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皇城村团结拼搏,合力攻坚,壮大成为历史人文景观与现代乡村都市有机融合的山西省重点景区,成为太行山上驰誉大江南北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村联合周边四村,打造文旅精品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共富之路。目前皇城村有村集体企业30多家,员工6000余名,总资产90多亿元,村民人均收入6万多元,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产业亿元村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和上百项省市县级荣誉。
中国十佳小康村——皇城村
产业转型,共创生态文旅
皇城村的产业转型是一个从煤炭开采到生态文化旅游的典型案例。从挖煤炭到挖文化,从卖资源到卖风景。1997年,因煤而富的皇城村,将目光锁定在满是残垣断壁的皇城相府,实施“旅游兴村”,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皇城村内有历史文化厚重的古建筑群,村里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并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村里还有专门为村民修建的现代化居住区,村民住宅区与古建保护区合理分开,对古建筑坚持“整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进行保护开发。
近年来,皇城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绿为底,因地制宜,科学划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村庄整体风貌和谐统一,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先后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在四沟、四矿、三岭、两坪、一河两岸绿化荒山2100亩,退耕还林300亩,林地面积1972亩,森林覆盖率69.4%,绿化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80%以上,基本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建成占地1000多亩,集生态观光旅游、娱乐养生度假、高新技术展示、休闲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示范、地方特色展销、会议餐饮接待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园区。
皇城村还利用太行山优质的蜂蜜资源,酿制成绿色健康的旅游产品蜂蜜酒,建成了5000吨的蜂蜜酒厂,每年可转化蜂蜜1万余吨,带动1500余户蜂农稳定增收,并将其作为一个特色工业旅游点,形成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大景区、大旅游”格局,让群众在家门口能就业、有收入。此外,皇城村还进军医药、房地产、现代农业等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通过转型,皇城村不仅保护和利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还促进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郭峪古城
党委联合,统一规划布局
多年前,皇城村已拥有20个企业,总资产达80亿元。然而,与之相邻的郭峪、史山、沟底、大桥四村经济薄弱,发展乏力,这些村落各自吃起了“旅游饭”,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标准低,旅游品质不高。阳城县委根据五村地域相邻、资源相似、文化相通、发展相依的特点,顺应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要求,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机制创新、连片发展,推动五村共建共享共赢。
201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皇城村与周边的郭峪、大桥、史山、沟底等四村签订了“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以皇城相府景区为龙头,带动周边四个村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构建旅游产业联盟,系统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了“1+4”连片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2022年6月2日,阳城县北留镇打破行政区划,由五村党组织书记和镇人大主席、镇党委副书记等成立了阳城县樊溪河畔共同富裕先行区联合党委,明确了先行区“五大共富场景”“五项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三联盟两加强一达到”发展思路和“实现五化”具体路径。明确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协调解决发展难题、优化生活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五村共同富裕等5项工作职责,区域党建深度融合推动五村由“形合”向“心合”转变。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产品升级,五村联合打造了“皇城相府”超级IP,构建文旅全产业链,形成皇城相府大旅游生态圈,弥补了皇城相府景区半径过小,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体验感不足等问题,这一举措不仅推动了皇城村的旅游发展,也为周边村落带来了发展机遇,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过党委的联合行动,皇城村及其周边地区得以统一规划,共同打造了一个更加协调和高效的旅游发展模式。
皇城相府河山楼
区域共建,齐享发展红利
通过“五村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皇城村与周边四村共同构建了旅游产业联盟,形成了连片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带动了周边村落的经济发展,实现了区域共建。
郭峪村以其保存完好的特色古城,折合资金300万元占比30%,与皇城相府集团合作成立了郭峪古城旅游有限公司,通过集中购买和租赁461间古民居,致力于开发高端民宿、特色餐饮和民俗演绎等项目。郭峪古城提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郭峪不夜城”更是成为夜经济的知名品牌。
