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临沭县朱村十周年。当年,总书记提出了“一定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殷切嘱托。十年来,临沭县牢记总书记嘱托,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坚持“一个引领、统筹五个方面”,围绕“共建、共强、共富、共兴、共治、共美”做文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去年,临沭县在99个村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打造出示范片区14个。其中,全县1镇8村入选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名单,4个村居被省级命名、打造出“沂蒙乡愁”民宿3处,创新的“好日子”乡村振兴片区荣获省级“齐鲁样板示范区”。
朱村东大门
如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临沭县纵深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在充分调研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统筹谋划整体工作,以党建为引领,以五项振兴为主线,以片区党委实体化运行为抓手,走出一条“先富带后富、一村带九村”片区联振共兴新路径,为加快建设沂蒙老区“好日子”示范区作出新探索、赋予新动能。
新建设完成的朱村“好望角”景区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个引领促“共建”
针对朱村发展初具规模、周边村居参差不齐的现状,我县把片区党组织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完善架构、理顺机制,为“一村带九村”提供坚实组织保证。
一是创设实体,专职专干。曹庄镇党委打破原有的村庄壁垒和工作区管理模式,领导成立朱村“好日子”片区党委,下辖朱村等10个党支部。片区党委实体化运行,镇党委书记兼任片区党委书记抓统筹,1名党委副书记任片区专职副书记抓落实,5名机关干部专职专干、一线集中办公,具体负责片区事务,筑起片区联带联建的“一线指挥部”。二是统一领导,规范运行。片区党委既全面接受曹庄镇党委领导,每周向镇党委会汇报1次工作;又直接领导片区内各村党组织,健全组织协调、集中议事、项目建设、资金统筹、督导考核等一体化运行机制,每周召开1次片区党委会,研究决策片区重大事项,做到“令出一门”。三是强化统筹,扎口管理。实行资金扎口管理、捆绑投放,统筹整合各类资金6亿元,集中力量办大事。出台片区专项考核办法,设置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人居环境等6类专项指标,单台比擂、专道赛马。
(二)推动组织联合促“共强”
片区党委始终把片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前提,积极搭建共建载体,大力推进党建联建,整体提升片区村级组织建设。
一是共当好头雁。每月举办1期片区“头雁论坛”,每季度至少举办1次擂台比武活动,先后组织片区村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百千工程”等擂台比武6期,设立“龙虎榜”“蜗牛榜”,在干中比、在比中干。二是共建好班子。向片区10个村党支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领题“一村一实践案例”,为片区村班子建设注入“第一”动力。建立强村带弱村帮带机制,推动片区内2个后进村成功转型;10个片区村党支部全部达到四星级以上。山前村2021年被确定为省级备案软弱涣散村,片区党委研究由朱村“一对一”结对帮带,确定班子建设、集体增收、红色文化和村庄治理4项帮带任务,引导整合土地种植蜜桃200亩、食用菌50亩,投资760万元实施“百千工程”,考核成绩跃升至全镇前列,不仅打赢了整瘫治乱的新“山前保卫战”,还由一个偏远落后村蝶变成红色美丽乡村,在片区与朱村形成“犄角”态势。三是共建好队伍。固定每季度共过1次组织生活,共搞1次“3小时”主题党日活动、共办1次党员志愿服务、共议1次片区发展大事,党员认同感大幅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建设完成的朱村沭河大桥
(三)推动产业联兴促“共富”
一村带九村,群众最期盼的是好产业带来好收入。面对片区村村有资源但村村“点火冒烟”的碎片化发展问题,片区党委发挥“统”的优势,由国企助力、村集体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将分散在各村的资源、资金、人才等要素整合起来,累计盘活土地1.1万亩、汇聚“四雁”人才300余名、发展跨村联建项目10余个,形成“多主体增收、多产业版块、多业态开花”的梯次格局,实现片区村集体增收均过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过2.2万元,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
一是探索新型增收模式。片区党委秉持“经营村庄”的理念,培育形成“集体搭平台、公司管运营、村民享收益”多位一体的“村投公司”新型经营模式。“村投公司”实行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村集体整合村级“三资”,打造专业化涉农运营平台;招募社会主体行使经营决策权,实行市场化运作;收益由全体村民共享,村民还可通过就业、参股等方式获取收入。马庄村“村投公司”盘活村内17处闲置宅基地,整合“百千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第一书记等各项资金100万元对院落进行改造提升,发展“庭院经济”,公开招募欧拉公司、山东由礼文创公司、莫氏绒绣工艺品公司等主体分别担任“小院管家”,进行市场化经营,每处院落年固定收益3万元,用于集体和村民分红。二是培育四大产业板块。片区党委把产业作为重要支撑,重点培育“好运角”“朱村红”“乡福里”“乐游柳”四大产业板块,年产值达到2.3亿元。在“好运角”,片区通过亲子游、婚庆旅拍等新业态,年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可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90万元;在“朱村红”,大力发展“党性教育+研学培训+红色旅游”的文旅产业,年接待80万人次、新增就业岗位600个;在“乐游柳”,以“村集体+龙头企业+农户”联营模式,带动片区内1.5万名群众足不出户从事柳编加工,人均年增收达1.4万元;在“乡福里”,村集体盘活闲置宅基地,引进经营方,发展“非遗手造”、民宿等幸福小院经济,引流朱村景区游客,村集体可新增收20万元、群众人均增收1万元。三是带活一批小微产业。片区党委引导强企助农,充分发挥片区内朱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岌山蛋品展销基地、米植菌业、知临农场等重点企业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村居产业规模化全覆盖。依托“三社联合”和“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广泛种植五彩旱稻、七彩小麦等增收项目2300余亩;以岌山蛋品产销基地为核心引擎,发挥片区内蛋鸡养殖传统优势,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蛋品运输交易中心,实现片区养殖散户向规模化转型,年产鸡蛋1万余吨。