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山东聊城堂邑镇刘庄村,不足150户,户籍500人,种植着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盐碱地,村民穷得叮当响。也是这一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风起云涌,十几岁的刘耀落户到了刘庄村。他本是城里人,五十多年来却成了最出色的农民;他是村里的外来者,却成了领头雁,并带领村民迅速致富。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村人就住上了现代化别墅。如今,村内企业遍地开花,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生活。70年来,刘庄村的发展脚步,弘扬了勤劳朴实、踏实进取的优良传统,传承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改革基因,成为鲁西大地农村发展变迁的一个样本。而这一切变化,都离不开刘庄村的领路人、见证者刘耀。
在刘耀的组织带领下,刘庄村荣获山东省首届“人居环境奖”,先后被评为“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省文明村”“中国特色经济村”“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美丽村居示范村”“山东省精神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刘耀也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优秀村官”,当选为第八、九、十、十一届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
秉初心 盐碱地上创办村集体企业
刘庄村不仅土地贫瘠,更无其他资源,不靠城,不靠镇,周边也没有可以依托的企业和街市,要发展,只能靠自身。因处事公道、质朴真诚、敢闯敢干,在1981年刘耀当选为生产队大队长(村委会主任)。渴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他,放弃了最后一次返城回乡的机会,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他在多角度考察市场的基础上,带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以农副产品加工为突破口,通过群众集资入股,个人设法借贷等方式,建起了聊城第一座千吨恒温库,进行冷储,巧打“季节差”,将在收获季节卖不上价的苹果和蒜薹换季销售。
一年的时间,村集体实现收入8万元,到1988年,实现盈利88万元,这些收入让刘庄人腰包鼓起来了,腰板挺起来了。1989年以后又先后创办了蔬菜脱水厂、面粉加工厂、第二座恒温库、速接管件厂、速冻食品厂等8个企业,总资产达8000万元,年加工各类蔬菜制品2万吨,各类铸造件6000吨。村民人均年纯收入在当地农村率先突破2万元。五年时间,刘耀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实现了自己的初衷,让村民富裕起来。
刘庄新村党委书记刘耀
调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
刘庄村及周边村庄主要是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刘耀及“两委”班子在分析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一致认为,立足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是刘庄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基于此,在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刘庄人走上了以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为主线,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的创新路径。为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品质,刘耀带领刘庄人从企业入手,分步实施,多管齐下,先后进行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
1985年,刘庄村根据本村恒温库储藏情况,将主导型种植从以粮棉种植调整为以粮蒜种植。并先后投入200多万元,买农机、打机井、建扬水站、修渠引黄、铺地下管道,全村1万多亩耕地实现灌溉管道化。
为了与村里农副产品加工提档升级相适应,刘庄村进行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从1990年开始,先后对全村1000多亩农田实行科学规划种植与管理,进行粮蒜轮作和果蒜间作,提高复种指数。1998年围绕本村食品加工出口企业龙头,又将以粮蒜种植结构为主调整为以大蒜、糯玉米轮作为主的“订单”农业。1999年刘耀又开始组织村集体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发了10000多亩特用玉米、500亩芦笋、1350个食用菌大棚等蔬菜基地,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每亩种植效益平均在3500元以上。
第三次调整始于2018年冬,刘耀及村“两委”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群众代表大会形成决议,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中流转430亩农田,领办成立东昌府区民富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高标准种植了国内优质的梨、桃、苹果、樱桃等果树。合作社还带领村民去山东烟台学习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村民就地转化为合作社社员,收入由原来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变为流转土地收入+就地打工收入+入社分红收入,使农户不仅有了保底收入,还能参与二次分红。
2021年,通过500吨秸秆气罐的改造利用,强化了500亩果园的管理,通过铺设防草布、加装安防设施等,提高了果园自动化水平。果园浇水施肥情况也可以通过手机操作实现液体施肥和实时监控。同时还建设改造了600多平方米的仓储物流中心,为果树丰收打下基础。到了2022年,果树达到盛果期,通过果树的种植,每亩收入由原来的2000元(种植大蒜、玉米)增加到1.2万元。
2023年2月,村“两委”又以每亩“双800斤/年”(即800斤小麦+800斤玉米当年价格)的价格流转了村民120亩土地,引进国内精品葫芦种植技术和加工工艺,示范种植精品葫芦,彻底解决了葫芦种植的重茬难题。采用特殊工艺和特殊模具生长的葫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每亩收益可达40万元,当年种植的一款葫芦预订最高价格达120万元一个,而且签订了5年的订单,村民的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目前,该村集体总资产共计1500万元,年实现集体收入21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
