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造梦乡村艺术空间
作者: 赵梓成 点击数:82 更新时间: 2024-04-17 来源:《中国村庄》
 
 

 

“天上那么多星星,你还没有找到你的那颗星到底是什么,不要紧,再找!”

游本昌老师的一席话,让人醍醐灌顶!很多人为了碎银几两忙碌一生,一辈子都没有找到自己的那颗星;而有些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寻找不断尝试,最终找到并认准自己的那颗星,一路披荆斩棘,比如——郭滔。

今年118日,“郭滔工作室传统木工技艺 点亮乡村艺术空间”案例成功入选2023全国乡村振兴百家优秀案例。郭滔希望将传统木工技艺运用到更多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他而言,“以乡村艺术空间助力乡村振兴”就是他现在的那颗星,也是他心之所向,愿意全力奔赴的梦想。

郭滔是85后,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西隐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排行老大,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小时候他性格孤僻,8岁起自学画画,而且很有天分,经常一个人躲在家里拿着木炭画,地上、墙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即使被母亲追得满屋跑,也未能打消他的创作热情,想尽办法找时间、找材料画画。对于儿时的郭滔来说,绘画是彼时的那颗星。

2004年郭滔初中毕业,本想上艺校的他,却因父亲患病经济负担加重而放弃学业走上社会,毅然挑起了家中的“大梁”。2006年,郭滔被朋友推荐参加东南卫视《明星脸》节目获得周冠军,由此进入娱乐圈。但草根出身的他,只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边打工边创业,也没挣到什么钱,一路走来甚是艰难。

在郭滔的圆珠笔画中,有一幅他面朝大海的自画像,一人一枯树,孤寂的背影兀自迷茫。画为心声,他说当时心情复杂,最难的时候甚至没钱交房租,想到很多事情有心无力,才绘出那般意境。那时刚参加工作的弟弟发了工资就交给他,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弟弟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给了他继续创业的勇气和力量。

做自己喜欢的事,确定目标后不抛弃不放弃,终将有所收获。2008年郭滔发行专辑《孔子曰》,2013年拍摄微电影《福安年轻人的生活》,2014年发行单曲《破吉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实现人生价值,是郭滔那个阶段的星星,激励着他不断尝试、不断创新,虽然依然挣不到钱,但却是梦想所在,生活再辛苦也能找到其中的幸福。

也正是在拍摄微电影的过程中,郭滔重新接触到家乡的人和物,让他感触颇深:“一个月内就找到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一起完成作品,很有成就感。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也能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郭滔是个念旧的人,一直关注福安乡村。初中时他个子矮小,经常背着米和书本,从村里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到学校。那时候他就想,长大了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若能有所成就,还要再帮助有梦想的人,让他们不要再像村里孩子那般辛苦。

2014年以前,郭滔虽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却几乎没什么收入。2014年他退到幕后做艺人包装指导,根据不同艺人的性格、特点、优缺点进行全面的专业形象塑造和个人品牌建设,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提升他们在娱乐圈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同时,郭滔的收入也慢慢开始增加,他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福安乡村的发展。

这些年他经常去农村,看到如今乡村旅游快速升温,很多疲于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都想到乡村感受慢生活的闲适,乡村面貌虽日新月异,但人却越来越少。郭滔一直在思考,能做些什么让福安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到?一颗想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种子在心中慢慢萌芽,一颗闪烁着光芒的新星在郭滔的人生之旅冉冉升起!

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福安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见呢?郭滔的设想是——乡村艺术空间。

 郭滔说:“现在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但留不住人,游客来后只在村里看看就走了,若有一个吸引人的公共空间,或许能留住更多资源和机会。打造艺术空间的目的,最起码能吸引游客愿意留下来,让他们能放松地互相结识、交流情感、彼此学习,同时了解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探讨和交换各种资源信息,无论是对村庄还是游客都是互利的,实现从精神上留住游客,以后他们还能介绍更多朋友来。”除此之外,在郭滔的设想中,艺术空间还具备展示功能,可以展出文旅宣传内容、乡村历史文化、乡村风景、乡村特产等,非遗作品、民间手工艺品、文创作品等可以在空间合理搭配,每个作品都能以独特的视觉效果体现其价值和生命力。

