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村社动态 > 正文
 
龙年龙村话振兴
作者:赵梓成 点击数:1193 更新时间: 2024-02-20 来源:《中国村庄》
 
 

2024,甲辰龙年,熟悉的旋律在胸中激荡: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一曲《龙的传人》,唱出了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东方的象征,呼应着中华文明对于龙的记忆。

在古代传说中,龙被赋予了诸多祥瑞的神性,飞天入地、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民间很多节日中都有与龙有关的内容,如过春节要舞龙,元宵节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四月八接龙、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民俗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不断的古老神秘龙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传基因”。

带有龙字的地名在我国是比较多的。据不完全统计,县市以上的就有30多个,如黑龙江龙江县、吉林龙井市、湖南龙山县、河北青龙县、山东龙口市、陕西黄龙县、浙江龙泉市、广东龙门县、广西龙胜县、云南马龙县、福建龙岩市、西藏堆龙德庆、香港的九龙等等。河南濮阳更是因出土“中华第一龙”——距今6400年的蚌塑龙形图案而轰动国内外考古界,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400多年,被称为“中华龙乡”。县级以下更是无以数计,不论是乡镇、村庄还是河流、池塘,抑或是山岭、道路,龙字地名都屡见不鲜。

龙字地名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从古到今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与龙相关的地名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与民俗内涵,寄托着中国人民对治理河山、富民强国的不懈追求,承载着人们对幸福吉祥、开拓未来的美好憧憬,凝聚着中华民族敬重英雄、团结御侮、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在广袤的乡野上,那些以龙命名的村庄被传说滋润着,有着探之不尽的文化内涵。有以工兴村的老典型,有重文强产的新榜样,有资源独特的民族村,更有如诗如画的古村落……这方土地上生活着龙的传人,身上流淌着龙的血脉,传承着龙的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中坚持党建引领,立足一方水土、突出村域特色,在奋斗中更迭岁月,在实干中铸就辉煌,探索出一条条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书写着龙村振兴的时代传奇。

 

 

龙门村

龙门一跃志凌云,集体幸得掌舵人。

党建引领三十载,以工兴村还富民。

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在吕梁南麓、黄河之滨、秦晋交界的禹门口,曾是黄河中游著名的航运码头,这里是神话“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是“鲤鱼跳龙门”传说的发源地。

龙门村3800口人,只有1179亩耕地,人均土地少,山荒沟秃,没特产、没矿藏,搞特色农业不行,卖资源也不行。龙门村党委书记原贵生认为,要使村民致富就要依靠工业产业。在他的“掌舵”下,龙门村20多年来几跃“龙门”,其秘诀在于依靠产业支撑乡村振兴。龙门村能够走到今天,是当年抓住机遇,率先兴办集体企业龙门集团,发展焦化、水泥等产业,且多年来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现在的龙门村成为享誉全国的“三晋第一村”,原贵生相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最美基层干部”等多项荣誉,并连续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龙门村党委也荣获“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110日,龙门村共拿出2100万元给4000余名村民和200余名“荣誉村民”发放“年终奖”,让村民获得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据了解,龙门村从1996年开始为村民发放现金红包,28年来从未间断,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分红款也由1996年的每年每人300元增加到如今的每人每年5100元,在龙门村工作10年以上的“荣誉村民”每人也分到4100元现金红包。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村民发放“红包”1.93亿元。免费医疗、老年养老补助和年终为村民派发现金红包,这三项福利铺就龙门村共同富裕之路的基石。

多年来,龙门村在原贵生的带领下,坚持“党建领村、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七有惠村”发展理念,带领群众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已形成焦化、新能源、建材、电力、贸易、房地产、旅游七大产业。在“以工富农”“以工强村”战略的持续推进下,2023年村属企业龙门集团全面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焦化、新能源、建材、电力、贸易五大板块经营收入75亿元,位列山西省制造企业100强第58名。

龙门人凭借着“鱼跃龙门”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精神,一跃让昔日的贫弱山村蝶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典范,“家家住楼房、人人有分红、看病不花钱、养老不发愁”成为现实。而年逾古稀的龙门村共同富裕领头人原贵生,现在依然奔赴在乡村振兴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

 

 

