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山东省平邑县九间棚村:在沂蒙山上打造生态农场
作者:赵梓成 点击数:141 更新时间: 2025-01-24 来源:《中国村庄》
 
 

九间棚村地处山东临沂的沂蒙山区,全村生活在平邑县地方镇南部海拔640米的龙顶山上,全村共105户,户籍人口307人,党员超过百名(包括企业外来务工党员)。九间棚的先人曾长期穴居在村西一天然石棚下,缺水、没电、无路,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山下,1978年人均收入尚不足百元。

农村改革初期,九间棚人在村党委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治水、架电、修路,改变了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和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随后又立足荒山发展农林果,下山进城办企业,初步改变了九间棚贫穷落后的面貌,并铸造了闻名全国的“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间棚人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并重,传承弘扬九间棚精神,大力发展制药、旅游和金银花产业。目前已形成以金银花产业链为核心的金银花生产、生态农业、旅游和制药四大板块,2023年,九间棚村及企业营业收入达3.7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万元。富裕起来的九间棚又把金银花产业发展到了甘肃、新疆等地区,带动当地数万贫困户脱贫致富。2021年九间棚新疆分公司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九间棚村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九间棚“六不用”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

多年的努力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九间棚得到完美展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青年人多数进城,零星的土地分散在老年人手中,土地荒废现象出现,甚至出现个别农民返贫现象。而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迫切需要进行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了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九间棚村提出“村强民富”的口号,认定“一个都不能落下”共同富裕目标,决心从改变自然环境入手,对整个村庄土地资源重新配置,重整安排。不断进取的刘嘉坤书记为自己和全村设立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就是在沂蒙山上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打造有机品牌。他带领村民,立足山头,谋划布局,打造寿山生态农场,推出了一系列的“六不用”产品,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书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当代愚公多彩篇章。

 

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右)查看金银花长势

当代愚公  向龙顶山再出发

九间棚村是位于悬崖峭壁上的村庄,土地极其贫瘠。整理土地多用刨出石块填土的方法,开采极为艰难。上世纪80年代,全村仅有零星的112亩土地,分为大小3100多块,悬挂在23条山梁上。到目前为此,九间棚最缺的仍然是土地。龙顶山上多以大石头为主,土壤占比很少,要在山上建农场,难度非常大。刘嘉坤书记带领村民克服困难,分步实施。

垦荒造林,规划先行。本着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健康食品的计划,衔接九间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生产与旅游有机结合,体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刘嘉坤书记规划流转九间棚村及周边海拔600多米、山巅崮顶的薄地或荒坡面积5000亩。在悬崖之上的九个弯里建设“九弯十八园”,即:东弯、栖凤弯、惠民弯、笊篱弯、后小弯、卧龙弯、金银弯、长寿弯、老虎弯,在共20华里盘山道路两侧建设18个园林,即:樱桃园、酸园、王母蟠桃园、杏园、怪梨园、西梅园、苹果园、山楂园、金银花园、百花园、百畜园、百草园、百菜园、农耕体验园、工匠园、古树园、亲子园、精神家园。

 

九弯十八园

愚公精神,挖石填土。土地使用权已经分到农民手中,首先面临的挑战是整合土地资源。九间棚原来的112亩地东一块西一片,村民在此基础上,重新垒石头填土整合地块,硬是在石头缝里填出了700多亩地,可还是太少了,离规划中的农场差得太远。刘嘉坤和“两委”班子把目标转向了龙顶山的石头堆上,他们租来机器,把一块块巨大的石头从地里挖出来,垒出田埂,山上没有土,到其他地方取土,然后把碎石片垫在底层,再在表层垫上土,硬生生在石崖顶上造出了小平原。在整理山地的同时,还要满足灌溉、施肥和种植条件,这样新整土地每亩都要花费一两万元,成本很高。即使是高成本,能开垦出来的田块仍然有限,刘嘉坤不得不采用土地流转的方法,可是老百姓起初抱着怀疑态度,都不认同。

