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钱学余:当好村里领头雁 做好村民贴心人
作者:张海涛 点击数:401 更新时间: 2024-05-28 来源:《中国村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更多像钱学余这样的村庄带头人——他们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敏锐的发展意识、深厚的为民情怀、扎实的工作作风;他们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常年如一日切实发挥领头雁作用,努力谱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华章。

 

全国劳动模范、辽宁省建平县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

深调研察民情  发展产业强村富民

又是一年春来早,走进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小平房村,到处可见一派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村民们的脸上更是挂满了甜美笑容。

昔日的小平房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辽西第一村”——2023年小平房村一二三产总产值达5.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0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达3.5亿元。

 

小平房村航拍

村民们都说,“没有钱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小平房村。”村民们口中的“钱书记”就是小平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钱学余。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钱学余已经在小平房村工作了整整33年,他自觉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职责,努力回报这片哺育自己成长的乡土,带领着父老乡亲们建设美好家园。

“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迈开步子,才能从乡土中不断汲取发展的力量。这些年来,我们小平房村正是通过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才能让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红火。”钱学余书记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能量源泉,在钱学余的带领下,小平房村通过“三次正确的抉择”,建立起了今天“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不失斗志谋长远”,是钱学余和村“两委”班子做出的第一次“抉择”。在小平房村的供销社,各种朝阳名特优农产品琳琅满目,“第一书记助农”直播间、“非遗”直播间等电商平台更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时代气息。这在以前可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房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元,经济状况在全乡13个村中排在最后。大家都知道,要从根本上改变小平房村的落后面貌,首先就必须选出一位既要有担当,又要有能力的“带头人”。此时此刻,乡亲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人,正在城里带领70多人建筑工程队的钱学余。“乡领导几次上门来做工作。刚开始,别说家人竭力反对,就连我自己心里也很犯难。但面对领导和乡亲们的信任,我难以回绝。当时的想法挺简单,就是想为村里做点事,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钱学余回忆说。

 

南国梨

小平房村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很差,靠传统农业无法摆脱贫困。为了找出一条致富门路,钱学余费了很多脑筋。1993年,钱学余萌生了建铁选厂的大胆设想。为办理建厂手续,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到乡里、县里去跑手续,足足跑了半年多时间。缺资金,他就发动村民集资,并带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他还跑到厂家,争取到厂家破例赊给的铁选设备。从春到秋,他天天守在工地上,铁选厂在当年1028日正式投产,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创产值10万多元。第二年,村集体的收入不断增多,不仅化解了村级债务、解决了正常开支,还减免了群众的部分上缴提留款。

“不图小利谋大义”,是钱学余和村“两委”班子做出的第二次“抉择”。1999年,村办企业开始改制,摆在村“两委”班子面前的选择有三:一是实行股份制,二是对外租赁,三是由个人出资买断。如果把企业卖掉或租赁,有人拉钱学余入股,许以重金,他很快就能成为富翁。村企改制一把手有优先购买权,钱学余完全可以借机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来。但大公无私的钱学余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三种改制模式都不适合小平房村。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顶着巨大的压力,守住了集体的资产,维护了全村人的利益,却得罪了少数利欲熏心的人。2004年腊月二十九深夜,有人在钱学余家的大门楼上安装了炸药包,炸塌了大门楼,震碎了门窗玻璃。面对黑恶势力的恐吓,钱学余的决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坦言:“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百姓才能真正富起来,小平房的资源必须由全体村民共享!”到2005年,小平房村的集体企业也由一家发展到5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不守老本求转型”,是钱学余和村“两委”班子做出的第三次“抉择”。2004年,小平房村开始未雨绸缪实施“绿色转型”,本着“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活,融合发展”的原则,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他们率先实行土地“返租倒包”,开启土地流转新尝试。

 

村党委书记钱学余(左三)和村民们在一起

“返租倒包”为农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石,从2004年开始,村集体陆续将承包田从村民手中有序流转到村,经统一治理后,用于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全力打造以5000亩南国梨、生态小麦、富硒小米、中药材为主打产品的特色产业,实现了村里与农民收入双赢。他们还通过与中科院、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筹建了辽宁秀源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梨汁、梨酒等产品,接长了产业链条,不仅效益可观,而且产业发展的势头也愈加强劲。村里还投资修建了10个总储量500多万斤的气调保鲜库,解决了村民“储果难”的问题。为了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小平房村大搞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村屯绿化、坡耕地治理,尤其是通过闸沟、护岸、移民搬迁,新增耕地2000多亩,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以上措施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为子孙后代创造了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依托环境优势,小平房村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举办采摘节、梨花节、牡丹花节、芍药花节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增加了村民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

2004年,小平房村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部署,兼并了邻近的石灰窑子村、愁水坑村,带动这两个贫困村走共同富裕道路。2023年,小平房村又与相邻的黄土梁子村和平安地村联合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这两个村实现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农忙时的村民们

抓建设惠民生  宜居宜业幸福村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钱学余看来,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服务于老百姓,让老百姓从乡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这也是我们今后搞乡村建设的基本遵循。”钱学余书记如是说。

 

小平房村党建馆

小平房村一组村民们回忆,上世纪90年代,只要一到雨季,大家就特别担心家门前的那条牤牛河,这条河不仅影响了群众的出行,还先后夺走了两条人命,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001年,村里为一组建起了便民桥,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题。为了让全体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钱学余与村“两委”班子开始进行科学谋划。自2006年起,小平房村实施“宜居工程”,累计投资一亿多元,全村主干道路全部铺成柏油路,统一建设520余户二层小楼,彻底改变了村民的居住环境。

