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建议
作者:余海龙 点击数:67 更新时间: 2024-04-18 来源:《中国村庄》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和要求。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我国的发展之路上所需重点关注及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而想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前进,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同时要不间断地研究、分析、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对策与路径,并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

目前,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产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这就需要将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政治问题。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农村环境。从而真正有效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消除农村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二、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看,受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人才要素等主客观因素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尽管有了较大发展,但自身“造血”功能并未被完全激活,村级集体经济的运作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意识不够强

思想意识决定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方向与高度。有的村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有的村干部把发展集体经济等同于“跑项目、要贷款、要政策”,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存在着得过且过、等靠要的思想,认为有政府保障,政府拨多少钱办多少事,不给钱不办事,不能立足现有的土地、产业、资源等优势求发展;有的村干部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有的村干部忙于“自我”,缺少时间、精力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另外部分村干部及村民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缺乏主观能动性,内生发展意识动能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群众村集体经济发展意识缺失,对集体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关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村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不健全,也会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在村级管理中,内部结构不健全,没有相关的标准,经营管理体制不完善,许多管理和监督将难以实现。此外,缺乏完整的经济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加上体系不健全,无法保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建立奖惩机制,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还要完善农村财务经济管理制度,对于各种资金的投入、使用和流向做到透明化,杜绝监守自盗行为,防止出现腐败现象。要对农村经济严格管理,提高重视度,对资金项目进行严格审计,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健全,村企不分,其职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部门主体不明、责权不清,其管理缺乏相应的法理依据,再加上经费无保障、队伍不稳定,管理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受到限制。

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不宽松,村级负担较重。有的地方随意转嫁行政事务,甚至仍然向村民乱收费、乱摊派,增加了村级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上下没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管理法规,管理约束乏力,非生产性支出居高不下,招待费、租车费有增无减。村干部人数偏多,人浮于事,有的地方将专职支委、村民委员会委员也列入误工补助干部行列,加重了集体负担。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和劳动力相对匮乏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收入、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就业机会都比农村要高得多,农民纷纷进入城市,在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萧条,人才及劳动力大量流失。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才不愿意进入农村,尤其是部分偏远地区的乡村。由于待遇偏低,上交任务沉重,大多数村的村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有的村甚至一年一换负责人。村干部普遍年龄老化,思想僵化,创新发展能力较弱。守摊子、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者大有人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懂经营、会管理、善于创新的领头人,没有明确的发展思路。

然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劳动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停滞不前。农村人才及劳动力的匮乏又进一步对农村经济发展构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人才的匮乏构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浙江省滕头村和美村景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既有良好的经济意义,又有较好的政治意义。要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引人才、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化的现代企业运营管理机制,多措并举突破发展瓶颈,才能切实有效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一)选优配强,出台并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人才引进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坚持把培养与引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倾心为才“固巢”,做实“三类人才”文章。

选好“带头人”。注重“讲政治、敢担当、善奉献”的选人标准,把能带头致富、带领创富、带动共富的人才选出来,成为村级发展的“领头雁”。

引进“合伙人”。针对村域面积狭小、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建立村级企业项目“合伙人”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从全国各地招引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业人才。

用好“自家人”。坚持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不拘一格引人才,切实让有能者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所用。

以浙江滕头村为例,现村党委7名班子成员中4人为外来人才,都是发展培养的中坚力量,滕头企业很多核心高管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任何事情“人”都是起决定性的因素,因“人”成事,因“人”废事。村集体经济发展能不能引进相关人才,这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自古就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经典名句,人才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刀刃,只有好的刀刃才能所向披靡。

建议村“两委”甚至当地政府帮助村集体出台相关人才政策,要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最有效率的人才引进地方,无数实践证明人才的投入产出比往往才是最大的、最有价值的。只有切实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才能在村能人、挂职干部、致富能手、企业主、外来优秀人才中选优配强村“带头人”及“核心骨干”,实现能人治村,发挥其聪明才智,借助其经营管理经验,找准发展路子,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无方的问题。同时要及时吸收村里年轻有为、高素养、高学历、懂经济发展的党员干部,让这部分年轻干部真正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做好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创新,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企业运营管理机制