以身作则,带动群众。为了取得村民的信任,他从自己家人的土地入手。儿子刘丞铭有个家庭农场,好不容易打出一眼能够浇灌土地的井,因此成了全村的宝地。但当他看到父亲为土地流转的事情愁得睡不着觉,决定把这口井连带农场一道交给村集体。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纷纷将土地流转给农场。九间棚先后购买四台大型挖掘机械用于开山垒坝,对流转回来的土地深挖细整,把原来零星分散的山埯子整成相对较大、较平的地块。目前共筑石坝8万米,搬动土石方400多万方,石坝平均高度5.5米,最高达10米。就这样,农场土地扩大到3000亩,虽然还差2000亩的土地缺口,后续会逐步向山顶上再开发。

目前,在已整理出来的地块上,巨大原石砌垒的田坝宛若长城,随山势绵延,像巨龙盘卧在高山悬崖峭壁之上,工程震撼人心。层层叠叠的梯田环绕,螺旋式向山顶延伸,形成了沂蒙山独特景观。

 

九间棚美景

科技主导  完善生态种植系统

沂蒙山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土质优良,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闻名遐迩。为示范带动更多的人生产安全放心食品,刘嘉坤找到中国科学院生态专家共同探索,严格按照“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不用人工激素、不用地膜、不用除草剂、不用转基因种子”的“六不用”种植养殖模式生产有机高质量农副产品。随后又和浙江大学合作建设了物联网智能监测中心,进行数字赋能;在生产中坚持采用天然有机肥养地,通过“物理+生物”、中草药提取液等控制虫害,用“机械+人工”除草等技术杜绝了农药、化肥、激素、重金属、塑化剂、转基因等危害。这样生产出来的山楂、金银花、小米等初级农产品,以及在林下喂养的黑猪、土鸡等畜禽产品,连续几年送检均达到欧盟要求的有机标准。

目前,九间棚数字乡村农业已入选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包括九间棚金银花和山楂复合种植基地在内的“山东平邑金银花—山楂复合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挖石填土造田

强化品牌  实现产业有机融合

九间棚以金银花产业为依托,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强化产品品牌。九间棚村从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手,发起成立了平邑县、临沂市和全国金银花专业协会,形成了“协会+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先后研发了“九丰一号”“北花一号”金银花。创新研发模式,坚持协同创新;创新研发理念,坚持跨界融合;创新生产模式,坚持绿色生态;创新推广模式,坚持共享发展;创新管理模式,推动高效运行;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平台、产业为抓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九间棚“六不用”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成为全国人工大田种植面积最大、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管理技术最好、品质最优、效益最佳的产业形态。九间棚6个系列“六不用”金银花茶、金银花酒、金银花口腔宝和金银花口腔抑菌膏以及酱油、米醋、杂粮以及绿原酸、肌醇提取等20多个品种和工艺的系列产品,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金银花价格同比增长,质量等级也明显提高。在销售末端全力打造了“九间棚六不用”品牌化战略,科技支撑金银花产业发展,先后推荐了高产优质品种6个,推广生物防控病虫害技术21项,培训出技术骨干600余名,指导6家龙头企业进行金银花初加工、深加工,深度在研项目17项,每年新增效益在9000万元以上。

以九间棚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和天宝山的绿色环境支撑着九间棚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九弯十八园是高山崮顶生态采摘园,也是农业发展项目和旅游观光项目。作为新时代农业旅游的新样板,置身其间,不光使人看到这20多华里的鲜花烂漫和绿树成荫,更让人感受到中国农民改造山河的壮举,对于农村干部和群众有着极大的思想鼓舞和文化启迪作用,是一场精神的洗礼,是新时代农业旅游的新象征。

通过生态农场的建设,九间棚人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科技水平,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村民收入,建设了和美乡村。刘嘉坤说:“之所以要在山上搞旅游、办农场,不光是为了发展经济,让土地增值,还为了让村里农民就业,让每个人都有活干、有钱挣,要把村里人都养起来,不让村里再出现一个穷人。”这是九间棚事业发展的目标,也是刘嘉坤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