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实践
斋堂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深山区,永定河、清水河穿境而过,历史悠远、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现镇域面积约382.17平方公里,拥有深山区唯一一块开阔的平原地,区位优势显著,素有“斋堂川”之称,承载着门头沟区次中心功能,是北京市42个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全镇户籍人数14071,下辖2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斋堂镇作为革命老区,自上世纪20年代有党组织成立以来,便是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坚定执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抗日战争年代,斋堂镇被称为“老八区”,是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萧克、宋时轮、邓华等30多位共和国将领战斗于此,489位英烈慷慨赴难、为国捐躯,彰显老区底色。解放后,斋堂镇作为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乡镇,多年来用优质的煤炭资源为全市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2000年,随着门头沟区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的确定,斋堂镇关闭了125座煤矿、上百座煤窑,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并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展现转型风采。
“如诗如画,古村新生”。近年来,斋堂镇以6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3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优势资源为基础,全面推进“诗画乡村”建设,坚持以“乐享斋堂”为主线,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项目“五新斋堂”,即:立足产业振兴,擦亮“品牌新斋堂”;立足人才振兴,凝聚“活力新斋堂”;立足文化振兴,唱响“红色新斋堂”;立足生态振兴,打造“神奇新斋堂”;立足组织振兴,构建“和美新斋堂”。项目坚持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提升改进,探索具有革命老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推动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效。
斋堂镇爨底下村全景
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五法” 实现社会氛围昂扬向上
坚持发挥群众力量,加强社会宣传,以“基层治理固本工程”为抓手,摸清群众需求,找准治理症结,推动靶向施策,通过持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红五法”作用,推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引领山区群众拥护项目、支持建设、主动参与,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红五法”指的是红色先锋、红色民约、红色网格、红色议事、红色标兵。红色先锋:组建党员干部“红色先锋服务队”,梳理“为村民办实事”清单,纳入支部书记承诺事项,并将各村划分不同片区,实行服务包片到人和清单责任到人。红色民约:创新制定镇公约、村民约,约定涉及环境卫生、护林防火、传统美德等多个方面,坚持宣传效果入手,通过周末大讲堂、新媒体平台、红色快板、戏曲传唱等形式,让民约能说能唱“活起来”。红色网格:通过把各个片区进一步划分不同网格,建立“红色1+N”邻里纠纷调解机制,即“红色先锋队+红色网格员”,实现第一时间解决群众诉求。红色议事:研究制定《“红色议事”村民代表会议工作细则》,设置“三老议事会”,选取有热心、有担当、有威望、有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作为“三老议事会”核心组成人员。红色标兵:通过制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奖励激励办法,围绕创城攻坚、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以各个网格为单位开展周记录、月评比,定期发放村民奖品进行奖励激励。
注重“以工代赈”带动本地增收 实现农民参与开花结果
制定出台《北京市门头沟区“五新斋堂”乡村振兴项目以工代赈管理细则》《北京市门头沟区“五新斋堂”乡村振兴项目村集体自主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小切口”入手、“小步子”快跑,加大联农带农力度,推动村民增收、村集体创收,实现村民积极参与、项目成果共享。
坚持以项目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为前提,按照前期考核“能力值”划分形成建筑工、监督员、运输司机等不同岗位,即项目建设提需求、支部书记列清单、本地农民全参与三个流程,充分挖掘本地用工潜力,现带动黄岭西村、牛战村等百姓参与建设35人,带来劳务性收入达30余万元。
通过建立产业利益联结分红机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梳理“务工+分红+土地流转”流程,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带动弱势群体就业,明确参与农民可获得“三项收入”,即相关租赁收入、参与经营的工资性收入和产业盈利的分红性收入,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进而推动项目更好落地。
探索沟域党委“新龙头”作用 实现党建引领作用更为突出
以“突出集群效应、联合抱团发展”为思路,以“强化统筹、以强带弱、抱团发展、共同富裕”为方向,创新探索山区沟域党委功能型党组织引领作用,打破地域空间配置梗阻,推动组织、资源、人才要素集聚整合,从而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全面乡村振兴。
以“五新斋堂”项目着重打造的黄岭西红色旅游、爨底下百花谷等项目为例,在旅游产业谋划上突出连片发展,在党建引领统筹上突出横向联动,以爨底下、柏峪等五村成立爨柏沟域党委,现已制定《爨柏沟域“四议两审两公开”制度》《爨柏沟域党委日常工作规定》等,增强对沟域五村重大事项上报、决策的督导力度,强化“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协理员等队伍合作联动,引进北建大设计团队、北方工业大学等,制定《爨柏沟域旅游规划》,确立爨底下古村观光、黄岭西夜间休闲、柏峪乡居度假、双石头特色民宿、青龙涧山地风光五大特色方向,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形成历史红、生态绿、古建青相融合的“三色旅游经济”,带动爨柏沟域片区化发展,逐步成为示范带动全镇发展的典型经验。
斋堂镇马栏村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
推出“村企合作”机制联农带农 实现营商环境全面提升
为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规范村企合作,降低投资风险,实现企业、镇集体、村集体、村民四方合作共赢,发展壮大镇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制定出台《斋堂镇村企合作指导意见》,包括合作原则、指导意见、负面清单、其他规定等内容,为推动斋堂镇村企高效合作发展形成良好的规范引领作用,全面优化提升山区整体营商环境。
以“五新斋堂”项目中法城村文旅项目为例,以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社会投资双管齐下为思路,加大企业招引力度,依托“村企合作”模式组建“蜂王谷”运营管理团队,扩大养殖蜂群,延长产业链条,通过蜂产品深加工、蜜蜂养殖科普、蜜源植物种植体验等形式,全面提升农旅融合产业影响力,为村集体收入增加近20万元。
推动“自主实施”向“强村公司”提质升级 实现村集体合作发展前景更广、力量更强
通过“五新斋堂”项目中两个重点“自主实施”项目实践,结合学习考察浙江、陕西、湖北等地经验,计划打造具有北方山区地域特色的“强村公司”,坚持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目标,以市场化经营为导向,加强党委统筹、政府引导、资源整合、产业发展、设施配套,以培育斋堂片、沿河片、军响片三大片区“强村公司”为核心,29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等形式参与,大力开发利用农村闲置农宅、闲置村集体房屋、特有文化供给等特色资源,探索带动本地闲置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收的经营渠道。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人民政府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第12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