中国田鱼村——龙现村

龙现村

龙现青田福泽地,世代传承堪为奇。

数字赋能侨乡智,农业遗产是田鱼。

龙现村地处浙江省青田县东南面——瓯江之滨,背靠温州,接壤瓯海与瑞安,东接丽水,是丽水对外开放的东大门。相传该地曾有真龙出现,示有吉兆,故名龙现。龙现村是青田侨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田鱼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明等特色文化独具一格,是一个“真龙曾显现,田鱼当家禽,有家有华侨,耕牛不用绳,四季无蚊子”的神奇之地。

 

稻鱼共生系统

龙现村,因侨而兴、农遗传世。1999年,被原农业部授予“中国田鱼村”称号。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保护区。同年,获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

龙现村境内的低丘缓坡经世代开发,形成了层层梯田的别致田园胜景。据史料记载,龙现村有1200多年的稻田养鱼历史,稻田养鱼已成为当地农民祖辈相传的种养习惯。龙现村以“种稻养鱼+饭稻羹鱼+房前屋后养鱼”融合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居住方式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稻鱼共生文化体系,至今“鲜活”存在。“有塘就有水,有水则有鱼,田鱼当家禽”充分体现了这一活态文化,“龙现鱼灯”则是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与稻鱼共生文化紧密联系的表现。

 

青秧播梦田

龙现华侨历史悠久,现在的年轻一辈华侨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贸易、服装加工、餐饮等行业,多数集中在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在龙现还有“一家联合国”的说法,过年过节的时候,有的家族国外的亲戚子女回来坐在一起吃饭,有在意大利的、西班牙的、巴西的、德国的等等,最多的时候达到十来个国家。华侨们带回了先进的生态理念,开阔了龙现人的眼界,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不被破坏,同时把农业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做活做大,走出了遗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以旅游反哺新农村的发展之路。

龙现村背靠奇云山高山湿地,是青田县田鱼文化、农耕文化、石雕文化、侨乡文化的代表村落,被称为“联合国村”。村口有龙现十八潭,村内有延陵旧家、吴乾奎家庙、吴氏宗祠等传统乡土建筑,有龙现的村宫、四生堂、留焕民民居等文物古迹,有稻田养鱼生产商贸习俗、龙现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就为打造集农耕遗产保护与展示、田鱼文化体验、鱼家乐、侨家乐,打造集各国美食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打下了基础。

 

民俗活动

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龙现村立足文化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为契机,创新推出研学营地、展馆之村、精品民宿等品牌创建,大力建设以“青田稻鱼共生”为主题的农家乐、民宿、研学基地等,结合华侨文化,建造农耕文化馆、乡村水利馆、米坊和油坊、票证时代陈列馆、侨乡货币展示馆、侨乡记忆馆、清风馆等十多处展馆,丰富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内涵,也拓宽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知识的传播渠道,推动形成全系列可游、可看、可体验的乡村旅游新业态,有效助推“农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更是坚持以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弘扬和打造农业遗产地传统农业与数字科技结合的乡村振兴特色样板,先后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国字号”和省市级荣誉。

 

 

龙头村

龙头高抬长歌引,风调雨顺泽万民。

古村兴文强产业,基层治理勇创新。

龙头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中部北端,始建于明朝,村北原来有一道由永定河泛滥淤积而成,占地十余亩、高四五米的沙岗,横卧如龙,人称“龙身”,后来在沙岗前建了一座庙,庙前有两个泉眼,如同“龙眼”,由此得村名“龙头”。

龙头村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8.8公里,村庄周边有大量休闲观光景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红色文化底蕴浓厚,民俗手工艺特色鲜明。近年来,在村党支部带领下,龙头村紧抓美丽乡村建设和新机场发展机遇,将“龙头”文化融入村庄发展整体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古村落焕发出传统文化与现代风尚相融合的勃勃生机,打造了村庄美、农民富、产业兴、人和谐的乡村振兴“龙头样板”。

为了记录改革历史,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红色精神,龙头村修建了乡情村史馆和红色教育长廊,修缮了革命烈士陵墓,形成了龙头红色文化教育展示带。村党支部通过文化阵地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用老百姓听得懂、有感触、记得牢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村里组建有合唱队、舞蹈队、高跷队等文艺团体,其中高跷队多次代表大兴区参加市级比赛,在传承非遗的同时,彰显着当地独有的文化魅力。

