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小岗村要与时俱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树样板、探路子、做示范。
“圣女果”种植基地
追本溯源,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要素。新质生产力则是以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在农业生产领域,劳动对象是针对有生命的动植物,是对生命体的培育和护养。在这一要素中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主体(种子或种苗)、载体(土壤或水体)、护体(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或动物疫情防控)。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便体现在种苗的创新迭代、土壤的修复改良、微生物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领域突破性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比如设施农业中的光电设备,智慧农业中的传感器、物联网设施,以及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各式现代农机装备等。农业新质生产力就体现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过程和提高农业作业效率的突破性、颠覆式创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既包括传统农民或高素质农民,也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各类从业人员,如技术的研究人员、管理者、一线的作业人员等。
育秧工厂
敢为人先,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小岗村的发展实践
(一)立足农业底色,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土地是农业的根本,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从土地开始。一是以高标准农田治理提升土地保障能力。小岗村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彻底改变高低落差大和耕地的细碎化。实施“引淮润岗”等水利工程,一举解决了困扰小岗千百年的用水难题,大幅提高了土地肥力、排灌能力、宜机化水平等。二是发展物联网农业、设施农业等提升土地可控性。小岗村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物联网大田、智慧农业产业园等,利用精确的传感设施,实时掌握土地的墒情、肥力、病虫害以及田间设施运行情况等,通过智能化的大数据系统,精准分析土地与目标作物生长的最佳适应关系,及时有效作出生产决策,为作物生产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支撑。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2021年,小岗种业公司开始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种团队合作,一方面选育本土适配度高的品种,开展优质专用和抗旱、耐高温品种选育和推广。一方面定向选育为二产提质赋能,培育小岗蒸谷米公司和小岗盼盼食品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专用品种,筛选二产加工需求的特殊属性,实现特性与产量兼顾。小岗村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接近100%,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等新农具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很多农机与北斗导航和自动驾驶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无人驾驶,让“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农业劳作景象成为历史。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试验田,探索通过选种、稀植、水肥管理等手段,应用高频光谱捕虫技术,预计每亩可降低成本近3成。探索宽窄行插秧技术,促进光能利用率,实现穗大粒多、高产稳产。
稻田艺术
(二)提档增速主导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小岗村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以三产融合为核心的乡村产业结构变革。
做优一产,推动农业夯实基础,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大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村土地流转率超过七成,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多个,开展农业种植培训,示范推广新农机新农技。小岗种业试验品种300余个,筛选出10多种适合本地种植和适应企业加工需求的稻种,并通过订单式农业推广种植面积近3000亩,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成立供销社农事服务中心,为广大农户提供平价农资供应、农业耕种等社会化服务,囊括“耕种管收烘卖”全过程。建成了全国一流的小岗生态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涵盖育秧工厂、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粮食烘干车间及自动化仓储等设施。
做强二产,推动农业纵向延伸,建强健康食品加工产业链。小岗村打造了五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发展技术含量和集约化程度高、附加值效应显著的健康食品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现代化。目前产业园“七通一平”基本完备,建成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盼盼食品等企业投产达产,新锣食品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设立全国首个乡村振兴产业基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下乡,通过要素集聚为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化提供平台,通过成果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从食物生产加工到农产品深度利用、产业链价值链广泛延伸、农产品市场价值的稳步提升等领域实现功能性拓展和结构性转型。
做旺三产,推动农业横向拓展,打造乡村文旅发展新场景。小岗村把“土特产”从有形的农产品拓展至乡村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开拓乡村各种资源和要素的利用空间。不断挖掘小岗精神的人文内涵和时代价值,依托小岗干部学院和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培训教育、研学实践产业。将乡村休闲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每年设计种植大型稻田画,结合农业时令打造稻浪、菜园、麦田、花海等。举办葡萄文化旅游节、水稻节等农耕特色节庆活动,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生态采摘、农耕体验等,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让乡村既有产值,也有颜值,更有价值。打造乡村乡愁情节景点,建设“当年农家”景区、小岗村宿等,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落,引进凤阳花鼓、古法榨油等非遗文化和传统工艺,慰藉游客的怀旧情怀。通过让乡村回归乡村,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增强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农业园区
(三)招引培育新型主体,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质生产力颠覆了过去传统农民的劳动形态,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动力,调动本地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推动更多优秀人才下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加速本地人才培育,让新主体成为主力军。掌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并分享农业新质生产力成果的主体,必然且只能是广大农民群众。我们加强对驻村干部、退伍军人等人员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把理念新、能力强、思路活、眼界宽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打造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依托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创业孵化、基层农技推广四个方面的培训体系,提高村民整体能力素质,并为村民自主发展提供支持。这些掌握新农具、会干新农活、发展新模式的农业劳动者成为中坚力量。
吸引外出人员返乡,让返乡客成为带头人。返乡人才在外出务工过程中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其返乡实现就业创业、推动家乡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在技能和视野方面更具优势。小岗村定期召开人才座谈会,引导在外人才返乡投身小岗建设。依托村园入驻企业,为村民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当前为小岗及周边乡镇提供岗位2000个。持续优化人居环境、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解决人才在岗就业的后顾之忧。如今越来越多小岗年轻人选择回家工作。
引导优秀人才下乡,让新农人带动念好发展经。小岗村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互促进,揭牌成立小岗村博士工作站,目前已入驻博士20名。发挥小岗商会沟通桥梁作用,联系企业100余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优势和科研力量,实现合作研究、成果共享。与安徽财经大学围绕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农业金融等方面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与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共建小岗研究院、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小岗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农业科技更多突破在小岗诞生、更多论文在小岗发表、更多成果在小岗应用,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中国村庄》杂志 第9期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