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科技赋能让蚕桑特色村实现再振兴
作者:汪光南 周宇 仰叶齐 点击数:268 更新时间: 2024-08-30 来源:《中国村庄》
 
 

中畈村位于安徽省潜山市东北部,大别山东麓,是个典型的偏远山区村,这样的村情区位难以发展工商业,土质气候却适宜栽桑养蚕,于是蚕桑便成为该村的传统支柱产业。2006年前后的高峰时期,全村90%农户都栽桑养蚕,桑园面积达1600亩,户均2.4亩,年养蚕2000张,产茧3200担,产值达280万元,仅蚕桑一项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是名副其实的桑蚕大村。

 

中畈工厂化养蚕基地

然而蚕桑产业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由于受丝绸出口的直接影响,蚕茧价格波动非常大,而同期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本地没有茧丝绸龙头企业,蚕茧收购长期“打白条”,摧毁了蚕农养蚕兴趣,蚕桑产业发展渐渐进入低谷,农民大面积毁桑或抛荒弃养,最低谷时全村桑园面积减少70%,养蚕和产茧量减少了80%

2016年以后,结合脱贫攻坚,潜山市出台了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大力培育桑蚕生产大户。对规模化发展桑蚕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行资金奖补,后来又根据农户产茧量直接给予每公斤10元的补助,同时推广“小蚕共育”和“工厂养蚕”,蚕桑产业逐渐恢复发展。中畈村桑园面积也恢复到1200余亩,亩均效益达到40005000元,为顺利脱贫和乡村振兴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全省蚕桑产业发展现场会在中畈村召开,2019年获批安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2020年获批安徽省“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村“两委”并不满足,不止步于蚕桑产业恢复性发展,认真分析后认为,蚕桑产业萎缩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栽桑养蚕方式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留守中老年村民难以承受,外请用工成本太高又承受不起。因此,蚕桑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在成本,只要能降本增效有预期利润,这个传统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最大限度降本增效?2023年中畈村“两委”与江苏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由鑫缘公司提供技术,试验发展“饲料养蚕”,获得巨大成功,为传统蚕桑产业再振兴蹚出了一条新“丝”路。

饲料养蚕就是用人工饲料替代桑叶养蚕,让吃了几千年桑叶的蚕宝宝改吃“营养餐”,这是一项颠覆人们传统认知的革命性养蚕技术。饲料是由桑叶粉、豆粕粉、玉米粉及微量元素等调配而成,通过蒸煮塑化成小泥块状,再进行定时、定量精准投喂。

 

中畈村一隅

通过两年的试验,中畈村饲料养蚕形成了两种模式:一是“适龄转桑”,小蚕饲料喂养,共育到三龄,四龄后再转交到家有桑园的农户改喂桑叶,蚕农只要按照标准饲养10天即可上蔟结茧。二是“全龄饲养”,小蚕共育到三龄,转入村集体或大户的养蚕工厂,仍延用饲料喂养,全龄不食桑叶。饲料养蚕与传统栽桑养蚕相比体现了巨大的优势。

一是摆脱了时节气候束缚,变季节性养蚕为长年养蚕。传统栽桑养蚕受桑叶生长时节限制,每年只能饲养春、夏和早秋三季蚕,有明显的季节性,而人工投喂饲料养蚕不需要采食桑叶,不仅没有了时节限制,还缩短了饲养周期,可以长年养蚕,理论上一年可以饲养24批次,极大提升了人工和设备利用效率。

二是节省了种桑养蚕空间,变家庭养蚕为工厂养蚕。传统养蚕对桑田的依赖很大,以一亩桑田为例,按传统方法最多可养4张蚕。把桑叶加工成饲料,亩桑就能养2030张,桑叶利用率大幅提升,减少了户外桑田面积。由于传统养蚕需要人工投喂桑叶,大多是在地上摊养。而饲料养蚕都是蚕盘叠养、机械投喂,通过建成温控通风养蚕大棚或轻钢标准化大蚕室,采用机械分盘、叠盘,最多可以叠14盘高,大大节省了养殖空间,提高了集约化程度。

三是大幅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劳动强度。桑叶养蚕集中在夏秋时节,高温下雨是家常便饭,但每天都必须掐好时间,风雨无阻到桑园里采摘几趟桑叶,几次人工投喂,体力不好根本吃不消。而饲料养蚕在“小蚕共育”期间,一龄只需要喂一次,既减少了户外采摘桑叶的苦累,又减少了人工投喂时间。据测算,相比桑叶养蚕,饲料养蚕在一至三龄期可省人工75%。再结合后期工厂化养蚕,机械化操作,现在养蚕已不是苦活累活,愿意养蚕的村民大量增加,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有效防止蚕病发生,提高了蚕茧产量质量。家蚕非常娇嫩,以前户外采摘桑叶,如果遇上雨天,蚕吃了带雨水的桑叶极易生病;如果遇上“飞防”(飞机喷施农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周边农户施打农药,飘散造成桑叶污染,也常常导致全军覆没。人工饲料要经过高温蒸煮灭菌,塑化以后才能投喂,极大减少了病原菌的侵蚀和农药中毒的风险,而且人工饲料营养均衡,共育的小蚕发育整齐,成活率高,大蚕体质也更为强健。

五是桑蚕效率效益大幅提升,蚕农和村集体显著增收。饲料养蚕新模式实现了季节性养蚕变为长年养蚕,家庭养蚕变为工厂化养蚕,极大减少了人工投入,有效预防了蚕病的发生,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饲养效率提高510倍,采茧效率提高1020倍。显著提升了产量质量,平均单张产茧量达到95公斤,比传统桑叶养蚕提高10%20%,而且茧质更好更稳定,5A率达到90%以上。通过有效降低养蚕成本,提高产出效益,蚕农收入实现稳定增加。2023年村成立“天柱一品”蚕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轻钢标准化养蚕工厂,既为农户提供小蚕共育服务,又进行后期大蚕饲养,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今年将因此增收60万元。

 

温控通风的饲料养蚕室

中畈村两年饲料养蚕试验取得了成功,这种养蚕新模式实现了栽桑和养蚕相分离,为实现工厂化养蚕奠定了基础,不仅有效解决了蚕桑产业用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最大限度实现了降本增效,而且大大摆脱了养蚕对季节、气候、土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依赖,把蚕茧这一依赖动植物生长规律的传统农产品变成了工厂车间里生产出来的鲜活工业品,推动蚕桑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科技赋能形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栽桑养蚕这一古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科技的支撑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长远来看,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健康、天然的产品,国际国内丝绸市场需求均呈大幅增长,现在的蚕茧供应还远未满足市场需求,蚕桑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中畈村的试验成功证明了饲料养蚕新模式具有在农村大规模复制推广的实用价值,将是未来养蚕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途径。村“两委”谋划下一步向全村和周边农户扩大推广,同时积极研究饲料配方,利用本地丰富的桑叶和大豆玉米资源自主生产饲料,进一步降本增效,助推传统蚕桑产业实现再度振兴,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作者均为安徽省潜山市委党校副教授)

《中国村庄》杂志   8  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