为了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龙头村积极探索“美丽乡村+民宿”产业模式,打造“一站式”特色体验民宿,形成了民俗接待、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民俗旅游产业。扶持传统灯笼产业,努力“复活”龙头村在明清年间非常出名的传承了300多年的灯笼制作技艺,建起灯笼厂,将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目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采摘产业,建成百亩富硒生态园,探索实行“租种一分田”和“共享农场主”农业经营管理新模式,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协同发展。龙头村多措并举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为村民就业拓展了新渠道,为群众增收致富增添了新动力,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发展产业的同时,龙头村还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道德积分超市”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511项村级事务纳入积分管理,引导群众崇德向善、积德挣分。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治理队伍,化解矛盾纠纷、促进邻里和谐,构建多元共治新局面。通过文明家庭、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展示活动,形成当好人、做好事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在的龙头村,处处呈现出民勤村美、民风淳朴的和美乡村景象,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下一步,龙头村灯笼制作基地将被打造成研学基地,并在注重品牌建设,开掘销售思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用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返乡,为龙头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龙角村

龙角峥嵘百业兴,国富民强多昌隆。

特色农业巧布局,多措并举善治理。

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龙角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土地改革的政策红利等,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党支部为核心、以公司及农户为主体、以合作社为纽带,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建立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合体,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本村地理条件、资源优势和群众意愿,发展种养殖业,带领农户创办生猪、牛、羊和斗鸡养殖场,带动全村种植刺梨、菊花、茶叶、板蓝根、罗汉果、辣椒、海花草等,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变废为宝,形成生态循环农业。科学的产业规划布局,帮助村民就近务工增收100余万元,土地流转为集体增收20余万元,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新动力。

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龙角村立足村情实际,因地制宜,以抓产业发展、抓环境整治、抓基层治理为民办实事,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推动乡村治理从“单打独斗”向“村民共治”转变、从“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精细”转变,龙角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凝聚治理“向心力”;以组管委为基础,奏响治理“大合唱”;以网格联动为载体,实现治理“零距离”;以选树典型为抓手,树立治理“正能量”;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支撑,营造治理“好氛围”。同时坚持以优化资源整合为抓手,全面推动“五网合一、一网统管”管理模式,聚集“三带”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出“三抓三强” 经验做法,即抓党建强堡垒,夯实基层治理根基;抓产业强支撑,建设富强美丽乡村;抓纪律强作风,锻造素质过硬队伍。龙角村坚持把乡村治理融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去抓,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抓治理,共建共治谋发展”的乡村善治模式,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持续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下一步,龙角村将聚精会神抓党建、全心全意谋发展,不断完善现有农业特色产业链,进一步放大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进一步做强市场、提高附加值,推动农民增收,做大做强“一村一品”,实现“山上有茶,山下有花,中间有果”的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电影《于成龙》拍摄现场场景

龙腾村

龙腾盛世千家喜,春满神州万物荣。

鱼跃地州百姓乐,大勒洞屯访于公。

龙腾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西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面积32.4平方公里,总人口19206826人,仫佬族占全村总人口的67%。龙腾村先后被授予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河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示范村”、自治区“农村社区试点建设示范村”以及“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龙腾村产业主要有肉牛、黑肉乌鸡、富硒米、陈铺红(蜜)薯、地州鱼等,尤其是地州鱼声名远扬。龙腾村地州屯全屯大大小小的生态鱼养殖鱼塘共200多亩,常年有山泉水不间断流入,优良的水质和生态的环境也造就了地州鱼的鲜嫩可口、没有腥味,基本上不用拿到集市上卖,就被县城和周边地区的商家来到这里收购了,村民仅通过卖鱼每户的年收入都能有4万元左右。

近年来,龙腾村坚持以“党建+产业+人才”三联行动, “农村党员、经济能人、技术人才”结成互助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和特色游。龙腾村的景点主要有月亮山、于成龙古道、于成龙影视拍摄基地、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生态博物馆等。罗城县第一届攀岩节就在月亮山举行, 而于成龙古道上则仍然保存着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单的地梁石板桥和“于公旧治”石刻。罗城是被康熙皇帝亲笔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初仕之地。2016年大型古装历史正剧《于成龙》摄制剧组在罗城取景拍摄,并根据史料记载在龙腾村大勒洞屯搭建了罗城县衙、关帝庙、城门、春晓学堂、铁匠铺、竹器铺等27个分场景,为当地留下一座兼具旅游功能的实景影城。

 

龙腾自然风光美

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坐落于龙腾村的群山深处,这里山环水绕,古树参天,自然生态完整,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现存清代古民居60多座,不仅是仫佬族代表聚居地之一,也是罗城县乃至河池市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古村寨之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大勒洞仫佬族古民居生态博物馆将大勒洞及其周边仫佬族区域的生产生活、民族服饰和传统节庆作为展示重点,通过三个风格各异的展示空间,以大勒洞为窗口,将罗城仫佬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展现出来。