目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能实际上是由村“两委”代为执行,村“两委”负责人实际上是发展集体经济项目的实际组织者和带头人。而大多村“两委”的政治功能要大于经济功能。村“两委”干部通过集体经济发展获得经济奖励不具备制度上的可操作性。不论村书记或村主任为集体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多大贡献,所有收入均归集体所有,村书记和村主任仅能获得固定的政府补助收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多数村书记和村主任带来的激励都是非经济的精神奖励,这种机制使得集体经济能否发展壮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一些责任心强、事业心强的村书记和村主任带领下的村庄,集体经济可能会得到较好发展,反之集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面临困难。

为破解上述难题,建议有条件的村要以村为单位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企业,以市场化运营机制运营村集体经济。实现村企分离,使村集体经济企业具有市场主体地位,成为经营管理实体。

国内大多知名村都实现了村企分离,突出运营公司市场主体地位。比如浙江滕头村成立了滕头集团、山东南山村成立了南山集团、上海九星村成立了九星集团等,国内大多发展较好的名村大都是通过村集体成立的公司充分发挥现代企业管理作用,对集体现有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抵押、融资、盘活,变“死资产”为“活资金”,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载体。

通过村办企业积极拓宽发展路径,探索集体经济实现的多重方式,努力增加集体收入。通过市场化手段公开招投标,坚持民主议标,使村集体资源、资产发挥最大效益;资源禀赋缺乏的村庄还可以通过企业化运作走出村庄发展村庄,同时加大相关招商引资的力度,培植新的村集体经济增长点。

(三)量力而行,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激励机制

人才引得进固然重要,但能否留得住就显得更重要,而留住人才的核心取决于是否有相应健全的激励机制。一说到激励机制,大多数村里选择了单一的激励方式,即单纯物质激励或单纯精神激励。单纯物质激励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容易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工成本,难以持续进行。另外,对相关人才感兴趣的事物和实际需求不了解,在缺乏精神激励的环境下,单纯的物质激励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单纯精神激励无异于给人才“画大饼”,这种只谈理想不谈报酬的方式容易引起人才反感,出现人才难引进的状态,甚至出现引进的人才离职、跳槽等现象。

建议村里一是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搞超前激励。只有好的激励机制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进而为村民及员工树立榜样。以物质激励为例,需要建立一套公平的薪酬制度,并且提前制定好物质激励的相关细则并稳定下来,避免事后的临时变动,让广大村干部及员工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另外,公平不意味平均,“吃大锅饭”是行不通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管理者要在定岗定薪的基础上,适当融入浮动薪酬的管理体系,减少奖惩的随机性和不稳定。事实证明,在确保薪酬制度公平的情况下,员工收入差距越大则越具有激励性。

二是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需求是人的第一需求,加上大多数村干部及员工处于岗位基层,经济收入来源比较有限,所以物质激励成了诸多企业管理者的首选方法。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中可以发现,干部员工都是“社会人”,除了对物质有需求外,还存在对精神上的需求。所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管理者需要更多地从“软件”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做好“评先评优”的精神激励。

以浙江滕头村为例,连续三任书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十多位村企干部也都荣获省市区“劳动模范”等荣誉,每年都会在全村企范围内进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民”榜样评选等活动,让榜样做示范,群众跟着干,多彩多样的精神激励举措,切实调动大家争做模范榜样的积极性。

另外,改善工作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定期团建、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和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等都是精神激励的好举措。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打出一套激励的组合拳,达到引进人才和发挥人才工作积极性的双重效果。

四、结语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仍面临许多阻碍,例如区位劣势、资源匮乏、人才缺乏、机制不健全、舆论氛围不乐观等。因此各村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多向标杆村学习先进经验,勇于创新,多措并举,办法总比困难多,积极探索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作者系宁波滕头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