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村庄 > 正文
 
锦羽流霞忆故乡
作者:姚宪民 点击数:33 更新时间: 2024-04-17 来源:《中国村庄》
 
 

我的故乡陕西省三原县马额镇,位于三原县域的最北端,毗临耀县。历史上,马额是北山煤炭、粮食、木材、药材的交易集散地。驮炭的驴骡、运货的牛马遍地游走,因此马额的旧名叫马牛村。遥想当年,马牛村煤炭堆集如山,粮食买卖红火,人喊马嘶,煞是热闹。后来时代变迁,马牛村由昌盛一时直至慢慢衰落,到了使用今名“马额”的时候,便渐渐显得偏僻闭塞了。不过,马额的物资交流功能仍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直至现在,马额还是遇“二、五、八”的日子逢集,村民们呼朋招友,纷纷上集割肉沽酒,买菜卖鸡,进行原始的交易活动。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马额作为集市的商业经营活动场所,主要分布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街道上。

街道西头,有一大字号叫“谦益德”油坊。油坊前店后厂,作坊设备简单,榨油工艺原始,操作场面宏大。油梁顶天立地,蒸锅硕大无朋。蒸坯榨油,热气腾腾。空气中飘散着浓郁油香,为店家常年做着免费的促销广告。

紧挨油坊是“架子二”肉铺。店掌柜膀大腰圆,长相凶煞,却待人和气,做生意童叟无欺。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有一手打肉的绝活叫“一刀准”,堪与当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卖糖果的张秉贵师傅的“一把抓”媲美:顾客打肉无论是一斤、八两,还是斤半、二斤,一刀下去,分毫不差,不由人啧啧称奇。

马额餐饮店铺皆处于街道中间位置,大多坐北朝南。郝家甑糕铺,门脸不大,却人气很旺。听老辈人说,明朝嘉靖年间,乡贤马理先生上三原北垣邵村访友,在马牛村(今马额)吃了郝家甑糕后,赞不绝口,还即兴题写了店名:老郝家“人间至味”甑糕铺,又惠书了一幅嵌名“甑糕”的回文联:甑盈米糯米盈甑,糕满枣红枣满糕。从此,老郝家“人间至味”甑糕声名大噪,代代传承,盛誉至今。

喜堂羊肉馆门前,一口大锅中高汤鼎沸,鲜香的羊肉在滚滚热浪里沉浮。喜堂羊肉,碗大、汤宽、肉酥、量足,满满一大老碗,管包吃得人满脸油汗,红光扑面,吃了还流口水,百吃不厌。

迎宾楼算是马额当年最高档的一家餐馆。店主人朱先生是山西老倌,颇具晋商的精明。客人进门,一壶热茶,四碟时鲜,令人颇觉惬意。朱家大菜的看家品种,不外乎带把肘子、笼笼肉之类,掌勺师傅把秦菜“油大味浓盐出头”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倒是迎合了乡民们大食量、重口味的嗜好。经济实惠的菜品,深受食客欢迎。

街道东头,坐南朝北有一家门脸古色古香的中药铺,店名“方庐圆”。店主人李老先生祖传中医,面相清癯、长髯飘飘,一派道骨仙风。李先生坐堂抓药,悬壶济世,乡党如有难处,常常免费医药,在乡间很有口碑。药店门口悬挂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功夫。字里行间,折射着店主人敬业守诚的磊落品格。

国营马额供销社坐南朝北,地处街道中心位置。这是一家真真正正的百货商店,犁耧耙耱、锅碗盆瓢、烟酒糖茶、化肥农药、煤油布匹、针头线脑、纸笔书画、缰绳皮条,应有尽有,无所不有。当年,这可是四乡八村乡民们添置生产生活必需品名副其实的便利店啊!

马额街道的西南方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主持尼姑俗姓张,陕南人氏,不知何故,流落至此出家修行。老尼慈眉善目,佛心清净,还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儿科医生。一枚银针,一把草药,不知救治了多少缺医少药的患儿病童。病愈的娃儿,大多寄养在老尼名下为孙辈。每年三月二十,尼姑庵迎神赛会为王母娘娘庆贺寿诞,老尼的寄名孙辈们进庵中烧香礼佛、敬神还愿。佛事结束,每一个寄名娃儿脖子上都会挂一把黄线编织的长命软锁。我也是众多寄名娃儿之一,时至今日,当年手抚长命软锁时那种虔敬感恩的激动心情,还念念难忘。

岁月更迭,青春不再,转眼我已年届古稀。童年的美好记忆,恍若锦羽流霞,时时在眼前飘转。在农耕文明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的后工业时代,家乡马额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见了,“谦益德”油坊粗笨的油梁!再见了,喜堂羊肉馆硕大的粗瓷老碗!再见了,三月二十尼姑庵温馨的黄线长命软锁!马额琐忆种种,点点滴滴,带来一股淡淡的乡愁漫上心头,不断氤氲发酵,久久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姚宪民,陕西省三原县人,曾任咸阳市高级职称评委会专家组组长,咸阳市帝都诗社社长,三原诗词学会名誉会长。诗文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诗词》《诗词月刊》《中国诗词》等报刊,并多次在全国诗文大赛中获奖。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