大桥村拥有唐宋时期的重要文物古迹,以海会书院折合资金150万元占比30%,与皇城相府集团合作,成立了海会书院旅游有限公司,将海会书院提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打造了国学民宿一条街和廉政教育基地。
史山村和沟底村则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史山村打造华阳山森林公园,建成8公里森林步道,发展200亩采摘园,作为皇城相府景区的延伸景点;而沟底村则以皇城相府康宁医院建设点为中心,盘活8院150余间闲置民房,配套打造休闲度假区,并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建设康养中心、森林氧吧、精品农业。
在整体发展上,近些年来,皇城相府集团累计投资超15亿元,全面实施大景区品质提升工程,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周边环境整治、景区内部提升、演艺业态提质、宣传营销推广等五大类23个子项目。目前,先行区共有景区、酒店、宾馆等文旅企业12个,就业村民3000多人,农家乐、民宿300多家,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和村民普遍就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五村实行“四村以资源入股,皇城以资金入股”模式投入项目,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旅游板块企业委托给皇城相府文旅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统一营销。皇城相府文旅公司将郭峪古城景区、海会书院景区、九女仙湖景区、蟒河景区整合起来,并按照“高标准、超一流”目标打造午亭中学、建成午亭小学,联合开展理论宣讲、环境整治等文明实践活动,深化村村、村企、村民利益联结,通过村集体增收带动村民致富,合力打造“樊溪河畔共同富裕先行区”。
这种区域共建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皇城村的旅游吸引力,也让周边村民共享了发展成果。在多年地上地下产业同步发展基础上,先行区内五村经济活跃,村集体经济连年攀升,五村旅游综合收入1亿多元,村集体净资产平均上涨200余万元。近5年来,五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涨幅均超10%,皇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万元,其余4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万余元。
在皇城村的带动下,郭峪村、大桥村、史山村与沟底村逐步实现由“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由“一村富”向“村村富”转变,村集体富起来了,五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道路整洁、庭院干净,各类文艺汇演精彩纷呈,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成为这里的新风尚。
海会寺
康养融合,打造精品文旅
日益增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观光,而是追求深度“沉浸”的异地生活体验,康养旅居以其更长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维度,满足了这一需求。
按照“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战略部署,皇城村、皇城相府集团编制了《皇城周边五村康养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五村五康·一心六养”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内一流康养目的地。皇城村以皇城相府为品牌,弘扬陈廷敬廉政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发展文化康养;郭峪村盘活古堡资源,依托古城特色,发展生活康养;大桥村借助国学发展禅意康养;史山村借助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沟底村通过打造度假区发展休闲康养。
先行区以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涵养集聚文旅康养业态、开发形式多样的文旅康养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皇城相府康养产业标准化水平,并发挥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周边文旅康养产业集群发展。2023年11月,皇城相府被省文旅厅评定为“山西省文旅康养示范区”。
皇城相府探索出了文旅康养融合路径,让游客通过地方文化体验、民俗体验、美食体验等,真正可以住下来、融进去,感受全新的异地生活。
九女仙湖景区
数据驱动,提升旅游体验
为了让游客享受到更优质的文旅康养体验,皇城相府投资建设了一座占地达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游客中心,该中心能够一次性接待超过1500名游客,并为近2000台车辆提供停车空间。此外,皇城相府还扩建了从晋阳高速公路直达康养区的旅游道路,改建了连接游客中心与史山村的原运煤专线,新建了从皇城到润城的旅游环线,并完成了九女仙湖客运索道的建设,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旅游体验。
皇城村在旅游发展中积极拥抱大数据技术,以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精准把握游客需求,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在皇城相府的游客服务中心,数字大屏实时展示游客统计数据,为融合发展提供数字赋能。通过分析车牌、游客行程卡等信息,结合车辆、客流和销售分析,大数据平台有效引流、分流并处理游客反馈,使皇城村能够及时调整旅游策略,优化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增强旅游竞争力。此外,皇城村还通过自媒体构建全媒体服务矩阵,推出元宇宙虚拟现实、数字人、虚拟灯光秀等新媒体内容,进一步助推文旅产业品牌的打造。
总之,皇城村实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向生态文化旅游经济的跨越,为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为周边村落带来了发展机遇,打造了联合共建区域文旅精品产业的典范,实现了共同富裕。皇城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展现了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