郭滔提出的乡村艺术空间的概念,相当于一个多功能平台,既是吸引人的招牌,又是留住游客后情感交互的空间,更是当地资源输出和各种信息交换的窗口,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社群的入口。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如果能有这么一个设计独特,可以容纳人、物、信息并能链接全要素资源的多功能艺术空间,将如虎添翼。

设想的提出是一回事,落地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为了将设想转化成现实,2020年,郭滔回到家乡成立工作室,投身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希望利用近些年来积累的资源,打造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乡村艺术空间,并利用新媒体向外界宣传福安,让家乡的好山好水被更多人看见,探索一条独具艺术特色的新路径来助力乡村发展。

 

郭滔艺术空间的作品

当时工作室初成立,如何布置让郭滔大费周章,因为在市面上一直找不到合他眼缘的家具,从小热爱手工艺的他突然一个想法涌上心头——自己动手设计。

于是郭滔开始到农村寻找设计灵感,白天观察每件传统木艺制作方式,研究榫卯结构原理,晚上生成创作方案。收集到大量木材、工具之后,便开始了他的木工生涯,同时也开启了他人生的另一扇大门。

没想到这木工一做就是三年。“传统木工技艺越了解越让人痴迷,特别是榫卯的运用,让人不禁对老手艺人的设计巧思心生敬佩。”三年里,郭滔跟谁都没说他在做什么,一直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最终制作出大量简单古朴又有韵味的木艺作品,从茶盘、茶桌到柜子、灯具,所有的作品都融入他的个人想法,每一件都是孤品,同时也打造出了他理想中的独具特色的艺术空间——郭滔工作室。

很多人看到他的作品后想买,郭滔却一件都不卖,对他而言,这些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每一件都舍不得。“纯手工制作出来的家具都是富有灵魂的,保持了木头的纯粹与自然,不像机械制造的横平竖直。”郭滔说,他是草根手艺人,灵感都来源于大自然,设计思路都源于生活,单单一把椅子,他做了八天,怎么舒适怎么做。学好传统技艺,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一颗能顺应天道、与万物协同共振的赤子之心。

原本只是为了给自己打造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室,却在做了三年木工后顿悟。郭滔说,现在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学这些手艺,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技艺做出来的物件真的很美,得不到传承实在太可惜,他愿意做一个传承者。郭滔准备在保护传承传统木工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风格,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手工作品,通过现有的工作室打造经验,把乡村艺术空间的设想逐步落地实施。

当他和北京的客户探讨艺术空间的设想时,很多客户对此感兴趣,邀请他有时间到北京进一步沟通。大城市可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于郭滔来说,他更想把自己理想的种子种在家乡的土壤里,可以时刻用心呵护着生根、发芽、开花,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专程到福安穆阳镇、南岩村、廉村等进行详细的调研,与村干部和村民谈思路、聊发展,希望通过打造乡村艺术空间的方式助力当地乡村发展。

郭滔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下一步,我希望能用活用好乡村资源,通过打造乡村艺术空间,展出乡村历史文化、乡村风景、乡村特产,汇聚多方力量,利用新媒体,产生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传承文化的综合效应,吸引更多人关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可参考复制的有益经验。”

郭滔工作室的案例成功入选2023全国乡村振兴百家优秀案例后,中国新闻网记者曾专程到郭滔的工作室对他进行专访,并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郭滔的朋友到工作室看到别致的艺术空间,问用来做什么,以为他转行卖家具了,他却笑答,人生短暂,做点自己喜欢的。

是啊,人生短暂,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一种幸福。有多少人能清楚地知道现在做的是任务,还是要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呢?正如游本昌老师所言,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你想达到怎样的人生,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成为你自己的历史!

郭滔经过20年的不断尝试与寻找,终于找到自己心之所向,正在为有使命感的事业而奋力前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郭滔一样,在漫漫人生路上不断探索持续寻觅,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

《中国村庄》杂志  4  村庄故事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