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乡村蝶变展新颜 锚定振兴阔步行
作者 点击数:301 更新时间: 2024-06-24 来源:《中国村庄》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实施,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积极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村域治理和合作社壮大发展两手抓,探索出“产村一体发展、支部引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农旅融合发展”的发展道路。

 

开在田间地头的民情恳谈会

村庄概况

红柳村位于格尔木市区以东,距离市中心12公里,2013年批准成立行政村,全村126641人,脱贫户26人。村“两委”班子成员7人,实行交叉任职,村务监督委员会3人,全村党员12名。

红柳村是在沙窝窝里“诞生”的村庄。2008年以来,格尔木因道路延伸修建,将村民拆迁安置到红柳村现址。当时红柳村还是一片荒凉的沙滩,和周边其他村庄相比,这里土质不好,基础设施薄弱,基层组织不健全,群众生活水平低,被列为全市“后进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红柳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国家要求和发达省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立足新发展阶段,红柳村“两委”班子意识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由农业大村向旅游强村转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是解决红柳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动农牧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红柳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合作经济为依托,以新兴农产品市场发展为导向,在组织基础、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成功摘掉贫穷落后帽子,嬗变为党建引领现代农村绿色发展的“明星村”“先进村”。先后获得“高原美丽乡村”“海西州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乡村振兴战略试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红柳村农业观光体验馆

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红柳村党支部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工作理念,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激活乡村振兴动力源泉。

一是配强头雁强堡垒。精心组织开展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队伍建设的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廉洁关,成功选出支部班子成员3人,村委班子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45岁以下70%、女性57.14%、高中以上71.4%,实现了“三优三强三过硬”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双百”目标,有力确保了乡村振兴人选质量。

二是固本强基助振兴。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定期组织召开支部会议,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工作常态化开展、规范化运行,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浓厚、工作环境良好的风气。完善支部管理制度,将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培训教育制度、“四议两公开”等10余项制度进行上墙公示,结合党支部“双指数”考评工作,采取“星级评定”的方式,每季度对全体党员进行综合考评和上墙公示,组织支部全体党员利用“三会一课”和“昆仑红”党群综合服务平台、远程教育等“线上+线下”的模式,近3年开展党员教育活动80余次。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定期学习和交流制度,提高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同时为党员设岗定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畅通群众对党员认识了解的渠道。以“党课开讲啦”活动为抓手,开展专题党课讲授活动6次,按照“一月一主题”的目标要求,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0余次。

三是理清思路促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产业”的工作思路,紧扣“强村富民”发展目标,找准村集体经济突破口,着力在产业联建、特色品牌、规模化经营上做文章、下功夫,创新“支部领办+产业联建+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把党支部的政治优势与实体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凝聚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村级治理,提升乡风文明

红柳村党支部着眼村域治理短板,依托村级事务代办制,创新推行“一巷八户长”工作机制,即以村内巷道为单位,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民主推选的方式,每5-8户推选一名群众评价好、威望较高、热心村级事务的人员担任“八户长”,每条巷道成立以“八户长”为骨干,本巷道内常住的村干部、普通党员、致富带头人、威望较高的村级后备干部等群体为辅助的“一巷八户长”联保小组,依托“乡村夜话”“民情恳谈”“周末大食堂”等载体,按照“有事谈事、无事谈心”的原则,聚焦巷道内治安人员管控、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村情民意收集、扶贫济困等涉及村级事务发展的事项,由村“两委”班子定期督促指导各巷道“八户长”深入本巷道农户家中,宣传党中央、省州市出台的惠民政策,了解农户琐事难事和巷道治理顽症,力所能及帮助村民答疑解惑。

全村17条巷道共推选出17名“八户长”,建立“一巷八户”联保小组17个,协调解决涉及村内硬化道路改造等事项6件,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做到了“群众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过去“小吵天天有,大打三六九”“聚众赌博”“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现象得到了根本性改变,有力提升了村级治理科学化水平。

在村“两委”班子和“八户长”的共同努力下,村内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实施细则、公布红黑榜单、组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修建免费就餐爱心食堂,进一步增进了党支部与党员、党员与群众、群众与群众间的感情,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了群众的全村主体责任意识、爱村保护意识。