为延续于成龙与罗城的情缘,弘扬其清廉一生的高贵品质,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和仫佬族廉政文化品牌,罗城计划修复于成龙古道,完善其沿途景观优化,将其整体开发利用,使其与成龙湖公园、于成龙廉政文化博物馆连成一线,开辟于成龙廉政文化和仫佬族廉政文化考察之旅,为争创“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修复后的于成龙古道将成为“于成龙廉政文化+仫佬族历史文化+罗城自然风光+生态农家乐”等廉政文化教育、民族历史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古道和精品旅游线路。这对于龙腾村来说将又是一次发展腾飞的好机遇。

 

 

龙旺村

龙旺中华佑福地,乡村振兴予民利。

千亩柑橘谋发展,数智管理成效喜。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龙潭镇龙旺村,地处桂阳、临武、嘉禾三县交界之地,位置偏僻,地质灾害多发,部分农田、土地成为荒地,2015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2017年,龙旺村流转近千亩土地,引进龙旺果业有限公司统一种植柑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户则通过获取土地租金、果园务工两种方式实现增收,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去年底龙旺村又投资50万元,利用原村小屋顶的660平方米面积新建的130千瓦光伏电站已完成验收,预计年发电量13万度,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

龙旺村依托自身产业优势,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为群众增加了创收渠道和就业岗位,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下一步,龙旺村要继续做大做强村级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在现有的电商传媒工作室基础上搭建直播间,同时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千亩棉花油菜轮作基地落实落地,推进百万屋顶光伏工程。

发展产业的同时,龙旺村近年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村情、民情以及社会发展和基层综合治理实际,主动作为、敢于创新,扎实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依托网络“智”治村务,创新智慧党建“1+5+X”智慧治理引擎,坚持“三治”与“智治”并举。扎实开展党员“一带十”示范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利用无人机智能巡村,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安装200余个高清智能摄像头,实现全村“一张网”,全天候守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龙旺村通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智慧服务”向自然村组延伸全覆盖,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将人、地、事、物、情、组织纳入网格管理,对网格内各类信息进行动态集成,实现“一张网”兜起民生千万事,形成了管理有序、治理有效的可喜局面,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显著提升。

202311月,龙旺村成功入选了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龙尾村

龙尾横扫千钧瘴,国泰家和民安康。

名砚古村多景致,江枫渔火马头墙。

 

龙尾村景

龙尾村,隐藏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腹地,地处五龙山脉的末端,故得名龙尾,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据《婺源县地名志》记载,公元前476年,吴王夫差三太子姬鸿被流放于吴楚交界地带的龙尾山一带。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砚山行》中曾写道,“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

龙尾村位于段莘水畔,紧邻江岭风景区,是婺源旅游黄金线“江岭风光”的门户之站。同时村里也是中国四大名砚之歙砚的砚石产地,段莘水和武溪河溪流中的溪涧石是最优的歙砚石,所以歙砚又称为龙尾砚。

 

江上渔者

龙尾村的民居大多是建筑风格独特的徽派古屋,黑白两色分明,青砖白墙淡雅,给人古朴厚重的美感。尤其是马头墙屋檐角飞翘,在蔚蓝的天际勾画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韵律美, 在内敛与含蓄中默默地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一代代龙尾人的生活。

龙尾村的自然美景当属“江枫渔火”。村后的段莘溪水之畔,红枫与青竹和谐共生,春夏青竹翠绿欲滴,秋冬红枫如火如霞,一年四季都能让人心旷神怡。碧绿如玉的溪水之上,村里的“渔翁”们脚踩竹筏,身着斗笠、蓑衣,手持渔网娴熟地撒网捕鱼,融合在大自然中也成为一道景致,让唯美的古村更加如诗如画。

 

龙尾砚

龙尾村还有一则传颂千古的孝泉故事。据传,古时有一孝子,为了生病的母亲,不畏严寒赤足下河捕鱼,孝行感动天神,显神迹让泉水中跃出金鲤。这个故事不仅传达了中华民族尊崇的孝顺精神,更反映了龙尾村人对家族、对亲情的执着。在这片古村之地,每一个传统都与孝文化息息相关,为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历史印迹。

尽管龙尾村地处偏远,但它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却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索秘境。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旅行的目的地,更是在保护与发展中传承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对于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村庄》杂志  2  特别策划

 
免责声明:村社网对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