仓”、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文化阵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回顾20年前长江源村刚搬迁下来的情景,村里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脏乱差等问题较为严重,部分群众还保留原有的生活陋习,文明素养较低。如今的长江源村村容整洁,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搬迁牧民生活得到充分保障,群众也能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和村级事务中,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长江源村从一个生态移民新村、一般贫困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等发展到今天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族团结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是村“两委”和全体党员群众推动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今后,长江源村将继续主动作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打造长江源品牌IP、平安建设和推进移风易俗等举措,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
(作者系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驻村第一书记)
《中国村庄》杂志 第2期 少数民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