刘庄果园
重规划 建设美好家园
自1994年起,刘耀和村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紧抓小康楼建设契机,对旧村庄进行改造并实行新规划。新村规划遵循节约土地、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通过合村并庄等措施,将邻近的袁庄村分批搬迁至刘庄村,实现两个自然村的有机融合。规划后的刘庄节约土地70多亩,不仅增加了发展资源,还扩大了绿化空间。村民们家家住进了小洋楼,绿化面积占到了住宅面积的四分之一,成功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
2018年以来,刘庄村积极响应山东省建设美丽村居的发展规划要求,组织村民对大街两旁原有的5000多平方米、20多年的商业房进行了翻建。这些旧平房被改造成了造型美观、宽敞明亮的二层商业楼,室内外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商品种类齐全,成为刘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刘耀和村“两委”以建设美丽村居为契机,全面提升村内基础设施和环境绿化。他们改造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提升人行道并改建成步道或绿道,重新硬化胡同道路,更换路灯,并更新绿化品种,全村更新绿化树木10多万棵。
此外,刘庄村将集体收入投入到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基础建设上,翻建了大街两旁的商业房,改造了6000多米的排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新装了130盏路灯和庭院灯,重新硬化了村内5000多平方米的胡同路面,新栽了多种绿化品种,加强了绿地防护。通过这些升级措施,刘庄村内绿地面积达到51亩,占全村居住总面积的44%,呈现出“花开似火、绿树成荫、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的优美环境和合理有序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多举措 推进农旅产业发展
自2018年起,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村“两委”班子和刘耀带领村民,积极探索新模式,走出了一条鲁西乡村发展的新路子。通过基础设施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美丽庭院评选等措施,刘庄村成功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主题的“农业公园”。
刘庄村的“鲁西第一园”占地500亩,是一个集休闲、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休闲园。2021年,刘庄村成功举办了“鲁西第一园首届赏花节”,园内开放了桃花、梨花、樱花、苹果花等,形成了春赏花、夏滴翠、秋采果、冬峥嵘的特色景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完美结合。为延长赏花期,刘庄村精心布局,引进了早、中、晚期三个品种的果树,采摘季节从4月上旬延续到11月上旬,最多时日客流量上千,为村集体带来了150万元的收入。
此外,刘庄村还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推进整村面貌的提升及经济发展。2022年,村里的中央公园经过升级改造,成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设有大池塘、茅草门、小水车、怪石和柳树等景观,以及名为“水木刘庄”的小亭。
结合堂邑千年古镇、繁森故里、葫芦之乡、两河湿地公园、文庙研学教育等资源,刘庄村致力于打造集娱乐、餐饮、旅游于一体的民俗旅游综合体,每年吸引上万名游客,为当地农村经济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这些举措,刘庄村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也为乡村振兴和美丽村居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精品葫芦
育人才 为村庄接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村50多年,刘耀最深的体会就是农村缺乏人才支撑,村里有能力、有学识、有见识的村民陆续离开村,村集体产业发展又离不开人才。为此,刘耀担任村领导以后,重点培育本土人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将年青人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一项一项的引导。先后为村里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已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力军。
现在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的刘长忠跟随刘耀多年,从一名普通村民成长为村里领头人。2021年,聊城村级基层组织改革,因刘庄的人文地理、产业规模、社会影响等因素,将原来的马庄、孪庄、杨庙、宁庄4个自然村合并,与刘庄行政村一起成立刘庄新村,刘耀直接担任新村的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原来的刘庄村党支部的重担直接压在了刘长忠的肩上。刘长忠多年跟随刘耀学习与锻炼,上任伊始,便在延续原有管理的基础上,拓展产业范围,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东昌府区高端范制葫芦产业园,举办一年一度的赏花节,引入更多元素,广泛聚焦资源,将刘庄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了村庄管理的有效接续。
精品葫芦种植
强党性 让村民过上好日子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扎根刘庄50多年,刘耀始终抱着要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秉承爱村、实干、厚农、奉献的精神,在盐碱地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改革以后,根据国家政策他本可以恢复非农业户口,进城工作,但他却说:“我的根扎在了农村,我要在农村干一辈子!”
在刘耀的带领下,刘庄村实现了从盐碱地到富裕村的华丽转变,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庄已经成为了鲁西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了刘庄的发展,他不仅奉献了青春,更是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刘庄的土地上。
《中国村庄》杂志 第1期 村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