小微产业呈现多点开花的态势,为片区集体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人才联育促“共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针对片区村人才短缺、活力不足等现实矛盾,片区党委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深入实施“四雁工程”,以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留才的沃土,激活乡村振兴“人”的关键要素,培育出8名“头雁”引领、12名“归雁”反哺、26名“鸿雁”争鸣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是信息共联引人才。通过镇、村两级排查梳理,分类建立人才信息“一张网”,实行动态管理,每季度更新一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与人才“结对子”,每年开展走访联系不少于两次,及时传递党关心关怀。通过建立人才交流群、在外老乡会、春节茶话会、座谈交流会等形式,构建多渠道、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让在外人才及时了解家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需求等方面情况,密切与家乡的联系,增进对家乡的感情,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目前,已建成600余人的人才信息库,开展各类座谈交流活动10余次,吸引创业就业人才50余名。二是平台共建聚人才。片区党委与临沂大学组建“博士团”开展结对帮扶,遴选有专业特长、有科研成果、有职业道德、有责任担当的专家教授作为乡村振兴特聘顾问,为区域发展规划、特色产业布局、重点项目实施提供战略研判和政策咨询。成立镇级集体资产运营公司,片区10个支部领办合作社成立联合社,整合片区各方面资源和政策资金600余万元,协助流转土地200余亩,撬动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为人才创业提供坚实资金支持。目前已创办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余个,发展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12个,带领家乡群众共同发展致富。三是政策共享留人才。聚集实用技术人才,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将农村自主创业农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范围。对作用发挥明显的,优先授予各级“劳动模范”“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对政治素质过硬、有先进认知和农村工作经验,同时有强烈意愿带领农村产业发展壮大的外出回乡创业人才,加大组织培养力度,吸纳村级后备人才26名,特别突出的6名人才优先推荐为“两代表一委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朱村明清古建筑
(五)推动文化联荣促“共治”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片区党委的根本使命。朱村“好日子”片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作为共建共富主体,组织群众、发动群众,提高群众参与度,提升群众获得感,让群众共享“好日子”。
一是共建善治乡村。片区全面实施“好日子善治”项目,建成兑换和供销两用的积分超市,将村民平时参与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行为折算成个人积分,并开发微信数字平台进行记录,村民可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仅朱村年可兑换积分5.2万多分,折合人民币5万多元,“多得分、争先进”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小积分激发出大热情。依托村居党群服务中心,建立便民服务窗口和服务终端,将10余项镇级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片区中心村,实现群众家门口一揽通办。二是共建文明乡村。充分发扬片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深入挖掘朱村第一碗饺子敬先烈、马庄爆破大王马邦才、山前村抗日民族英雄张作洪等“一村一红色文化”,以片区村民为主体成立庄户剧团,年均开展实景剧演出等100余场次,用红色文化浸润人心。群众自发开展“红马扎”课堂、“夜话好日子”等文艺宣教活动80余次,营造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氛围,引导民风持续向善。
(六)推动生态联抓促“共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集中建设打造,另一方面在片区创新集中示范点引领带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风尚入脑入心见行动。
一是成村连片治理建设。片区党委整合投入“百千工程”等各类资金8300余万元,实施“百千工程”,对片区进行连片治理,先后建设农村文体广场5处,硬化村街巷道5.83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10盏,全部开展“美在庭院”示范创建工作,560户实现“美在农家”提档升级,建设垃圾分类亭28处、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转运处置全覆盖,在朱村创新打造“勤跑腿”生活垃圾源头治理回收站1处,村民房前屋后花果飘香,绘就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富春山居图”。二是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片区马庄村针对老人、妇女、儿童等不同群体需求,打造了“99”“38”“61”等数字幸福小院,孩子们有了课后辅导的去处,妇女们有了家门口挣钱的场所,85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免费助餐服务,村民和游客可以到423号读书院看书、喝茶,幸福小院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享福了”。
“好日子”片区群众在红色广场上翩翩起舞
二、几点启示
(一)坚持系统思维
推进片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推进五大振兴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把系统思维贯穿于工作始终,系统谋划、系统推进,以防工作碎片化。成立片区党委,对于系统推进片区建设,在更大层面统筹整合资源,起到了关键的“抓手”作用。
(二)坚持群众路线
建设“好日子”片区,最终还是要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推进片区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立健全村级民主协商议事平台,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等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机制,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如“一村带九村”片区党委,从一开始就把群众发动起来,注意倾听群众到底需要什么,防止脱离群众的“上层设计”“自娱自乐”,让“好日子”真正落到群众的身边。
(三)坚持因村制宜
推进片区建设,要防止过度设计,落入“千村一貌”的窠臼。“一村带九村”片区党委坚持“一村一策”,既有效地挖掘了片区红色资源,突出了“老区”特色,又特别注重了各村的资源禀赋,找准了各村个性化、差异化的“一村一品”特质,形成了“红色朱村、多彩九村”的综合型片区。
《中国村庄》杂志 第3期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