延长产业链条,带领村民致富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柳村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推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全体农户”模式,深入挖掘自身产业优势,成立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大头哥”,合作社采取入股的形式组建,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先后种植红枸杞、黑枸杞、食用玫瑰、苗木、饲料草、紫皮大蒜、大田蔬菜、沙葱、土豆等农产品1240余亩,建成占地2000平方米的农业观光体验馆(智能温室)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大棚26座,打造出占地约3000亩的集垂钓休闲、农家餐饮、蔬果采摘、娱乐观光、农业科普、党性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农业园,形成了融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及农业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模式。

修鱼塘、盖鸡舍、建猪棚、开放现代农业体验馆、经营农家乐,仁达合作社让市民及游客一边享受采摘的乐趣,一边观赏无土栽培植物,一边吃着本地农家饭。“循环农业”的思路和做法让仁达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带领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目前,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2000多万元,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年利润200万元,每股分红600元,解决当地就业200人,仁达合作社已成为格尔木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行典范,“大头哥”也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

建村短短9年时间,红柳村已成长为以枸杞、果蔬、肉禽等绿色农产品为主业,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的高原美丽乡村。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红柳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做厚做实村集体家底。

面临周边邻村都没有磨面坊、市场需求比较大的状况,建成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仁达合作社循环农业粮油加工坊,以谷类作物的收购、生产、加工为一体,以绿色食品面粉为主营产品,预计年收益将达到20万元。村党支部又以“助农、惠民”为出发点,建成首家“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模式农产品直销店,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满足了市民购买新鲜蔬菜的需求,进一步破解农民农产品“卖难”和市民“买贵”的问题。

为了使村集体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破解农产品发展单一的瓶颈,在村党支部带领下,利用交通和地域优势,2022 年红柳村积极争取乡村振兴资金1300 余万元,建设农家餐饮旅游服务项目,包括农家特色餐饮四合院和旅游服务中心,完善了农家乐体验、农产品采摘、农村旅游观光的旅游路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擘画了“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的振兴蓝图。

勇担社会责任,接续乡村振兴

红柳村党支部始终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仁达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在扶贫帮扶、服务社会上积极担责。

一是根植于民,深入推行“包、帮、联”脱贫工作模式。仁达合作社通过“一个党员联产承包一个责任区、一名党员结对帮扶一名贫困户、一名党员至少联系发展一名党员”的方式方法,先后结对帮扶全镇贫困农户70209人脱贫致富,合作社自筹19万元帮扶70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以1500元分红标准帮扶20户贫困户、以不低于2000元标准帮扶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0209人每年每人享受640元分红金,同时合作社与2170人签订代养协议,为助力全镇农户实现脱贫、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担当作为,在荒地复耕复种上积极出力。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仁达合作社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以身作则主动扛起复耕复种撂荒地的政治责任和民生责任,主动复耕复种撂荒地1500亩,改良种植沙化地1500亩,辖区3000亩荒地和沙化地重新被利用。

 

红柳村龙年村晚

经验启示

乡村要振兴,组织建设是基础

通过选优配强村干部,切实提升村“两委”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带动村民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大力推行“党员+致富能人”“致富能人+农户”帮带模式和党员能人组团、党员责任区帮带、党员结对帮扶等发展模式,推动广大党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带头人”。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一是帮找路。镇党委政府立足红柳村实际,指导村庄立足不同资源禀赋,发扬“自下而上、事由民议、策由民定”原则,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规划实施了仁达合作社、农家餐饮旅游服务等项目。二是强龙头。广泛开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等活动,通过创办仁达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园区。三是补链条。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使合作社不断得到壮大发展的同时,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相继实施仁达合作社循环农业粮油加工坊、农产品直销店等项目,从“小生产”走向“大市场”,获取规模效益。四是塑品牌。用足用好红色、产业、文化、生态等特色资源,打造出集垂钓休闲、农家餐饮、蔬果采摘、娱乐观光、农业科普、党性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生态农业园旅游精品。

乡村要振兴,基层治理是重点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乡村发展日新月异,治理面临挑战: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诉求日趋多样;物质生活提升,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振兴路上实现乡村善治,必须攻坚克难。红柳村着眼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创新推行“一巷八户十联”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农户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服务模式,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使乡风更文明、民风更淳朴、社会更和谐。

(青海省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供稿)

《中国村庄》杂志  6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