过去,小平房人烧水、做饭用的是柴草。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村“两委”班子将目光投向清洁能源——以“秸秆能源”为代表的生物质能。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小平房村投资新建秸秆气化站,让村民们用上了清洁能源。村里还建起了供暖站、供水站和污水处理厂,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焕然一新。

钱学余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因为培养人才关系到小平房村的未来发展。从2004年起,小平房村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均发给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学金。2008年,村集体投入1100万元新建了标准化的村办小学,教学楼、食堂、宿舍和塑胶操场等校园条件居全县一流水平。

为了解决村民的养老问题,在钱学余的倡导下,村里建起了高标准敬老院,内设150个标准间,为老年人创造了幸福的养老环境。村里还向60岁以上的老人定期发放金额不等的养老金。用村民的话来说,“做梦也没想到咱也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村史馆

小平房村富了,村民们幸福指数提升了。钱学余认为,真正的幸福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更要拥有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2008年,村里投资1000万元新建4200平方米的综合大楼,设有乡村振兴学校教室、会议室、培训室、图书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服务设施。

村里把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93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不仅是村民的健身休闲乐园,也成为了党建宣传、科学普及的宣传阵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场所。村里利用这些文化设施,组织村文艺骨干参加各类艺术培训。如今,每当清晨和傍晚,村文化广场就热闹起来,扭秧歌、跳舞、做健身操等群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整个山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每到重要节日,村里都要请国家、省、市级文艺团体前来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2023年,钱学余积极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万工程”的战略擘画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了更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远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参观考察,归来后第一时间将学到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2023年,完成了净月溪水系、小平房村服务中心、供销社、天然气管道入户等项目建设。其中,小平房村服务中心具备党员干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的功能,具备可容纳住宿200人、承接500人以上会议的能力。在环境治理、健康驿站、垃圾分类等方面,群众都受益很多,反响良好,小平房村乡村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

 

小平房村首届农民“村晚”

强党建促和谐  服务群众温暖民心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作为在2007年成立的朝阳市第一个村级党委,小平房村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入脑入心,以群众看得见的事见行见效。

在党建引领下,小平房村实施了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主要内容的“四治联动”,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作用,让党员和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确保决策民主科学、村务公开透明,不断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小平房村创新推行“三包三进”服务模式,即村“两委”成员包产业、包项目、包网格;村里的骨干党员进基地、进农户、进网格;村里的69名骨干党员负责本村的641户村民,为他们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

钱学余介绍说,“我们按照市委安排部署,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工作,每年年初村干部都会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村‘两委’班子进行梳理,为村委会制定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村“两委”在村务公开栏上及时公开村民关心关注的大事要事,让村民在了解的同时也参与到村集体建设中来。村里推出的“四议一审两公开一评议”制度专栏,村里的重大事项都按照要求来执行,通过创新开展评议环节,检验制度落实效果。村里实现了财务公开,每季度的资产负债表、财务收支平衡表、大的工程项目预决算、不可预见的费用支出等等,都要在公开栏公示。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小平房村推行“道德银行积分制”,让文明有价,德者有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他们每年都会评选“善行义举榜”“好人榜”“优秀共产党员”等,现在光荣在榜的已累计有150多人。

作为村党委书记,钱学余注重抓班子带队伍。一方面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注重学习培训,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加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班子成员的威信和党员的形象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来。同时,他还时时叮嘱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时刻做到心中有畏、手中有尺,不触碰红线。他引导党员有困难找支部,支部有困难找党委,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小平房村“两委”班子成员

在党建“同心圆”的引领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激发红色动能,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为了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村内的生产生活等动态图景。在基层治理中,把村民的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进行网格划分,便于掌握村里人员流动情况。在主干道路安高清摄像头,监控车辆信息,做到安防治理全方位无死角。并通过平台为农作物种植、生产销售提供数据支撑。

33年来,钱学余同志始终心系群众,用心为民服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关心群众生活,以自己一心为民的无私情怀和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在连续多次村换届选举中都众望所归高票当选。他一向很少提及自己的成绩,而是把小平房村的发展成就归功于党员群众的团结奋斗,归因于这些年来一贯坚持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归结于乡村治理的不断完善。

33年来,钱学余始终创新突破,勇挑千钧重担。在村域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他毅然挑起了村书记的担子,并执着坚守30余年,团结带领村干部、党员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有“使命在肩、舍我其谁”的追求,以“敢担当、能担当、会担当”的精气神推进重点、难点和中心工作。正是他有一股“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和钻劲,“敢拼敢闯,不怕难、难不倒”的钉子精神,才换来了一个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群众富裕的小平房村。

33年来,钱学余始终注重实干、以身作则担当。小平房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他们还有更大的发展规划。按照辽宁省委确定的“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要求,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小平房村对2024年和2025年重新进行了科学规划。2024年,村里计划开发农业产业园、民宿小区、秀源果业扩建等工程项目。力争到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

近年来,小平房村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和“辽宁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敢于有梦,凝聚党群力量;勤于圆梦,共绘美好蓝图。钱学余用汗水和激情绘就了小平房村的美丽画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村党委书记的责任和担当。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将继续和干部群众一道奋力拼搏、砥砺前行,不断实现小平房村的美丽蝶变。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政府办)

《中国村庄》杂志   5  封面人物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