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白族妇女张智娟的“三重”身份
作者:缪翼 点击数:262 更新时间: 2024-04-30 来源:农民日报
 
 

  “我老伴的命就是张医生救回来的,我打心底里感激她!”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高发村,这样发自肺腑的感谢还有很多,每当提起这位不论男女老少都熟识的村医张智娟,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自从在高发村卫生室见到这个皮肤黝黑、性情温和的白族妇女,她就没有停止过忙碌。扎根高发村30余年,不仅乡村医生这一个身份,张智娟还是村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村妇联主席。

  若说初心是“原点”,坚守则是“半径”。身兼数职的张智娟,用热忱与无私呵护着高发村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为乡亲守健康的“张医生”

  清晨,去村卫生室的路上,往来的村民跟张智娟热情地打着招呼。不一会儿,接到紧急求医电话,她二话没说,立刻背起诊疗箱出诊。

  这是张智娟再普通不过的日常。从医近30年,她的足迹早已踏遍高发村13个自然村的山山水水,守护着全村及周边村2000余名村民的健康。

  “只要群众有需要,她都不分白昼,随叫随到。”水井村民小组的彝族小伙熊亚飞出生于23年前一个夏天的凌晨,他的妈妈因为难产,性命危急。那时,怀孕8个多月的张智娟接到求助电话后心急如焚,拖着沉重的身体,瞒着家人,打着手电筒,一个人走了1个多小时的夜路赶到现场,救下了那对母子。“当晚下着雨,天特别黑,路特别滑,崎岖的山路上几公里没有一户人家,虽然特别害怕,可是想到身处生死一线的产妇,我选择克服恐惧。”当时的场景张智娟至今还记得,“在条件落后的那些年里,我先后接生了80多名婴儿。”

  高发村距离县城近30公里,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当地群众的就医难问题,背着诊疗箱走村串寨成了张智娟最主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如今,宣传健康知识、诊疗病患,她一人一年服务3000余人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已经做了快30年医生,只要身体情况允许,我要再干30年。”张智娟要一辈子做守护山区百姓生命健康的“张医生”。

  为职责承托付的“张书记”

  “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像彝族医药、白族医药对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同胞都有独特药效,有时间我就去认真研究学习。”作为高发村党总支下辖第一支部书记,张智娟一直在积极探索促进党建和中医药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径。

  几年前,一位患者因为过度劳累,导致脚趾肿大,行走困难。张智娟用针灸疗法代替输液为其治疗,仅扎了两针,40分钟后,患者明显感觉舒服多了,经过3天治疗,便行走自如。这让张智娟信心倍增,她带领支委及全体支部党员向村民传达正确的医疗理念,让他们了解中医。

  经过长年积累,张智娟的医术和医德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曾经,大理市区有家小儿推拿机构想高薪聘请她,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其实这么多年,有过几次可以走出深山的机会,我都放弃了。我的根就在这里,父老乡亲们也都在这里,我就希望看到各族乡亲们都健健康康的!”张智娟用她的坚守、胆识和魄力,把党员凝聚到一起,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边远山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去年,高发村建成了220平方米的中医馆,被大理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大理州中医药管理局授牌“大理州师范中医阁”。从此,张智娟更感责任重大:“作为党员,我更要恪守一名基层医生的职责。”

  为女性撑起天的“张大姐”

  19岁就当选高发村妇女主任,有人问,当时年纪轻轻的张智娟凭的是什么?

  待人谦和、友善。就凭这一点,张智娟做了30年的村妇女工作,并深得全村人的信任。

  30年来,只要张智娟不出诊、群众有矛盾,高发村卫生室就成了临时调解室。村里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夫妻关系,小到矛盾纠纷,大到离婚事件,各族妇女都喜欢喊“张大姐”帮忙调解,愿意让她主持公道。而“张大姐”也总能给大家一个心服口服的解决方案。

  问张智娟这么多年解决这些矛盾的秘诀在哪里,她只是笑着说:“就像处理自己的家庭矛盾一样,我们要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想问题,多替别人着想就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对于离异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张智娟更是格外上心,常常到学校关心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对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她也尽最大努力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补助困难群体。

  悬壶济世、宣讲党的精神、调处矛盾、关注困难群体,在这样的奔忙中,张智娟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云南健康卫士、大理州优秀共产党员……但在张智娟心中,能用好自己的“三重”身份去温暖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